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樓夢》中,曹公爲我們呈現了在封建制度的重壓下和尖銳複雜的鬥爭中,被毀滅了的各種各樣的年輕女性的形象,林黛玉就是其中最爲典型的人物。

  她作爲天上一株以淚報恩的絳珠草,幻化人形來到人世間。貌美才馥、孤傲清高的她,一生敏感多疑,悲觀傷情,最後在淚盡絕望中鬱鬱而終,成爲了《紅樓夢》中悲劇式人物的代表。

  林黛玉一生的悲劇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生不逢時。黛玉天生就有稀世的容貌和才學,還有官宦世家的身份背景。如果生在現代,她的高顏值能使她靠“臉”吃飯,她的詠絮才能使她靠實力掌控人生,她的好家世更能爲她人生錦上添花,使她登的更高、走得更遠。

  然而,她卻生在了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時代,即使貴爲官宦小姐,她仍然不能從根本上擺脫女性低下的社會地位,對女性三從四德的社會規範,仍然是緊緊地套在她的身上的枷鎖。

  即便是才貌雙全,像探春般有才幹,有魄力,但最終依然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她想像男子一樣去建功立業,但身爲女兒,卻只能禁於閨中。對於才情與美貌並重的黛玉來說,生不逢時是多麼的無奈。

  二是生性悲觀。黛玉很小的時候來到賈府,作爲榮國府的至親貴戚,受到了盛情的接待,賈母對她的萬般憐愛,寶玉對她一見如故,姐妹們也是熱情友好。面對長輩的疼惜、寶玉的知心、姐妹們的關愛,卻無法真正地捂熱她那顆天生悲觀敏感的心,經常生“閒氣”。

  在周瑞家的送宮花,本來只是抄便道走,未分高低貴賤,卻恰巧最後給了黛玉,這便引起了黛玉的敏感:“還是單送我一人的,還是別的姑娘們都有呢?”等周瑞家的回答:“各位都有了,這兩枝是姑娘的了”,黛玉立即來了個頂門針:“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給我。” 敏感她竟把這樣的小事與身份的高低貴賤聯繫起來,自尋煩惱地生起“閒氣”來,“況我又不是他們這裏正經主子,原是無依無靠投奔了來的,他們已經多嫌着我了”。

  對寶玉生的“閒氣”更多了。遇到寶釵勸寶玉不要吃冷酒,她用雪雁含沙射影寶玉和寶釵;聽到清虛觀老道爲寶玉說媒,她使小性子不理寶玉;疑心寶玉把她送的禮物拱手他人,怒剪荷包穗子,淚流滿面。這樣的“閒氣”日積月累,使本來就弱不禁風的她變得更加孱弱單薄,爲早亡埋下了伏筆。

  三是生活無依。黛玉自小喪母,不得已才寄居在外祖母家。不久又喪父,使她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孤兒。在物質生活上,黛玉是衣食無憂的。她的無依靠更多的是在精神層面上的,無疑她是極度缺愛的女孩。

  她曾對寶釵傾訴“我母親去世的早,又無姊妹兄弟,我長了今年十五歲,竟沒一個人像你前日的話教導我”。看到寶釵在媽媽懷中撒嬌,她流露出無比的羨慕和無盡的傷感,“他偏在這裏這樣,分明是氣我沒孃的人,故意來刺我的眼”,經過善解人意的薛姨媽的撫慰,她才轉憂爲喜,便要認薛姨媽爲乾孃。

  看到寶琴與寶釵姐妹情深時,她無比羨慕,心中悶悶不樂。她與寶玉兩情相悅、心靈相通,本是天造地設的一雙,無奈卻波折叢生,最終還是沒有走到一起。假如黛玉父母健在,在黛玉和寶玉的婚配上肯定能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也不至於兩人空勞牽掛、陰陽兩隔。

  林黛玉的這三大人生悲劇,對她來說,既無法選擇,不可避免,也不能迴避,似乎是註定的,她只有去面對,這也註定了她一生在淚水中度過,最終淚盡而逝的結局。

  注:本文爲回答網友提問。

  作者:溫暖前行,本文經作者授權發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