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小軍,視+AR創始人兼CEO

原文首發於網易智能、36Kr,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信息。

《連線(Wired)》雜誌創始主編、著名暢銷書作家、科技思想家凱文·凱利(Kevin Kelly),被馬化騰和張小龍等人極力推崇的「科技預言家」,在最近一次媒體採訪中對當前互聯網之後的趨勢給出了自己的預測,凱文·凱利認為萬物網路化(The mesh)是下一個互聯網時代,而AR Cloud(AR雲)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數字技術趨勢。

互聯網發展到現在,我們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信息數字化時代,所有文本信息被數字化。網路將這些信息連接起來,然後通過電腦、搜索引擎索引信息,人類可以極其便利的獲取各種各樣的知識,信息流通效率變得高效起來。而主導整個時代的正是谷歌、百度這樣的搜索公司。

第二個階段即我們現在所處的社交網路時代,人類的關係、行為被網路連接起來。想想我們每天使用的微信、微博,在連接了你與各種各樣的人,還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你的行為,提供更好的服務,當然也過於精準頻繁地推送了不少廣告。

「我們用網路數字化了信息,用社交媒體數字化了人際關係,比如微信。現在我們要實現更多方面的數字化,包括物聯網或者地理位置,並且我們即將通過各種設備包括手機、AR等讓整個世界實現雲端互聯。」

讓整個世界實現雲端互聯,聽起來有點天方夜譚,而事實上,我們正迎接這樣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到來。在這個時代,萬物都能計算,都能聯網,我們所處的世界將變成一個超級計算機,這個時代我把它稱作空間互聯網,即實現了物理空間與網路空間的連接。

實現萬物互聯、網路化的前提是萬物數字化。每一個房間、每一棟樓、每一條街道,甚至這些不同尺度空間裏的所有物體,比如桌子、杯子、汽車,當然還有人,都會被數字化之後連接起來,被智能終端所識別、索引。

圖:電影《王牌特工》截圖。

這聽起來似乎有點令人費解,我們不妨藉助一些影視劇來理解什麼是萬物互聯。電影《王牌特工》中,特工開遠程會議,主角艾格西(Eggsy)佩戴上眼鏡,便能看到遠在其他地方參會特工的實時3D虛擬形象與現實環境融合。部分科幻電影裏還有這樣一個場景:通過穿戴式設備,可以看到真實物體綁定的虛擬信息。在電影裏,虛擬世界與物理空間被緊密連接,萬物之間緊緊相連,信息的流通變得極其高效。

可識別、可看到、可交互,電影裏的場景讓人羨慕。你可能會問,這只是電影裏的特效場景,假如我們真的實現萬物互聯了,怎麼做到識別、看到和交互?

認識AR雲

精靈寶可夢(Pokemon Go),一款全球火爆的增強現實(AR)遊戲讓更多人瞭解到AR,一種本質上讓虛擬信息與物理世界融合的技術。

近幾年,蘋果、谷歌、BAT等巨頭也相繼高調佈局AR,本想AR時代真正來了,然而,現實總是很殘酷,爆款出現,巨頭佈局,在我們的生活中,依然沒有看到AR被大規模使用。

這中間一定有環節出了問題。

問題引發思考。互聯網連接了人與人、人與虛擬世界,而作為被廣泛認為是繼電腦、智能手機之後的下一代計算平臺的AR,連接的是人與人、人與虛擬世界、虛擬世界和物理空間,虛實融合的沉浸式體驗和空間計算是這個計算平臺最大的特點。顯然,問題出在虛擬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連接上,缺乏連接的介質,這個介質就是我們說的AR雲。

圖:概念視頻《HYPER-REALITY(超現實)》描繪了被虛擬信息覆蓋、融合的AR城市。

由於現在業內對於AR雲尚未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因此在我個人的理解中,狹義上的AR雲是一個持續的點雲地圖與真實世界坐標的結合,通過對現實世界掃描建立實時更新的3D數字世界模型,為智能終端提供索引、融合虛擬信息的能力。簡單來說,就如同網路搜索引擎索引所有虛擬信息,AR雲索引的是覆蓋在真實世界上無處不在的3D虛擬信息。廣義上的AR雲則包含更多的東西。

為了幫助你更好的理解AR雲,我將從如何構建與能力兩個維度帶你認識它。

首先是如何構建AR雲。通常來說,有兩種地圖數據採集方式,第一種是中心化的採集,第二種是去中心化的眾包採集。中心化採集如同傳統的地圖採集方式,完全由廠家測繪構建地圖數據。這種方式存在一個弊端,由於每個用戶所處空間不同,採取中心化的方式無法構建一個完整的AR雲。世界是無限的,而我們日常活動的區域、感興趣的區域是有限的,所以我們如果先從有限的興趣點做起,不同的用戶會通過手機攝像頭建立不同的數據,將這些數據積攢起來,就能形成一個完整的AR雲,通過這種眾包、漸進式、分而治之的去中心化採集方式,則可逐步建立一個完整的、實時更新、能進化的AR 雲,成本也比中心化方式低得多。當然,這個過程中產生的數據隱私問題值得我們關注。

