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薦正果大和尚著《佛教基本知識》

《佛教基本知識》是每位學佛者必讀之書!第一、《佛教基本知識》內容簡介本書是正果法師為中國佛學院編寫的一部教材,影響甚廣。全書共分四章。第一章《教理》,將頭緒紛繁、博大精深的佛教理論,概括為六個問題。其中「五位百法」、「蘊處界三科」兩節,是佛教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第二章《人天行果》,作者在「行」的方面,就三個問題詳加論述。第一為皈依三寶,特彆強調皈依後的正行,這是作者獨具慧眼之處。第二為受持五戒。第三為修行十善業。作者廣引諸經,重點說明十善業是成就五乘共法、嚴凈佛土的根本。第三、四章分別為《聲聞行果》、《菩薩行果》。法師在「行」與「果」的編寫上,先寫人天乘,因為人天乘是一切聖果的根本。依著人乘正法,先修成完善的人格,由此向上增進,再寫聲聞乘,最後寫菩薩乘,這就突出了人間佛教。太虛大師曾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佛陀於人類中成佛,在人間「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就是佛的應身。真正的佛教,是人間的;唯有人間的佛教,才能表現出佛法的真義。在無邊佛法中,人間佛教是最根本和最精要的。 第二、《佛教基本知識》目錄目錄 第一章 教理 第一節 佛法僧三寶   一、世間最初有三寶   二、佛法僧的名義   三、稱為寶的意義   四、三寶的種類   五、三寶的差別  第二節 五位百法   一、心法   二、心所法   三、色法   四、心不相應法   五、無為法   六、百法無我   七、五位唯識  第三節 蘊處界三科   一、五蘊  二、十二處  三、十八界  四、佛說三科的意趣  五、三科名次  六、諸門分別  第四節 四諦  一、苦諦  二、集諦  三、滅諦  四、道諦  五、總分別十六行相  六、四諦的因果次第  第五節 十二有支   一、名義  二、支分略釋  三、次第  四、總別業用  五、因果差別  六、能所引生  七、廢立  八、定世  九、剎那緣起  十、雜染相攝  十一、諸門分別 第六節 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一、三法印  二、一實相印   …… 第二章 人行天果 第三章 聲聞行果 第四章 菩薩行果第三、《佛教基本知識》摘要一、世間最初有三寶佛陀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以後,三七日間,唯自受用解脫的妙樂。自念所證法理,寂靜微妙,甚深難見,非尋思境界,唯智者所覺;眾生深著我見,愛樂煩惱,雖然為他們說法,恐亦不能瞭解,徒勞無益,不如默住。後經大梵天王勸請說法,世尊才往波羅捺斯城外鹿野苑,為先時舍佛而來這裡修苦行的五個侍者:阿若憍陳如、頞鞞、跋提、十力迦葉、摩男俱利,說苦、集、滅、道四諦法門。五人聽法以後,漏盡意解,成阿羅漢,於是世間開始有了三寶:大聖佛陀是佛寶,四諦法輪是法寶,五阿羅漢是僧寶。二、佛法僧的名義(一)佛,梵語『佛陀』,譯為覺者,或智者。即真正圓滿覺悟諸法事理,了了分明,究竟無餘的一切智人。覺有正覺、等覺、無上覺三義。正覺簡別凡夫的不覺,和外道的錯覺。凡夫對於事物的真相不明,起種種顛倒,所以名不覺。外道依於尋思推度,或有限的定力和通力,見著了事物的某些部分道理,妄執為全部的、真實的,而建立種種的錯誤理論,自命是覺者,實際上仍然是有漏分別心的錯覺。佛陀以無漏無分別智親證諸法的真如實相,對於諸法的事相理體無增無減地平等如實覺了,是真正覺悟的人,所以是正覺者。等覺即遍覺義,簡別二乘聖人。他們雖然是正覺,而未遍覺;因為二乘聖人自己雖然得了正覺,但不能起廣大的慈悲心去覺悟別人,僅僅限於自覺而無遍覺。佛陀如大良醫,自醫醫人,興運大慈大悲,以自覺去遍覺一切有情,所以是遍覺者。