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祖榮

導 讀

  中國在二戰中的巨大貢獻是清晰的,毫無疑問的。中國戰場上牽制日軍,中國遠徵軍,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頑強決心,鼓舞著世界各地反法西斯戰線的力量。而在今天,中國依然秉持著大國風範,肩負起大國的責任,樹立起大國的形象,致力於世界和平與發展。

假如沒有中國,二戰是何結局?

「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這是1942年,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回答。

假如中國當時富強一些,二戰會怎樣?

「我們就不會有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是第二次歐洲大戰——中國能夠阻止日本侵略或者打敗日本……我們和整個世界,一個多世紀以來,已經為中國的弱小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這是國外某智庫報告得出的結論。

歷史不能假設,但假設可以幫助人類總結昨天、思考未來。

在那場實力不對稱的戰爭中,中國軍民不僅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了家園,也為扭轉二戰戰局、奪取全面勝利作出歷史性貢獻。

戰後,因為意識形態差異和冷戰等原因,中國抗戰的歷史貢獻被西方輕視、忽略,中國漸成一個被遺忘的盟友。「世界欠中國一筆戰爭債。」英國歷史學者拉納米特在《紐約時報》撰文,呼籲西方給中國抗戰一個公正評價,在那場戰爭中,是東西方一起抗擊了有史以來最黑暗的邪惡力量。

我們絕不能遺忘:那些被侵略者蹂躪的苦難歲月,那些在抗戰中犧牲的無數英靈……

我們也不應被遺忘:沒有中國浴血抗戰,改寫的可能不僅是二戰的結果,還有人類歷史的走向。

歪曲的歷史,啟示不了未來,還會毒害人類心靈。捍衛歷史的真實,人類才能共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1貧弱的中國率先開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以英勇抗戰和巨大犧牲粉碎了東西方法西斯合流圖謀

當七七事變爆發,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時,中國並不被國際社會看好。從甲午戰爭到九一八事變,日本總能得手。 叢林法則在當時的世界大行其道。一個尷尬例證,作為九一八事變產下的怪胎,偽滿洲國這樣一個傀儡政權,竟先後得到23個國家的承認,包括蘇聯、德國等。世界上一些媒體認為,中國這一次被強大的日本宰割,不過是歷史慣性的繼續。

一些西方列強頭麪人物也判斷,中國抗戰必敗。英國首相張伯倫在內閣會議上揚言,中國將會成為第二個衣索比亞。法國總理達拉第曾對中國駐法大使顧維鈞說,中日戰爭初起時,「絕大多數人認為中國很快會屈服」。

英美等國害怕引火燒身,對日本的侵略行徑只是口頭上做了「溫和」的指責,沒有採取任何制裁措施。美國還趁機大做軍火生意,發了一筆戰爭財。

列強們對日綏靖主義甚囂塵上,甚至放言中國將再次淪為大國博弈犧牲品。英國等借調停中日戰爭為名,策劃「東方慕尼黑」陰謀,企圖讓捷克斯洛伐克悲劇在中國重演。一時間,「隔岸觀火,坐收漁人之利」的輿論,紛紛登場。

這些誤判,不僅源自帝國主義舊思維,關鍵在於他們忽視了此時此刻中國的一個重要現實:面對日本法西斯的,是一個覺醒了的中華民族。尤為關鍵的是,中國共產黨成為全民抗戰的中流砥柱。

凝聚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抱定「血戰到底、抗戰到底」的信念,中國軍民開闢了世界上第一個反法西斯戰爭主戰場,粉碎了侵略者「三個月解決支那事變」的美夢。

因為裝備的巨大差距,中國軍民平均每搏殺一個敵人,要付出數倍乃至十數倍的代價。淞滬會戰、徐州會戰、太原會戰、平型關大捷……每一仗,敗,敗得慘烈;勝,勝得慘烈!整連、整營的中國軍隊全部打光,並不罕見,甚至還有整師犧牲。

日本一擊不成,再擊、三擊仍未奏效,不得不一再增兵。據日本軍方資料記載,從1937年到1940年,日本投入侵華戰爭的陸軍兵力,分別佔總兵力的88%、94%、83%、78%。中國戰場長期牽制和抗擊了日本軍國主義主要兵力。