其次是AR雲帶來的一些能力。第一個能力是持久化,長期以來,AR的體驗不具備可持續性,用戶通過智能設備在物理空間中擺放一個虛擬物體關閉設備後再次打開就無法看到先前設置的內容,這極大地限制了AR的應用場景,而AR雲因為獲得了物理空間的絕對位置,使得AR具備了持久化能力。第二個能力則是多人共享,改變了此前AR只能單用戶體驗的局面,使得AR的應用場景進一步拓展,AR社交、AR多人在線遊戲…都成為可能。

圖:通過去中心化眾包構建AR雲的EasyAR平臺具備持久化、多人共享等能力。

AR Cloud的發展不會一蹴而就。我從場景上將AR Cloud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桌面尺度:通常指不大於一個桌面的大小,說是"桌面"只是便於直觀的理解,並非只是侷限在桌面上。在這個尺度下,數據量較小,一般本地即可存儲。在這個場景規模下會出現「AR說明書」等應用場景,比如視+AR做的汽車AR說明書,用戶通過手機或者智能眼鏡掃描汽車就能獲得汽車各個部位的詳細說明介紹和使用指南,省去了翻閱紙質說明書的麻煩。

圖:AR車輛說明書。來源:視+AR

房間尺度:通常指不大於一個房間大小的範圍,說是「房間」只是便於直觀的理解,並非只是侷限在室內。在這個尺度下,數據量較小,一般本地即可存儲。這種場景規模下我認為「全息房間」會成為一個很強的使用場景,舉個例子,未來的某一天,你去故宮遊覽,在故宮御書房,你可以看到古代皇帝在御書房批閱奏摺的虛擬3D場景。

圖:「全息房間」。來源:微軟 Hololens

建築物尺度:通常指不超過一個建築物,或者一條街道。數據量已經較大,一般來說不建議存儲在本地。這個場景規模下「AR導航」大有可為,我們不會再因為城市複雜的道路而走錯,另外還能直觀顯示眼前商家的折扣活動,AR導航在零售、生活服務場景上的應用非常有想像空間。

圖:AR導航。來源:視+AR

城市尺度:通常指城市規模。數據量很大,不可能在本地存儲,而且面臨高並發的場景。這是形成「AR城市」的最後一步,此時,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就如同上文概念視頻《HYPER-REALITY(超現實)》截圖裡的城市街景,無比精彩。

這四個階段應該是AR Cloud發展的必經之路,從技術角度看不存在跳躍式發展的可能。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必須刻板的遵循這個階段,而應該充分考慮市場變化而做調整,靈活應對,從而滿足市場需求。

此前視+AR已經實現了桌面尺度和房間尺度的AR Cloud,現在我們正在積極對建築物和城市尺度的AR Cloud展開測試。

圖:視+AR正在構建一個實時的3D世界地圖。

重塑格局

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已經看到了谷歌、蘋果、微軟、亞馬遜、Facebook、Snap、Niantic Labs、三星等大公司正密切關注AR Cloud並開始行動起來。剛剛結束的三星發布會上,三星宣佈了其AR雲計劃,而這之前,谷歌和蘋果已經開始了AR Cloud的建設,沒有一個海外巨頭敢輕視AR Cloud,放棄這塊遠比當前互聯網市場規模還要大的蛋糕。

開發出Pokemon Go的公司Niantic Labs首席執行官John Hanke說:「我們認為Niantic Real World Platform是一個連接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操作系統。以我們迄今為止的經驗為基礎,我們正在推動地理空間技術的界限,並且在創造一種互補性的互動式現實世界,不斷為用戶提供引人入勝的體驗。」野心巨大,為此,Niantic已在AR Cloud領域投入巨大的資金。

《福布斯》專欄作者,前迪士尼和美國在線執行官Charlie Fink和AWE 主席Ori Inbar也都表示 AR雲將成為計算機中最重要的軟體基礎設施,認為其價值遠遠超過Facebook的社交網路和谷歌的搜索引擎。

圖:Magic Leap的Magicverse ,即AR Cloud。來源:Magic Leap

此外,AR明星公司Magic Leap則將其AR Cloud命名為Magicverse layers,最終目的是實現支持城市尺度的AR操作系統……

圖片來源:TIME

面對AR Cloud,嗅覺敏銳的國際巨頭紛紛湧入。他們知道,AR Cloud是一個非常廣闊的時代舞臺,迎來的將是一個遠超當前互聯網規模的增量市場,登上這個舞臺上的任何一家企業,無論體量大小都能分得一杯羹,甚至有機會重塑商業格局。

作者:張小軍,視+AR創始人兼CEO。視+AR是領先的AR開放平臺和AR解決方案提供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