無上覺簡別菩薩。登地的菩薩,雖然是正覺者而亦覺悟其它有情,但因煩惱障和所知障還沒斷盡,福德智慧兩種資糧尚須進修,雖是自覺覺他的遍覺者,未到圓滿無上。唯有佛陀,自覺覺他的悲智行願皆已究竟圓滿,無有過上,無有與之可比並的人,所以是無上覺者。諸經中說,如果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義即無上正等正覺者。總起來說: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名為佛。如《佛地論》說:『於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開覺一切有情,如睡覺醒,如蓮花開,故名為佛。』(二)法,梵語『達磨』,譯名為法,是軌則義。《成唯識論》說:『法謂軌持。』《成唯識論述記》解釋說:『軌謂軌範,可生物解;持謂任持,不捨自相。』這就是說:凡是一種事物,能固持自性,如花有花的體,樹有樹的體,而又能表現其在一定範圍內的情況,使其它有情見之即可瞭解其為何物,合此任持自性、軌範物解兩義,即名為法。故這個『法』字,實即概括了宇宙間一切的東西。佛法的法,是指佛陀依如實所覺而宣示於世間眾生的善巧教法;這些教法,有它的自體,可以為一切眾生的軌則,與『達磨』的意義相當,所以名之為法。論其正體,應該是三乘無漏所攝的教、理、行、果。教即文字聲音,理即二諦四諦等義理,行即三乘所修的二利行,果即三乘無學所得的二轉依果。若就所化的機來說,則法可以為五乘:為人乘說五戒法,為天乘說十善法,為聲聞乘說四諦法,為獨覺乘說十二因緣法,為菩薩乘說六波羅密多法。若就對治的法門來說,則有八萬四千法;就修持的總綱來說,則只有戒定慧三學。佛陀入滅以後,由大迦葉尊者為領導,召集佛弟子們,把佛陀垂示眾生的一切教法,由阿難誦出,結集起來,總分為三藏:(一)『素呾覽』,譯言契經,即是經藏。(二)『毗奈耶』,譯言調伏,即是律藏。(三)『阿毗達磨』,譯言對法,即是論藏。藏是含攝義,即三藏中含攝了一切所應知、應行、應證的法義。考其所詮,各有通局。就局而言,經詮定學,律詮戒學,論詮慧學。以通言之,則各相交攝,三藏是能詮教,三學是所詮義,以教攝義,無有遺餘。又從如來對機說法的多種形式和事義的差別,分為十二分教:(一)契經。即諸經宣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緣起、四諦、菩提分法等法義的長行文句。(二)應頌。即諸經長行文的中間或最後,以一定的字數組成頌文,重行概括長行文句已說的法義,或顯示未明瞭究竟的法義。(三)記鎡。即諸經中記說諸弟子命終以後生處的差別,或授記菩薩何時何處成佛等事。(四)諷頌。有的經典,宣說法義,不用長行文句,而是以頌文的形式體裁宣說。這是純粹頌文體的經典,所以又名孤起頌,如法句經等。(五)自說。為令正法久住,或為令眾生得大利益,有的殊勝法門,不因請求,如來自然宣說,這就是不列諸請法人的經典,如阿彌陀經等。(六)因緣。即一切攝有因緣事相而說的教法,如別解脫經等。(七)譬喻。即諸經中以譬喻來顯了本義而說的教法。(八)本事。就是佛陀宣說弟子們過去世因緣事的諸經典。(九)本生。如來說自己過去世種種生死,行菩薩行等事。(十)方廣。諸經中宣說能證無上菩提的諸菩薩道,令證十力、四無所畏等功德。這是方正廣大的真實事義,所以名為方廣。(十一)稀法。佛陀宣說弟子們最殊勝奇特的神通功德,和甚深的法義。這都是稀有的,不可以常情思議的,所以名為稀法。(十二)論義。即研究解釋諸經的宗要和意義的經典。這十二分教中,契經、應頌、諷頌三種,約經文上的體裁而立名;其餘的九種,是從經文所載的各別的事義而立名。從多分義攝來說,契經、應頌、記鎡、諷頌、自說、譬喻、本事、本生、方廣、稀法,是為素呾覽藏;因緣是毗奈耶藏;論議是為阿毗達磨藏。(三)僧,梵語『僧伽』,譯和合眾,三人以上的名稱(舊譯四人為眾);即是奉行佛陀教法的出家弟子。為什麼稱為和合眾呢?和合有兩種意義:(一)理和,同證擇滅理故。