征服中國,再以此為戰略基地,南進南洋、北進蘇聯遠東地區,稱霸亞太,這是日本既定政策,也是德意日軸心國制定的「東西對進」戰略協同計劃。但由於深陷中國泥潭,處處受到中國抗日戰場的掣肘,日本進退維谷,失去戰略主動。

1939年9月歐戰爆發,由於陸軍主力被釘死在中國戰場,難以分身,日本政府被迫聲明,「帝國不介入,專註於中國事變」,暫時採取觀望的態度。

德國進攻蘇聯時,與日本約定「從東西兩面夾擊蘇聯,在西伯利亞鐵路上握手」。但日本因無法從中國戰場調兵被迫放棄該計劃,使蘇聯避免了兩面作戰威脅,得以從東線抽調大量兵力到西線,最終逆轉戰勝德國法西斯。

日本北上無從談起,南進也是一再推遲。1940年5月,德國橫掃歐洲,英法自顧不暇,日本認為南洋一帶已成為英法無力防禦的「真空地帶」,是南進良機,叫囂「不要誤了公共汽車」。

然而此時,中國戰場牢牢牽制住了日軍主力。正面戰場,桂南會戰、棗宜會戰、豫南會戰先後打響;敵後戰場,八路軍的百團大戰更是給日軍狠狠一擊,斃傷日偽軍25000餘人,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稱此戰為「掏心戰」,此後集中兵力瘋狂掃蕩敵後根據地。

由於無法從中國戰場脫身,日本南進計劃只好擱置。等到1941年12月,日本孤注一擲發起太平洋戰爭時,其70%的陸軍和部分海軍還深陷中國戰場,大量兵力不能調往太平洋戰場,為美英等國爭取了巨大的戰略利益。

「如果日本進軍西印度洋,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而能夠避免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英國首相丘吉爾的擔憂,並未成真。中國戰場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使得日、德兩軍中東會師計劃化為泡影。

世界開始發現,中國戰場價值巨大,在戰略上策應和支持了盟國作戰,配合了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戰略行動,打破了德意日法西斯戰略配合的企圖。

事實一再證明,中國對戰勝日本法西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是奪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中國戰場成為日本侵略者的「墳場」。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共斃傷俘日軍150餘萬。

歷史無法忘記,為消滅法西斯,中國付出了巨大犧牲。軍民傷亡高達3500多萬,其中軍隊傷亡380餘萬,佔各國傷亡人數總和的三分之一;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多億美元。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豐碑上,鐫刻著偉大的中國貢獻。

2頑強不屈中國鼓舞各國人民戰勝邪惡力量的信心,促進了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

1931年侵佔中國東北後,日本不斷將戰事升級,一次次突破國際公約的限制,打破一戰後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國際體系,這讓法西斯勢力摸透了綏靖主義者的底牌。

日本在中國的「成功」,刺激了德、意法西斯的侵略野心。「日本毫不費力地就獲得富饒新領地,這對義大利和德國納粹並不是不起作用。東北事件引起一連串的侵略,最終導致二戰。」美國史學家斯塔夫裏阿諾斯評論說。

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德、意法西斯蠢蠢欲動,在歐洲、非洲興風作浪。

1935年10月,在英法暗示不會幹預情況下,義大利出兵非洲衣索比亞王國,並在7個月後吞下這塊眼中「肥肉」。

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爆發,德、意法西斯支持弗朗哥政權上臺,殘酷鎮壓反法西斯的民主進步力量,掀起陣陣腥風血雨,這次戰爭被視為二戰前奏。

出於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稱霸世界的共同要求,野心膨脹的東西方法西斯開始合流,加強在對外侵略戰爭中的協同合作。1936年11月,德日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一年後,義大利也加入協定,德意日三國軸心正式形成。

侵略正成為一種傳染病。「世界上無法無紀的傳染病確實正在蔓延著……社會應聯合起來對患者實行隔離,不使疾病蔓延。」1937年10月,美國總統羅斯福發表著名的「隔離演說」。他看到了日本侵略帶來的擴散效應,但並未採取行動予以制止。

此時,東西方法西斯舉起了合夥征服世界的屠刀。繼日本挑起侵華戰爭之後,1939年9月,德國法西斯閃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二戰全面爆發。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波蘭覆亡。

進入1940年初,歐洲戰局急劇惡化,局面一發不可收拾。4月9日,納粹德國揮師北歐,先是佔領丹麥,繼而打退英法遠徵軍,吞併挪威。5月10日,德軍入侵西歐,荷蘭、比利時、法國先後投降。

