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資料來源:今晚報(高麗)】

在第13個文化與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舉辦「花滿青藤──非遺傳承在校園系列活動」。活動匯集了眾多大陸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和民間文化學者,並吸引了大批高校師生以及市民的參與。

「花滿青藤──非遺傳承在校園」系列活動分為三個板塊進行。首先是富有學術色彩的「皇會最後的記憶」口述史調查啟動。

新體驗 觀眾流連忘返

皇會是天津地域民間文化的底色,馮研院課題組經過2010至2014年的集中普查,完成了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專案「現代社會轉型期天津皇會的研究」,並為西碼頭百忍京秧歌老會等十道老會出版文化檔案,獲得了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和第十四屆天津市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

但是,調查中發現諸多歷史上影響深遠的老會難覓其蹤,還有一些雖然檔案零落,但是仍有老傳人在世,尚有記憶可以挖掘。自1936年最後一次舉辦皇會,至今已80餘載,歷史記憶逐漸褪色,用口述史方法搶救相關記憶迫在眉睫。因此,馮研院在遺產日之際發起「皇會最後的記憶」口述史調查,尋找老會的傳人、見證人和守望者。

當天,羅澍偉、尚潔、蔡長奎、於學蘊、王振良、劉曉麗等近20位天津皇會保護與研究方面的學者專家齊聚,與中國傳承口述史研究所的師生們進行座談,為口述史調查計畫提供建議與支援。

當天下午的「傳人•學子」攜手非遺活動趣味十足,熱鬧非凡。天津大學摺紙、剪紙、手工藝、書畫等多個社團的學生們,與南通藍印花布傳人吳元新、倪沈鍵,陝西鳳翔泥彩塑傳人胡新明、胡錦偉父子,天津楊柳青年畫傳人霍慶有、王丹,天津魏記風箏傳人魏國秋、魏博文父子,浙江刺繡傳人金家虹,浙江仙居花燈傳人陳彩平,山西剪紙傳人郭梅花、王舒琛師徒,以及北京紙塑傳人吉勝久組成搭檔,一邊交流互動,一邊給前來參加活動的觀眾講解非遺製作技藝,指導大家親自動手嘗試。活動還吸引了各國留學生,他們著迷於中國的非遺,流連忘返。

文化自覺 建非遺社團

馮研院還推出「大樹講壇」第一期,由院長馮驥才與兩位學者向雲駒、苑利對談,帶來遺產日專題講座《文化先覺與文化自覺──「非遺」本土化道路三人談》。本次活動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天津大學、天津市南開區文化旅遊局、天津市馮驥才民間文化基金會主辦,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天津大學團委承辦。

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從2005年建院以來,一直致力於把非遺和優秀的民間文化請進校園,曾舉辦兩屆「北洋文化節」和大量非遺展覽、學術論壇等活動,讓高校學子在文化體驗中成為傳統文化自覺主動的傳承者。

如今,天津大學已經有大量與非遺相關的學生社團已經扎根校園,成為學生文化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化與自然遺產日也逐漸成為學生們的文化節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