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相片

出現在他電影中的父親們,清一色無能失格。現實中的父親,也唯有颱風來襲前,才挺起胸膛,用繩索綁牢屋頂,拿鐵皮釘緊窗戶。《我的意外爸爸》裡的良多(福山雅治飾)是罕見的菁英父親,不願接受兒子太過愚笨,妻子(尾野真千子飾)冷不防酸他:「沒失敗過的傢伙,是不會理解別人的心情的。」多像是枝裕和的父親借屍還魂說出口的話。

父親2000年過世,幾年後他寫下散文悼念:「守靈那個晚上,弔唁的客人都回去了,我在安靜的寺院裡,陪著許久未曾單獨相處的父親。打開棺木上的小窗戶,看見嘴巴張開的父親好像在打鼾,心想這樣的容貌出現在告別式上實在不好,便將毛巾擰成一團、塞在他的顎下,手背碰到長長的鬍渣,當下便喚醒了30年前的懷念記憶,我開始哭了起來,直到清晨都還淚流不止。」

檢視相片
2013年,是枝裕和以《我的意外爸爸》獲得坎城影展評審團獎,這部片彷彿是他透過作品來彌補父子間曾有的殘缺和遺憾。(翻攝自網路)

記憶中跟父親的肢體接觸,是他2歲,坐在父親腿上看電視,臉頰被長長的鬍渣磨蹭著。上小學,父子仍會一起去球場看巨人隊打棒球,步入青春期,連話都搭不上。2人漸行漸遠,久久碰一次面,父親有意無意找話題:「今年巨人隊的成績會怎樣啊?」他卻彆扭得能躲就躲。父親死後他每每回想,都抱持悔意,覺得自己真是一個冷漠的兒子。

童年時期,一家人的娛樂是收看古裝劇《水戶黃門》《錢形平次》,偶爾也看NHK播放的好萊塢黑白老片,或洋片劇場。母親總會一邊看、一邊劇透誰誰誰會死,讓他很傻眼,殊不知這習慣啟蒙了他對電影的興趣。

《比海還深》有句話說:「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理想的大人。」是枝裕和對父親想必曾經孺慕過,卻又矛盾意識到,父親不是理想的大人。日後他成為家喻戶曉的大導演,除了替自己爭氣,算不算替父親扳回一城?可惜幾個重要的個人獎項,都在父母過世後才獲得。

如今,他是個11歲女兒的父親。父女間有沒有深刻的交流?他心虛地說:「其實我跟女兒相處時間非常少。我認為讓小孩看到父親每天開心去工作的樣子,就是父親的職責,這點我有好好辦到。她的興趣是兒童音樂劇團,無論再多功課要寫,都無怨無尤去排練,我勉勵她多加油,『把興趣變成職業正是爸爸的寫照,每天會很開心哦。』」

  1. 3歲時,是枝裕和(前)與父親(後)在百貨公司樓上合影。(是枝裕和提供)
  2. 是枝裕和入圍坎城影展5次,一次比一次更上層樓,今年終於成功摘下金棕櫚獎,再度讓日本電影站上國際舞臺。(東方IC)

訪問隔天是是枝裕和的生日,但他有一個國際記者會要開,無暇慶生。名聲愈大,時間愈繃,他將啟程去巴黎跟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合拍新片,行前忙得像停不下來的迴轉壽司。

沒分擔家務 暗揶揄臺灣人

一味埋頭工作,老婆沒有怨言?他幽幽苦笑:「對不起,我承認我完全沒有分擔家務,她已經放棄唸我了。這樣講對臺灣人可能很失禮,但你們很多男人其實也很懶吧?如果不是這樣就很抱歉,但我隱約有這種感覺。我不是批判喔,因為自己也做不到,我只有努力不要把這些當作理所當然,常常說謝謝、對不起。」臺灣人躺著也中槍。大導演不是省油的燈,嘴上功夫盡得母親真傳。

檢視相片
是枝裕和外表看似溫和,其實骨子裡勇於叛逆和突破,這跟他的電影風格很相像,看似一派平靜,底下卻是波濤洶湧。

我特地帶了南二中的書包送給他當伴手禮,他伸手摩挲帆布,墜入回憶的漩渦:「父親有一段認真工作的時期,也有完全放棄工作的時期。有工作時,每天下班回家,會邊喝酒邊喫花生米,喝醉了自顧自分享他住在高雄和臺南那段時光有多幸福,不過我們根本沒人聽他說話。後來想想,在臺灣也許是他人生中唯一稱得上幸福的時光,他可以說是被歷史洪流搗亂人生的一代吧。」導演在電影裡不是神,父親在現實裡只是個人,即便軟弱無用,也改變不了血濃於水的糾纏。父後18年,人死樓空,再也無所謂原不原諒。更多的潛臺詞是悲傷,不過無人知曉罷了。


更多鏡週刊報導
【是枝裕和番外篇】不能忘卻的傷害
【是枝裕和番外篇】平凡髒汙裡的美麗瞬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