納粹德國「閃電戰」取得的系列勝利,改變了歐洲乃至世界的政治形勢。號稱擁有歐洲大陸最強陸軍的法國,竟在6個星期內喪師亡國,使得世界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力量對比和戰略態勢發生巨大變化,法西斯一時無比猖獗。

歐洲戰場烏雲籠罩,風雨飄搖。東方主戰場的一舉一動,牽引著世界關注的目光。中國戰場的走向,決定著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前途和命運。

令世界正義力量敬佩的是,中國抗戰大旗始終不倒,獨自支撐著遠東抗擊法西斯的艱難局面。「中國若崩潰,將是世界災難。」一位西方政治家如是感喟。

中國抗戰開展時間最早,持續時間也最長,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楷模。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這筆精神財富不僅屬於中華民族,也屬於人類一切正義力量。中國軍民身上展現出的偉大抗戰精神,為各國人民增添了戰勝邪惡力量的信心。

當德國飛機狂轟濫炸,悲觀情緒瀰漫英倫三島時,丘吉爾向英國人民提出「效法中國」,盛讚「中國人民之奇異實力」;當德國納粹大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斯大林為鼓舞蘇聯軍民士氣,也同樣提出「以中國為榜樣」的口號。

美國總統羅斯福也特意致電中國政府,對中國抗戰表示欽佩,稱讚中國人民「在十分不利的情況下,對於在裝備上佔極大優勢的敵人進行了差不多五年堅決抗擊所表現的頑強,乃是對其他聯合國家軍隊和全體人民的鼓舞。」

中國抗戰不僅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鬥志,同時也率先打破了法西斯凝固的堅冰,開通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大聯合的航路。

許多史學家稱,在人類文明危亡的關口,中法兩個國家的典型表現,改變了世界歷史的走向。法國敗降迫使美英痛下決心,拋棄幻想,訂立共同戰略,全力準備應對法西斯的戰爭。而中國抗戰的長期堅持,則限制和破壞了軸心國的戰略配合,抑制了東西方法西斯禍水蔓延的勢頭,支援了盟國的戰略,促進了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蘇四國領銜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誌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這其中的中國貢獻,彪炳千秋史冊。

3為自己的家園也為人類的和平與正義,在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到處都有中華兒女的流血犧牲

1942年1月,日軍入侵緬甸,駐緬英軍節節敗退。「緬甸若是失守,那就慘了。這樣會使我們同中國人隔絕。在同日本人交戰的軍隊中,中國軍隊算是最成功的。」形勢危如累卵,一向自視甚高的英國首相丘吉爾,不得不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中國。

儘管自身困境重重,但中國毅然應英國請求,派出10萬精銳入緬作戰。這是甲午戰爭之後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第一次出兵援助鄰邦抗擊侵略。

中國遠徵軍打出了國威和軍威。仁安羌一役,遠徵軍新編第38師第113團,大勝日本常勝軍第33師團,救出被圍困的英軍7000餘人,以及被俘的英軍官兵、美國教士和新聞記者500餘人。英國《泰晤士報》讚揚中國軍隊「以少敵眾,英勇果敢,將使盟軍之戰績,益增光輝」。

首次入緬作戰,因為盟軍配合不力等原因,中國遠徵軍雖然打了一些勝仗,但最終還是難挽敗局,5萬將士魂留他鄉,其中大部分是在撤退途中穿越野人山時犧牲的。

1943年10月開始,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徵軍再次出國作戰,與美軍一道實施了緬北和滇西反攻,殲滅日軍4.9萬餘人,收復失地8.3萬平方公里,成功打通中印公路,有力配合了印緬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盟軍的反攻。

為自己的家園而戰,也為人類的和平而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到處都有中華兒女的流血犧牲,展現出了中華民族的責任與擔當。

1944年6月6日,決定法西斯德國命運的諾曼底登陸戰打響。鮮為人知的是,在英國海軍實習的21名中國留學軍官,也參加了這次載入史冊的戰役。

在壯烈的諾曼底登陸戰中,英國巡洋艦、驅逐艦、戰列艦,乃至航空母艦上,都有中國軍官的戰鬥身影。作為艦上普通一兵,他們擔任主攻和掩護任務,自始至終參與了作戰行動。中國軍官的戰鬥精神,令盟軍戰友感嘆,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在波瀾壯闊的蘇聯衛國戰爭戰場上,也活躍著許多中國人的身影。當時在蘇聯的中方工作人員,都積極參與了衛國戰爭,有的甚至赴前線浴血奮戰。在蘇學習的中國革命者的子女,也以各種形式支援蘇聯對德作戰。李富春和蔡暢的女兒李特特,參加了後備軍,還曾獲得「輕機關槍手」證書的獎勵。

