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篇文章中講過趨勢,從趨勢是什麼你應該掌握的最基本技能——判斷趨勢

如何發現趨勢為什麼你看不見趨勢;以及具體的趨勢未來10年,屬於中國的5大趨勢

今天,上海正式實行了被網民戲稱為「史上最嚴」的垃圾分類標準。

聽說上海的居民已經瘋了,各種吐槽、段子已經刷爆了朋友圈,果然講段子這件事還是要看心情。

還有的網民吐槽,為了扔垃圾跑到江蘇,逃離上海。吐槽歸吐槽,逃離上海也不過是個口號,喊了這麼多年上海的人口有增無減,這次也不會因為這個事就真的逃離。

人們內心的焦慮情緒,就是商機,當有人被什麼是幹垃圾,什麼是濕垃圾逼瘋時,已經有人洞察商機。

小麻煩,往往隱藏著大需求。

什麼是商機?

1.未被滿足的需求;

2.你的客戶需要,但你的競爭對手做不到、不願意做或做的沒有你好;

下面我們就從垃圾分類這件事給上海市民帶來的麻煩,來分析它背後的真正需求和商機。

1. 垃圾分類難

首先最令人頭痛的當然就是垃圾分類的問題,幹垃圾,濕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字我都認識,怎麼連在一起就看不懂了呢?

廣大的市民遇到問題,第一反應是搜索

這時候第一個麻煩就出現了,同時第一個解決方案也就出現了,既然什麼都要搜一搜,太麻煩了,有什麼更方便還準確的辦法呢?需求總是隱藏在麻煩背後。

有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開發了這麼一款垃圾分類小程序:

仔細看指甲油前面那個小圖標,這款小程序可以通過拍照來自動識別垃圾,是不是瞬間就減少了很多麻煩呢。

如果你覺得拍照都很麻煩,那我們只能靠死記硬背了。

我曾在臺灣大學交流過半年,臺灣的垃圾分類遠遠比大陸的要複雜得多,上海只需分4種,在臺灣平時要分7-10種,我大概是用了1周的時間才勉強適應,這還是在周邊都是臺灣的同學,可以隨時問的情況下。

可以說記下垃圾分類也是個麻煩,畢竟你不可能幾年都一直使用小程序來識別吧?

於是就有人開發出了遊戲,寓教於樂,豈不快哉?而且還可以輕鬆培養孩子的垃圾分類意識,畢竟自己都搞不懂,你還教孩子?還是交給遊戲吧,比如西面這款手遊。

你可能會說,遊戲雖好,但也不想讓孩子一直面對屏幕呀,要咋辦呢?放心,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你想到的問題,早就有人幫你解決了。

在家裡就可以輕鬆實現,玩具板垃圾分類。

2. 垃圾桶脫銷

怎麼樣,看完之後是不是感覺不再焦慮了呢,以後再面臨垃圾分類就可以橫著走了

當然,不可能每個人真的都背著4個垃圾桶,但是家裡至少要4類垃圾桶,這時候你就會發現,家裡的垃圾桶完全不夠用。

等你真的去買,你就會發現,垃圾桶脫銷、限購???什麼鬼???

what??

3. 扔垃圾也不是隨時都可以的

學了分類知識,準備好垃圾桶就萬事大吉了?

不好意思,扔垃圾不是你想仍就能扔。

大多數小區,每天丟垃圾的時間段只有兩個,如果生活在上海的你突然發現,公司再也沒有人遲到了,一點也不要意外,因為那些懶蟲可能是被迫早起丟垃圾。

凡是需求,怎麼少得了商機呢,帶扔垃圾服務應運而生。

小本經營:

平臺接單:

你以為這樣就輕鬆了,但不好意思有些事情真的只能你自己處理。

比如,你今天喫了個外賣,你要怎麼去分類?

你看著餐盒,粘在餐盒上的米粒,剩下的菜湯和剩菜,又看了看垃圾分類標準。這時候你要怎麼辦?

按照標準,你需要用你的手,把這三種垃圾分開,如果你在臺灣,你還要把塑料餐盒洗乾淨纔行。

訂個外賣,還要洗碗?

是的

更加考驗你的還在後面

其他的比如老鼠夾,殺蟲劑。

好不容易把家裡的垃圾搞定了,到了公司,仍然要把垃圾分類。

喝奶茶一定要喝完,一定要。

否則:

4. 最後

大二那年我去臺灣當了半年的交流生,當時剛剛瞭解到垃圾分類時也和在座的各位差不多的好奇,焦慮。而且臺灣的垃圾分類竟然要分十多種!

真正執行起來也會面臨各種問題,比如宿舍要放4個垃圾桶,還要有好幾個備用垃圾袋,因為感覺買太多垃圾桶真的浪費。

然後每天晚上8點,宿舍樓下集體收垃圾。

當我和我室友一人提著4個垃圾袋走到樓下,只見8-9位臺灣的小哥哥小姐姐們站成一排,有的人面前是一個黑色的超大塑料袋,可以站進去兩個成年人那種;有的人面前時超大號的麻袋;還有的人面前是方形的盒子。

然後我們就開始手忙腳亂的尋找各分類,把對應的垃圾丟進去。丟垃圾的時候他們還會依次檢查,檢查一個丟進去一個。

像喫完盒飯還要把飯盒和裡面的剩菜分開什麼的,剛開始感覺很噁心,後來都習慣了。

在臺灣連紙都要分3種,像買快遞的包裝盒硬紙分為一類;用完的衛生紙分為一類;本子裏的紙張分為一類;在臺灣,塑料要分為軟塑料和硬塑料;在臺灣。。。。

當時我就在想,如果大陸也推行這樣的垃圾分類多好,臺灣真的很乾凈,而當時的大陸垃圾隨處可見。

今天,當我們的上海居民正在被「到底是什麼垃圾」折磨時,當所有人在微信朋友圈互相吐槽時,已經有人發現商機,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問題,其實他們很可能是早就開始提前佈局了。

就像20年前,有很多臺商來大陸買房,你說真的是他們比我們聰明嗎?只不過是早些年看到罷了,現在也有很多中國人開始去東南亞買房買地不是嗎?當然更早一步看到商機的人,他們先去東南亞蓋房子去了,然後回過來賣給中國人。

現在甚至有人說「垃圾」創業,已然是一個風口。

到底是不是呢?且看他的前世今生。

30多年前日本開始垃圾分類,20年前臺灣開始實行垃圾分類,今天終於輪到了我們大陸地區。

看似的突然,對於站在時間角度思考問題的人來說,其實是必然。

垃圾分類背後是政府對於環保的重視,對於可持續發展的重視。其背後將會牽動一個產業鏈的產生,目前可預測的就是回收製造行業的發展,尤其是塑膠、塑料、金屬製品的回收再製造。

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去尋找當時臺灣和日本進行垃圾分類時的資料,誕生了哪些企業,出現了哪些工作崗位。

同時你也要去尋找,在5G時代,人工智慧時代,他們又會有怎樣的新發展?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三個忙:

1.點贊,讓更多人看到這篇文章(收藏不點贊,都是耍流氓)

2.關注武安君和我的專欄,讓我們成為長期關係

3.關注【唯學日益】點擊學表達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