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有一天,每個人都要付垃圾處理費。

經過一個多月活在各種段子里的日子之後,上海人民總算基本適應了垃圾分類。接下來,就該北京等其他46城人民接受考驗了。不按正確方式分類投放垃圾面臨違法的風險,同時可能被處以人民幣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罰款。

據上觀新聞報道,上海的日均垃圾清運量在2.6萬噸左右。這意味著,如果堆起來,差不多兩三個星期就能堆出一座上海中心。

從5月末起,上海多個小區已經開始試點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每天限時早晚兩個時間段,多集中在早晨7-9點、傍晚5-8點,分紅、藍、棕、黑四色垃圾桶,分別對應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濕垃圾和干垃圾四類。各居委會和志願者團隊輪流執勤,指導居民投放。

圖片來源:新民晚報

分類之後,垃圾去哪兒

根據住建部統計,2017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2.15億噸,2010-2017的年複合增長率5%。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顯示,我國生活垃圾中廚餘垃圾佔比最大,約50%,另有10-25%為可回收垃圾,20%為干垃圾,剩餘5%為有害垃圾。

垃圾分類共包括投放、收集、運輸、處置四大環節。一般情況下,居民將生活垃圾分類投放之後,小區物業負責短暫存放,再由環衛進行收集,通過專門的垃圾運輸車運送到垃圾中轉站進行篩檢、壓縮,再運往各類專門的垃圾處置廠。

填埋目前仍是我國生活垃圾最主要的處置方式。填埋的優勢在於經濟成本低廉。其中,簡易填埋極易殘留細菌、病毒,垃圾滲瀝液還會造成地下水資源污染。衛生填埋雖屬於無害化處置,但佔地面積大,轉運距離較遠。在土地資源愈發緊張,「垃圾圍城」的威脅下,「去填埋化」和「垃圾資源化」已成為垃圾處置的發展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垃圾焚燒發電近年來發展迅速。據北極星環保網數據,2017年我國生活垃圾焚燒處理佔比就已達到43.84%。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也顯示,與填埋相比,同樣的生活垃圾處理量,焚燒廠佔地面積僅為填埋場的1/20-1/15。生活垃圾在填埋場的分解時間通常需要7-10年,而焚燒只需2小時左右即可處理完畢,且減量可達90%。與煤發電相比,焚燒1噸生活垃圾相當於減排二氧化碳量208-283kg。

中國循環經濟的測算表明,平均每噸垃圾焚燒後可發電300多度。大約每5個人產生的生活垃圾,通過焚燒發電即可滿足1個人的日常用電需求。

對於有機垃圾(廚餘)的處理方式,美國環保局首推堆肥。廚餘垃圾通過發酵可形成有機肥,實現垃圾資源化。但垃圾堆肥需要較大場地,時間相對較久,而且由於消費者的肥料使用習慣,有機肥不如化肥的市場銷路好。過去廚餘垃圾很容易被一起焚燒,垃圾分類後,廚餘垃圾的最優處理路徑仍待探索。

垃圾分類的「互聯網+」生意

垃圾分類中深入人心的當屬可回收垃圾。據商務部發布的《中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報告(2018)》顯示,2017年,全國廢紙回收量為5285萬噸,同比增長6.5%;廢塑料回收量為1693萬噸,同比下降9.9%。

廢紙回收後可以用來製造再生包裝紙,還可以用來製作傢具。上海生活垃圾處理全流程的紀實片《綠色之城》中展示了34000個牛奶盒可以製造一張四人辦公桌。據變寶網數據,廢塑料瓶經回收後,通過結晶乾燥或者降解,約有80%會被用於紡織行業,行業內部稱其為再生纖維,是化纖行業的主要原材料。我們生活中每天使用的衣物、毛巾或者被子,很多正是來自於塑料瓶。

在很多地區,可回收垃圾的收集工作是由拾荒者這一群體承擔的。他們憑藉極低的運營費用,幾乎可忽略不計的設備成本和折舊,上門或者從垃圾箱收集可回收物品,再賣到廢品收購站。

近期垃圾分類政策趨嚴,支付寶在上海地區推出了小程序「易代扔」,網上預約,上門回收,僅限於可回收物,按重量計算,可獲得相應的螞蟻森林能量。對於996的上班族、不願和不便出門的人群,代扔垃圾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在「你是什麼垃圾」的靈魂拷問下,各種「代扔垃圾」、「智能分類」的創意也層出不窮。而實際上,「互聯網+垃圾回收」的創業路上已有許多先行者,商業模式卻始終未見跑通。