抗戰期間,中國自身異常困難,但仍然盡最大可能為朝鮮、越南等亞洲國家和民族提供支援,幫助他們抗日,成為他們最信賴的朋友。

正如緬甸訪華團團長吳巴倫指出,中國的抗戰「為東方和平獨立神聖偉大之工作」,中國「所負使命,有如合眾國之在美,蘇聯之在歐」。中國當之無愧地成為亞洲抗日鬥爭的中心和東方反法西斯戰爭的堅強核心。

正義的事業凝聚人心。中國抗戰,也得到了世界的支援。2000多名蘇聯飛行員參加了援華志願飛行隊;陳納德率領美國飛虎隊,轉戰中緬印戰場;中美共同開闢喜馬拉雅「駝峯」航線,將戰略物資源源不斷輸往中國戰場;更有不遠萬裏前來中國救死扶傷的白求恩、柯棣華等外國醫護人員。「不同膚色、不同民族、不同國籍的民眾凝聚成牢不可破的命運共同體,築起力挽狂瀾的鋼鐵長城」。

4人類永遠是命運的共同體,強大的中國正為維護亞洲乃至世界和平做出更大貢獻。

甲午戰爭,日本獲得巨大戰爭紅利。此後,更加迷信武力的日本,幾乎每隔10年左右,就發動一次較大規模的對外戰爭,從戰爭中不斷獲取新的利益,給亞洲、太平洋地區帶來連綿不斷的動蕩、戰火。

歷史經驗昭示,維護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需要強大的中國。中國也為世界和平正義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正如習主席深刻指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給我們留下的最寶貴的啟示,就是必須毫不動搖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民族尊嚴絕不允許任何勢力侵犯,同時任何力量也不能動搖我們堅持和平發展的信念。」

「昭昭前事,惕惕後人」。70年前的戰爭告誡世人,叢林法則不是人類共存之道,強權獨霸不是人類和平之策;和平、合作、共贏纔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永恆主題。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面對當今世界大勢,中國富有遠見地提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

二戰後的歷史發展也啟示人們,要跟上時代前進步伐,就不能身體已進入21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過去,停留在殖民擴張的舊時代裏,停留在冷戰思維、零和博弈老框框內。中國絕不做損人利己、以鄰為壑的事情。一個愈益強大、更加自信的中國,正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中國軍隊開始走出國門,向世界展示中國負責任、願擔當的大國形象。

「中國藍盔」已成一張和平的名片。目前有2700餘名中國官兵正在剛果(金)、黎巴嫩、南蘇丹等9個任務區為和平執守,這一維和兵力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居首。迄今為止,中國已累計派出維和官兵3萬餘人,有10名官兵在執行任務中犧牲。

「中國救援」展現一個大國的擔當。今年3月,葉門戰亂升級,中國海軍艦艇不僅高效快速完成撤離本國公民任務,還幫助200多名外國公民安全撤離;今年4月,尼泊爾發生大地震,中國軍隊聞令而動,先後派出工兵、醫療等多支多批次專業救援隊,攜帶先進裝備器材,飛赴尼泊爾震區緊急救援。

「中國情懷」詮釋一個民族的仁愛。在抗擊埃博拉病毒的全球性戰役裏,中國堅定地與非洲兄弟站在一起,不離不棄。自去年9月起,中國軍隊先後派出6批援非抗擊埃博拉醫療隊,累計收治接診患者938例。感動萬分的非洲民眾,編起歌謠唱到:「別人因埃博拉走了,中國因埃博拉來了。」

中國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將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堅決捍衛中國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堅決維護戰後國際秩序,決不允許否認和歪曲侵略歷史,決不允許軍國主義捲土重來,決不允許歷史悲劇重演。

中國正有力地告訴世界:我們將以史為鑒,加快實現中國夢、強軍夢,不斷壯大和平的力量,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楊祖榮)

閱讀微場景,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