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使人拒絕清醒

當自己的追求體系中存在衝突的時候,我們便擁有了一個自相矛盾的靈魂。在面對自己的靈魂時,越是清醒,便越要發狂。堅持清醒,需要大勇氣、大包容。

大部分人都能夠抑制住自己的清醒

當我們自我矛盾的時候,就不適合太清醒。因為越清醒,就越能感受到源於體內的矛盾所帶來的折磨,忍受不住了,便要發狂,這是對於體力、心力、精力的極大消耗。

為了保持自己的體力、心力、精力,個體就必須抑制自己的清醒。對此,大部分人都能夠習慣性地成功,但終究有一部分人難以抑制自己的清醒,這一部分人便會表現出一種有趣的「病態」——清醒並瘋狂。

抑制清醒的代價是變得麻木

世人皆麻木,差別只在於曾經清醒到什麼程度。一、麻木讓我們不在乎對錯生活中,我們時常用一句「你做得對」來支持別人,用一句「我錯了」來表示懺悔。可是,對於對錯是非,我們還真有那麼在乎麼?大是大非、恩怨情仇、滔天罪行、十惡不赦,這些辭彙所表達的含義還有那麼清楚麼?二、管用要比正確重要

中國的俗話著實說了很多話,以下收集的是一些我經常能聽到或者用到的俗話所說,充滿著矛盾。

1、 好馬不喫回頭草 VS浪子回頭金不換!2、 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VS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3、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VS人靠衣裳馬靠鞍! 4、 兔子不喫窩邊草 VS近水樓臺先得月!5、 宰相肚裡能撐船 VS有仇不報非君子!6、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VS順我者昌,逆我者亡!7、 男子漢大丈夫,寧死不屈 VS男子漢大丈夫,能屈能伸!8、 退一步海闊天空 VS狹路相逢勇者勝!9、 車到山前必有路 VS不見棺材不落淚!

10、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VS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11、 天無絕人之路 VS天網恢恢,疏而不漏!12、 一個好漢三個幫 VS靠人不如靠自己。13、 斬草要除根 VS做人留一線。今天在這件事上找理由說「兔子不喫窩邊草」,第二天,同一個人又可以在另一件事上找理由說「近水樓臺先得月」,兩次解釋都發自肺腑,甚至他都意識不到自己打了自己嘴巴。仔細回味,我發現那些最廣為人知最廣受傳播的「俗語」、「成語」、「箴言」、名人名言,並非是那些「更正確的觀點」,而是那些「更實用的觀點」,也就是指可以很好地被當做理由來用的觀點。這是麻木的體現。對於前述13組相互矛盾的觀念,本節不深入討論究竟誰對誰錯。本節想強調的是: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已經很不在乎是非對錯了。這種麻木,不對。難,不是放棄的理由。

三、此時,文化積澱起到了負面的效果

對一個個人而言,接受的觀念越多,越難明晰對錯。對一個文明而言,也是如此。越是古老的文明,越是積澱了豐富的觀念資源。比如在中國,就有極其浩瀚的觀念資源隱藏在我們的成語、詩詞歌賦、地方方言、俗語、流傳的故事之中。有了這些觀念資源,我們面臨選擇變得「輕鬆」起來,我們總能為自己的選擇找到理由。面對同一件事情,不論我選擇利己還是利他,選擇接受還是拒絕,選擇慶祝還是哀悼,選擇送客還是留客,我們都可以為自己找到一個現成的理由來支撐自己的選擇,或者改口。同時,這些觀念資源也讓我們拒絕他人變得「容易」起來。很多國人都有這樣的能力:「不論你怎麼說,說得再怎麼有道理,我都能夠找到一些理由來支撐一個與你的說法相反的觀點」。當一個民族為自己準備了浩瀚的理由卻不加辨析的時候,她離墮落也就不遠了。理由與理由之間的紛爭將耗盡掉她前進的動力。四、那為什麼還會有權威?當對錯是非並不重要的時候,怎麼會有權威呢?還是會有。權威,不需要用正確來樹立自己。五、偏執,帶來了行動力

當麻木於是非對錯成為常態時,偏執就成為了一種能力,它帶來行動力。相比之下,多數人將因為麻木而隨波逐流,將對錯視為藉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