(二)事和,具有六種:(1)戒和同修。即對於所受的戒法,善護受持,無雜無穢,稱讚不毀,與諸同修清凈梵行的道伴們,平等共同受持。由此法故,發起尊重愛敬,歡喜悅意,無違無諍,和合共住。(2)見和同解。即對於出離盡苦的聖道法,能善巧如理的通達於如是見。與諸同修清凈梵行的道伴們,見解一致的共同修學。由此法故,發起尊重愛敬,歡喜悅意,無違無諍,和合共住。(3)利和同均。即對於獲得的如法利養(財物),個人不別藏隱,與諸同修清凈梵行的道伴們,平等受用。由此法故,發起尊重愛敬,歡喜悅意,無違無諍,和合共住。(4)身和同住。即對於同修清凈梵行的道伴們,修習身慈業,有疾病等違緣,互相照顧。由此法故,發起尊重愛敬,歡喜悅意,無違無諍,和合共住。(5)口和無諍。即對於同修清凈梵行的道伴們,修習語慈業,有善法功德互相讚歎鼓勵,有過失互相善意的諫止舉發。由此法故,發起尊重愛敬,歡喜悅意,無違無諍,和合共住。(6)意和同悅。即對於同修清凈梵行的道伴們,修習意慈業,念諸道伴,皆是替佛宣揚教法者,受行正法者,思惟正法者,是正法的住持人,是自己不容易得到的善友,是幫助自己成就道業的善知識。由此法故,發起尊重愛敬,歡喜悅意,和合共住。僧的分類,有兩種:(一)聲聞僧,即修習小乘三學,剃髮染衣,具足出家沙門的形相。(二)菩薩僧,即修習大乘三學者,有出家和在家的形相。還有三種的分法:(一)聲聞僧。(二)緣覺僧,有麟喻、部行兩種,部行成僧眾。(三)菩薩僧,即修習大乘的人。還有世俗僧、勝義僧,和四種僧等的分法,這裡就不去多說了。三、稱為寶的意義佛法僧三種為什麼稱為『寶』呢?因為他是指示眾生斷惡修善,離苦得樂,解脫系縛,得大自在的導首,極為尊貴,如世間的珍奇寶物,所以稱之為寶,《寶性論》中,用世間珍寶的六種譬喻,來說明佛法僧稱為寶的意義:(一)稀有義。如世間寶物,貧窮的人不能得到;三寶也是這樣,沒有善根的眾生,百千萬劫不能值遇。(二)離塵義。如世間的珍寶,體質上沒有瑕穢;三寶也是這樣,絕離一切有漏的塵染,最極明凈,故名為寶。(三)勢力義。如世間珍寶,能除貧困,醫治病毒等,有大勢力;三寶也是這樣,具足不可思議的神通威力,故名為寶。(四)莊嚴義。如世間珍寶,可以莊嚴世間,令世間美妙;三寶也是這樣,具有無量的無漏功德,能莊嚴出世間,故名為寶。(五)最勝義。如世間寶璧,在一切物中最為殊勝;三寶也是這樣,是出世間的無漏法,最極殊勝無上,故名為寶。(六)不改義。如世間的真金,燒打磨等,本質不能改變;三寶也是這樣,是無漏法故,不為世間的稱、譏、苦、樂、利、衰、毀、譽八風所傾動,恆常不變,故名為寶。《心地觀經》報恩品以堅牢、無垢、與樂、難遇、能破、威德、滿願、莊嚴、最妙、不變十義說明佛法僧得名為寶的意義,結語說:『佛法僧寶,具足無量神通變化,利樂有情,暫無休息,以是義故,諸佛法僧,說名為寶。』四、三寶的種類三寶的種類有六種:(一)同體,(二)別體,(三)一乘,(四)三乘,(五)真實,(六)住持。第四、作者正果法師簡介 正果法師(1913-1987),四川自貢市人,生前曾擔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學院副院長、北京市佛教協會會長、北京廣濟寺方丈等職。作者年少出家,先後在天台教理院、漢藏教理院等地學習,師從太虛大師、法尊法師等研究佛學,是一位「學問僧」。法師曾在北京菩提學會、三時學會工作,長期在中國佛學院主講佛學,教學相長,行解並重,造就了大批弘法人才。 正果法師終身以禪為歸,矢志尋求佛法真理,精於法相唯識之學。其一生戒行精嚴、戒品高潔、禪定功深,是一位道高德重、愛國愛教的佛門耆宿,深得教內外人士的尊敬。正果法師示寂後,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大德曾撰輓詩:排眾堅留迎解放,當風力破桃花浪。辭醫不殊易簀賢,我在佛在氣何壯。辯才無礙萬人師,不倦津樑見大慈。忍淚聽公本願偈,預知海會再來時。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