小黃狗作為此前規模最大的再生資源智能回收創業公司,2018年6月曾拿到中植集團10.5億元的A輪融資,投後估值達60億元。小黃狗的具體業務是在小區、寫字樓等地放置智能垃圾桶,用戶在交互界面選擇投放的可回收垃圾種類,稱重後分類計價,可在APP提現。回收設備裝滿後,工作人員會將垃圾統一運往分揀機構。最高峰時小黃狗註冊用戶超過300萬,覆蓋全國33個城市。由於控股股東唐軍因團貸網暴雷投案,小黃狗正處於破產重整流程中。

同樣做「互聯網+垃圾回收」的再生活,業務幾經變化,從上門回收可回收垃圾,拓展到電商,再拓展到家政服務,最終因為難以盈利於2017年倒閉。

再生活創始人夏凡接受南方人物周刊採訪時說,「to C的『自建回收人員體系+上門服務』模式,上門服務一次成本最低為6到7元,收廢品的客單價可能還不及這個水平。」加之高昂的運營、物流、倉儲、人員薪酬等成本費用,盈利壓力不可謂不大。

相較之下,專做to B業務的閑豆回收境況則好得多。閑豆定期回收企業客戶的廢紙箱、紙板,之後運輸到自營打包廠,將廢紙壓縮後出售給造紙廠再次循環利用。其客戶包括大型連鎖商超、寫字樓、酒店和眾多互聯網電商公司。閑豆的創始人曾表示,公司從第二季度就已經開始全面盈利。最近一輪融資在2018年10月,閑豆回收穫得了中美綠色基金1億元C輪融資。

圖片來源:閑豆回收官網

垃圾處理產業鏈,蛋糕會否重分?

綜觀國內國外,垃圾處理整個產業鏈的收入來源於三部分,即政府補貼、居民繳納的垃圾處理費和垃圾資源化再利用的收入。

垃圾處理,作為環衛的一部分,歸屬於住建部門,本身帶有公共服務屬性,且行業特性偏重偏慢,很多環節依靠政府補貼。

環保行業的主要模式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設-經營-轉讓」)項目中,大部分地區對處理垃圾的補貼,即垃圾處理服務費在60-80元/噸。垃圾焚燒發電補貼則是根據2012年發改委文件,噸垃圾上網電量不大於280度時可以享受國家0.25元/度的電價補貼政策。

垃圾處理的第二大收入來源是居民交納處理費。美國實施垃圾計量收費制度,目前實施範圍達1200個城市,每戶居民根據當地政府的實施細則需繳納約40美元-50美元/月不等的垃圾處理費用。

目前,我國居民主要是在物業費中繳納垃圾處置費,約為每年30-50元。據專家測算,大約需要向民眾徵收300元左右(每年每戶)的垃圾處理服務費,才能彌補政府不到一半的垃圾處置費用支出。

生活垃圾生產者付費制度或已在到來的路上。6月25日,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傑表示,將健全城鄉生活垃圾污染環境防治制度,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擬規定按照產生者付費原則實行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

垃圾資源化給行業帶來收益,其中最重要的來源就是垃圾焚燒發電。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2018年全年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量約9520萬噸。據方正證券測算,垃圾焚燒為主業的上市公司平均毛利率為40.59%,凈利率為23.46%。按照上網電價0.6元/度計算,垃圾焚燒發電每年約產生142億收入,凈利潤約33億元。

垃圾含水量大熱值低,影響燃燒效率是焚燒面臨的最大挑戰。而垃圾分類可以從源頭上分離乾濕垃圾,提升熱值。據光大證券研究報告測算,假設垃圾分類流程可以完全分離出全部廚餘垃圾,噸垃圾發電量可增加近20%,約48-64度電,每年可為整個產業鏈增加20-30億元的收益。

然而,今年兩會就有全國人大代表提案,建議取消焚燒發電補貼,認為補貼政策刺激了垃圾焚燒廠建設,變相鼓勵垃圾源頭放縱、焚燒可回收物等,不利於綠色循環經濟發展。另一種聲音則認為,垃圾焚燒廠的投資以億計,而且我國垃圾分類目前做的還不夠好,混合垃圾熱值低、水分高、溫度控制難度大,需要更好的技術,也意味著高額的投入。

此外,垃圾分類催生了專門的環衛設備及濕垃圾儲、運市場。據光大證券測算,2019-20年,以46城計,濕垃圾儲運和回收網路增量市場每年達36億元。

一方面,貫徹垃圾分類可能為產業鏈增收幾十億,這些利潤是否會全部留在下游處置企業手中,還是會部分流向上中游的投放、收集和運輸環節,或者部分上繳財政?另一方面,垃圾焚燒發電的政府補貼是否會退坡,甚至取消,還要靜待靴子落地。

垃圾分類推行之後,整個產業鏈的蛋糕將如何再次分配,恐怕還需假以時日才能看清。

原創文章,作者:祁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