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日兩國對法西斯罪行反省的差異及啟示杭州市瓶窯中學 王永華德日兩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世界人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但戰後兩國的認罪態度卻形成了鮮明對比,這與戰後對兩國法西斯組織的處罰程度、受害國對戰敗國的制約程度和兩國的歷史傳統與地理環境有密切的關係。一、選擇題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是世界歷史的一部分,德日兩國在20世紀30年代建立法西斯主義專政,但二戰後兩國對法西斯罪行的態度和認識迥異,據此回答1~5題。1.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影響下,法西斯勢力在德、日分別建立了法西斯專政。日本法西斯專政有別於德國法西斯專政的是①法西斯分子通過政變上台 ②建立起一黨獨裁專政③軍部在政權中佔有統治地位 ④利用了階級矛盾異常激化的有利時機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③④2.戰後對日本的處置符合歷史事實的是①追究了天皇的責任 ②對許多戰犯免於起訴③實際由美國單獨佔領日本 ④被判處絞刑的戰犯明顯少於德國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3.戰後對德國的處置符合歷史事實的是①對德國的審判是根據德黑蘭會議內容進行的 ②對德國實行分區佔領③納粹黨被宣布為非法組織 ④體現了大國的意志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4.下列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德國、日本的處理表述正確的是A.對兩國都實行了軍事佔領B.兩國法西斯分子都受到了應有的懲罰C.兩國原有的政治制度都被徹底摧毀D.都有效地制止了軍國主義的復活5.戰後日德對戰爭罪行反省存在較大差異的主要原因是A.對法西斯罪行清算的程度不同 B.兩國的歷史文化傳統不同C.兩國的地理環境不同 D.受害國家對其制約的程度不同德、日兩國的歷史有很多相似之處。回答6-9題。6.日本明治維新、德意志統一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殘餘,各自最突出的表現是A.掌握政權的人是原屬統治階級的武士;容克地主把持政權B.不少壟斷資本家由舊式特權商人脫胎而來;保留軍國主義的傳統C.壟斷集團與軍閥集團相互勾結,推行軍國主義;消除了軍國主義傳統D.天皇是國家元首、軍隊最高統帥,擁有專制權力;德皇毫無權力7.二戰後,德國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共同原因是①政府推行了一些社會改革②都注意了產業的更新換代③都有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國防費用小的特點④都有美國的援助⑤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⑥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③④⑤⑥C.①④⑤⑥D.①②⑤⑥8.日本和德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給我國的重要啟示是A.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B.大力實行科教興國戰略C.大力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D.加強區域性經濟合作9.德日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說明A.資本主義列強同蘇聯的矛盾是國際社會的最主要矛盾B.法西斯國家向英美等西方大國公開挑戰C.共產國際領導的社會主義運動嚴重衝擊資本主義世界D.法西斯國家利用西方大國反共心理公開結盟向外擴張由日本"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編寫的嚴重歪曲歷史的中學教科書通過了日本文部科學省審定,它不僅否認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的史實,還肆意鼓吹"侵略有功論",美化侵略戰爭和殖民統治。回答10-12題。10.自從明治維新後,日本就迅速走上對外擴張、殖民掠奪的道路,其原因有①改革不徹底,帶有極強的封建殘餘②缺少資本原始積累過程③地域小,資源少,缺少發展的原料、市場等④英美的政治、經濟能力下降,給了日本可乘之機。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③11.教科書稱:"日本希望和平解決』中日間戰爭』(即日本在1937年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引者注),從1938年到1941年間多次通過各種渠道向中方提出和平方案,但都沒有成功。"當時的事實真相應該是A.日本發動豫湘桂戰役,妄圖打通大陸交通線B.日本"速戰速決"諸計劃破產,被迫改變對華方針C.日本建立偽滿洲國,妄圖轉移國際視線D.百團大戰後,日本希望同中國政府和平談判12.由於該教科書嚴重歪曲歷史事實,在曾被日本長期侵略過的東亞和東南亞各國引起了新一輪全面"抗日",這表明A.國家力量決定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 B.國家性質決定國家的對外政策C.各國都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國家間利益的相悖是引起衝突的根源二、非選擇題13.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日本軍國主義妄圖獨佔中國由來已久。……明治維新以後七十多年,日本發動和參加了一系列侵略戰爭。其中大多數是侵華戰爭。……「九?一八」事變以後,日本侵略者從國民黨政府手中相繼奪去大部分重要城市,佔領了東北、華北、華中、華南大片土地。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侵略軍的屠刀下,中國死傷人數3500萬,僅南京大屠殺就死亡30萬人以上。從關內騙到東北的勞工被殘害致死的,不下200萬人。此後,還有令人髮指的細菌戰、化學戰。按1937年的比值計算,日本侵略者給中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罪行,成為歷史上最野蠻、最殘酷的一頁。——引自江澤民《在首都各界紀念抗日戰爭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材料二、1970年前西德總理勃蘭特雙膝 罔顧鄰國反對 ,小泉悍然參拜靖國神社跪在波蘭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材料三:靖國神社是日本祭祀明治維新以後,歷次戰爭中死亡軍人的場所。根據日本「靖國神社法」,該神社具有宗教法人資格。神社內供奉著明治維新以來約250萬日本軍人的牌位,其中包括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處死刑的東條英機等14名甲級戰犯。