乳品新國標再遇信任危機[N]. 中國畜牧獸醫報,2011-12-25(06).

乳品新國標紛爭近日再起波瀾,此次爭議中,「奶業巨頭綁架標準」、「暗箱操作」是繼「世界最差標準」之後的新焦點。近日,針對新國標制定過程的公眾質疑,衛生部有關專家認為,出現大規模的爭議,深層次裏是我國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的背景下,社會不信任情緒的體現。乳品新國標要想徹底平息紛爭,仍需邁過信任關。

新國標「制定內幕」引爭議

近一段時間以來,有關我國乳業新標準制定過程「內幕」的披露引起了社會極大關註:2010年我國開始實施的《生鮮牛乳收購標準》存在三大問題:一是標準初稿由蒙牛、伊利等國內幾個大企業起草,「新國標」涉嫌被大企業綁架;二是新國標討論形成的終審稿中兩項關鍵性標準在最後「被神祕翻盤」,有暗箱操作之嫌;三是具體的起草單位和個人並沒有公開,標準制定過程不透明。

一些輿論質疑新國標被大企業「綁架」。有評論指出,用利益集團制定的標準規範利益集團,就像讓竊賊保管保險櫃鑰匙一樣荒唐。

也有聲音認為新國標並不是不能由大企業起草,但需透明公開。他們認為,誰起草,其實問題並不大。問題在於起草、定稿要透明,尤其是涉及民生的牛奶。建議追究一下主管者責任,查查是否被幾大乳業潛規則了,以儆效尤。

生鮮乳菌落數取消分級

在食品安全事件頻頻發生的社會背景下,所謂新國標「倒退25年」的說法始終沸沸揚揚,然而在一些行業專家看來,標準是否倒退還需看具體情況。

從歷史縱向看,最受關注的兩個指標之一——生鮮乳菌落數看,標準是「明降暗升」。廣東省奶業協會祕書長陳三有說,農業部門1986年制定的《生鮮乳收購標準》(GB/T6914-86)將每毫升生乳中所含菌落總數分為50萬、100萬、200萬、400萬四個等級。而新國標則取消了分級,將菌落數標準調整為200萬。

「國家標準意味著低於這個標準是不能收購的,如果按照規定,以前是每毫升菌落數高於400萬個

不收,而現在是高於200萬不收,從這個理論意義上講,新國標的標準是提高了。」陳三有說。

陳三有表示,因生鮮乳儲存時間極短,而對奶質的檢測報告不能馬上出來,在我國第三方檢測機構尚未建立的情況下,奶質好壞全由「企業說了算」,分級的做法「雖然看起來很好,但存在操作困難,甚至可能淪為企業侵佔奶農利益的工具」。他說:「因此,取消了分級,從表面上的確沒以前好看了,但卻更具有可操作性」。

蛋白質含量標準下降

而另一個指標蛋白質含量,新國標將每100克生鮮乳中含有的蛋白質從2.95克調整為2.8克,標準的確是下降了。

從國際上看,我國生鮮乳的標

準的確與歐美國家有較大差距。廣東省奶業協會會長關偉昆說,我國的生鮮乳標準具體指標與歐美國家的具體衡量指標並不完全相同。在歐美國家,生鮮乳更受關注的是兩個指標:菌落數和體細胞數。據瞭解,歐美國家一般都要求每毫升生鮮乳的菌落數含量在10萬個以下,遠遠高於我國200萬個的標準。

「我國奶牛規模化養殖水平比歐美國家低不少,存在差距是肯定的。」陳三有說。

「標準之爭」背後是信任危機

對於新國標為何如此制定,衛生部曾作出過官方解釋。新國標調整蛋白質含量標準最主要的考慮在於:一是我國目前奶牛飼養中粗飼料結構單一、優質飼草飼餵率低,

因此生乳蛋白質含量也相對較低。二是我國絕大部分奶牛在5月~9月份進入泌乳高峯期,而這期間天氣炎熱,奶牛飲水多,導致夏季生乳蛋白質含量低。

而對菌落數指標定為200萬每毫升,主要是因為目前我國奶牛小規模散養比例較高,短期內難以改變。養殖水平低造成生鮮乳菌落總數相對較高。

業內人士指出,本次爭議關注點集中於公開透明等問題,焦點已從標準本身是否合理髮展到標準制定的程序性問題。從表面上看,乳品新國標的確存在未公佈起草單位、主要起草人等程序缺陷,必須改進。但從深層次看,新國標多番爭論仍未平息,還與我國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社會上存在的普遍不信任情緒有關。乳品新國標恰好點燃了這一「火藥桶」。

專家認為,「標準之爭」的徹底平息,首先要過的是社會「信任關」,而這需要有關部門採取公開透明、充分聽取各方意見等措施,化解疑點。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