神社院內有一個常設的展覽館,叫做「寶物遺品館」。館內保存著日軍的作戰地圖、軍裝、武器,寫著「武運長久」的太陽旗,以及1932年3月16日天皇命令日軍侵佔中國上海的詔書等。——摘自《北京晨報》(2002年4月22日)(1)根據材料1並結合有關史實,概括指出「明治維新以後七十餘年」,日本發動和參加的一系列侵華戰爭及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2)據材料二和材料三,如何評價德國政府對戰爭贖罪的態度?日本小泉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又說明了什麼?(3)上述材料給我們哪些政治啟示?14.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當時各國形成了各自的經濟區,……日本沒有進入美國的經濟區域,而蘇聯有蘇聯的區域,英國也建立了自己的區域,設置很高的關稅壁壘。當時就是這種情況,世界各國在各自的勢力範圍內展開貿易,形成排斥他國的地區經濟。鑒於當時的情況,日本不得不關注滿蒙(中國東北)。向白人世界的移民受到排斥,日本為了解決每年增加的 100萬人口,自然要利用滿蒙這一新天地。日本人轉而關注滿蒙,是受周圍國際形勢所迫。……滿洲事變(九一八事變)還有很多其他原因。滿洲鐵路由於受到了各種各樣的阻礙,陷入危機。……在二十一條問題上,日本雖然得到了在滿洲從事農業和商業的土地,並獲得和中國人聯合開展經營,然而,這些幾乎成了白紙空文。正如剛才所說,各種各樣的情況促成了滿洲事變的爆發。因此,滿洲事變……就不能簡單地斷定為侵略。——摘自[日本]中村粲《大東亞戰爭的起因》材料二:2001年4月3日,日本文部省公布包括右翼勢力「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炮製的歪曲歷史的初中歷史教科書審定合格,引起亞洲各國人民及世界人民的極大憤慨。日本右翼勢力粉飾侵略戰爭,把「戰敗」改成「終戰」,把「侵略」改為「進入」,把太平洋戰爭說成「自衛」把侵略亞洲國家說是「解放」英法殖民地等。2005年4月5日,日本歪曲歷史的教科書再次被審定為「合格」,引發中日反日情緒高漲,反日遊行和抵制日貨運動出現。請回答:(1)根據以上材料,指出中村粲對九一八事變是如何認識的? 從材料中概括其理由。(2)結合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目的和結果,對中村粲的觀點作一簡要評價。(3)結合上述材料,你對當代中日關係的發展有何認識?參考答案1. B本題著重考查學生辨析歷史現象的能力。解題時要注意從比較的角度分析德日法西斯專政上台的共同原因和各自的特殊因素。2. B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再認再現歷史事實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對①追究了天皇的罪責的理解,而教材明確說明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事實上並未追究天皇發動戰爭的罪責。3. B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辨析歷史事實的能力。對德國的處置是根據雅爾塔會議決定進行的,主要體現了大國的意志。4.A二戰後盟國對德國和日本都實行了軍事佔領。5. A本題屬最佳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分析歷史現象原因的能力。解題時應比較選項之間的內在差異,找出其帶有根本性、決定性的選項。6.A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注意結合日本明治維新和德國統一前的情況進行分析、理解。7.A本題考查對二戰後德國、日本經濟迅速發展原因的掌握,①②③④⑤⑥均是二者的共同點。8.B兩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告訴我們要重視科技和教育。9.D A、B、C項說法錯誤,只有D項正確。10.B本題是一道組合選擇題,④不符合史實,排除A、C項,②說法是正確的。11.B日本侵佔了中國大片領土,由於人力、物力不足,加上敵後抗日根據地的發展嚴重威脅到後方的安全,因此日本改變了侵華方針。12.D本題考查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國家間由於利益的衝突而導致矛盾與鬥爭。13.答案:(1)侵華戰爭:(1874 年進犯台灣)挑起甲午戰爭、參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發動爭奪東北的日俄戰爭、策動「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製造「七?七」事變和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滔天罪行:侵佔中國大片領土;屠殺、殘害數千萬中國人;違背國際公法,發動細菌戰、化學戰;掠奪、毀滅中國巨額財富(2)正確認識戰爭罪行,贏得世界人民的信任和尊敬,有利於世界和平;拒不承認二戰侵略的歷史和戰爭期間所犯的罪行,為軍國主義亡靈招魂,日本政府的行為助長了右翼勢力的猖獗,危及世界和平。(3)①經濟決定政治,政治對經濟有反作用。小泉一再參拜靖國神社,反映出日本政局日益右傾化和右翼勢力日益猖獗,其背景在於日本經濟長期低迷和政治的長期混亂、動蕩的狀況。②和平與發展彼此聯繫、互相影響,當前威脅和平的隱患依然存在,鬥爭將是長期的、複雜的。③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落後就會受制於人,我們必須加快發展,增強綜合國力。14.答案:(1)不是侵略戰爭,日本對歐美和蘇聯的經濟利益的競爭是發動事變的原因。理由:日本需要建立自己的經濟區;需要解決日益增長的人口問題;落實和鞏固日本在東北地區已經取得的特權。如:滿洲鐵路受到阻礙,二十一條只是白紙空文(2)評價:中村粲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他是在為日本侵華戰爭推卸責任。從戰爭的目的看: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大陸政策一貫方針的進一步體現;是日本政府為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緩和階級矛盾而發動的;其企圖依靠掠奪中國的財富,來彌補經濟危機的損失;從戰爭的結果看:九一八事變把整個中國東北變成了它的殖民地,進行了長期的殖民掠奪。所以,完全是侵略戰爭性質的。(3)發展中日友好關係是中日兩國人民的共同心愿;但日本必須正視歷史上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戰爭和災難,切實堅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中村粲認為為了日本的利益就可以任意侵佔別國領土,表明了當代日本國內右翼勢力的軍國主義立場,我們必須對此應有足夠的警惕;要堅持通過對話,平等協商,妥善處理中日之間的分歧,積極探討解決分歧的辦法,避免中日友好大局受到新的干擾和衝擊。(言之有理即可)]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