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攝影機不要停》的感受過程大概是這樣的:

“一開始以爲是個大爛片,想要棄掉;當那個三十多分鐘的長鏡頭結束之後,慢慢覺得有點意思了;再看他們爲了完成「一鏡到底」所遇到的種種突發問題,不禁爆笑不已;等到看完整部電影,回想片中角色爲了拍電影以及解決問題而做的諸多努力,心裏頓生一種感動,一種足以催出淚來的感動。”

剛出資源那會兒,這部電影就一度刷屏。很多觀衆稱其爲“神片”,其中大多數表示“笑趴了”,少部分人則直言“看哭了”。

我很理解那些“笑趴了”的人,但更懂那些“看哭了”的朋友——因爲我自己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就一度熱淚盈眶。這其中包含了感動,但更多的,是一種共鳴,一種“堅持一個電影夢有多不易,拍一部電影有多不簡單”的情感共鳴。

即便時隔兩個多月,在愛奇藝再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仍然有這種強烈的感受。這並非矯情之言,而是在看的過程中,我會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之前拍攝短片的經歷。

那都是五年前的事兒啦,彼時的我一腔熱情地在工作之餘鼓搗了一個短片劇本。當時構思的是一個這樣的故事:某個loser在生活最落魄的時候撿到了一個神祕錢包,它裏面只有一張百元現鈔,可奇妙的是,當主人公把鈔票拿出來用掉,發現錢包裏又躺着一張鈔票。用完又有,用完還有,彷彿可以源源不斷地從中獲取財富!主人公興奮至極,展開了瘋狂的享受,還在甩掉他的前女友面前大肆炫耀。可最後發現自己的身體越來越虛弱,才發現,這個“神祕錢包”有着另外一種設定——花掉的錢越多,使用者的壽命便越短。

我當時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點子,意在諷刺人的貪婪,個人想想都激動不已。但很快就遇到了各種阻礙:沒有資金,沒有演員,沒有設備,沒有......除了熱情與劇本,其他幾乎都沒有。投資是想都不用想的,專業演職人員也聯繫不到,唯一能做的,就是找一幫同樣熱愛電影的朋友,一塊讀了劇本。尷尬的是,只有三兩個朋友認爲劇本還行。其他人都覺得,你還是老老實實看看電影寫寫影評吧。

可我並沒有因此而打消掉嘗試一下的念頭,相反,我也沒想那麼多,就憑着一股熱情和不知哪來的勇氣,決定自己把它拍出來。於是自己畫了分鏡,選了場地,借了一臺攝影機,找了兩個願意幫忙的朋友,選在一個週末,開始了短片的拍攝。

想的時候覺得還挺簡單的,但真正實拍起來,各種阻礙和突發問題便湧現出來。先是得自己花錢解決資金問題,然後是自己上陣填補沒有演員的窘境,再是自己佈置機位教朋友如何攝錄,還有就是跑到商場取景被保安追着跑,在小區拍攝被人圍觀,拍到一半兩個朋友都以有事爲由離開了“劇組”......。

設備簡單,拍攝粗糙,居然還壓力山大。剩下好幾場戲還沒拍完,怎麼辦?嘗試聯繫別的朋友來幫忙,但都婉拒。嘗試就這樣算了吧不拍了,但心裏又放不下。內心的執着與猶豫互相交織,那滋味真是爽到令人崩潰。

可我還是想拍完。於是乾脆自己一個人開幹:在家裏自拍自演室內戲份,跑到商場偷偷摸摸地拍攝部分商場鏡頭,跑到街邊拍攝空鏡。爲了拍幾個試衣服的鏡頭,我躲在某商場試衣間,架着機器折騰了幾個小時,差點被工作人員攆走......。

(一張短片截圖)

前期素材拍完之後,又找不到後期製作人員,乾脆又自己折騰,花了兩週的時間做了一個實際上很粗糙的剪輯與包裝。做這些的時候,身體上雖然覺得辛苦疲憊,但心裏卻十分滿足。最終的成片有給部分朋友看過,得到了一些肯定,但自己知道那是怎樣的質量,所以也就沒再給其他人看過。

這樣一個經歷,於我而言,滿足和歡喜要多過疲憊與艱辛。即便時隔多年再去回想,也還是會覺得這樣的經歷很珍貴。想想,當時遇到的困難雖然算不上很大,但也的確給我帶來了不少阻礙。而當時支撐我想盡辦法去應對和解決諸多問題的,就是內心的熱愛與始終不渝的對電影所懷揣的夢想。

所以,當我在看《攝影機不要停》這部電影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聯想起自己的這份經歷,也會因此而盪漾出多種感動。

說實話,我在看前面三十多分鐘的時候,也會像大多數觀衆那樣皺起眉頭,不斷冒出疑問:這是什麼情況?這麼粗製濫造的片子居然評分這麼高?居然還會有人看得“笑趴了”?居然還有人“看哭了”?怕不是沒看過好的電影吧?

這也不能怪誰,因爲影片前半段的確很粗糙,甚至嚴格而言,整部電影製作層面的質感都很一般。看前面的時候,會覺得“演員演得好浮誇,什麼爛演技啊”、“鏡頭都不穩定,攝影師好不專業啊”、“一鏡到底的鏡頭還摔到地面、半天不動,玩不了就別玩嘛”、“女配怎麼突然就聊防身術了?那個人怎麼突然就跑出去了?最後的搖鏡頭怎麼看起來晃得不行?”

諸如此類的疑問,不斷地在觀影時冒出來,令人如坐鍼氈,稍微耐心不夠就選擇不看了。可是,當我耐下心來繼續觀看,看到“一鏡到底”結束之後,開始展現背後的拍攝故事時,我的興趣逐漸被提升起來。尤其在看到片中導演日暮隆之爲了籌備這樣一部“一鏡到底的喪失片”所做的種種努力時,我的內心開始奔湧感動。

長得有點“夏威夷風格的姜文”的日暮隆之,是一位籍籍無名的導演。他沒有什麼拍攝作品的機會,也沒有什麼人真正相信他可以拍好一部作品。無論是電視臺高層還是同事,甚至他的家人,都不太看得上他。而他的妻子,則是一個過氣了的、演起來容易“莫名其妙失控”的演員,多數時間在家裏練“莫名其妙的防身術”;他的女兒,則是一個懷揣電影夢想,卻資質一般,且遭遇挫折的處於青春期的年輕人。

這樣一個人物背景,看起來有些滑稽搞笑。但爲了圓女兒見到自己偶像的夢想,日暮隆之答應了高層提出的“一鏡到底直播喪失大戰”的策劃與拍攝需求。在這一刻起,我看到了一個心中對電影抱有熱愛以及對家人抱有關懷的電影人“卑微但有力量”的一面,由此開始盪漾出一股感動。

隨着影片的推進,我們可以看到,原來此前那些粗製濫造、莫名其妙的“一鏡到底”背後,竟藏着那麼多突發狀況,包含着那麼多堅持與熱愛!

片中導演日暮隆之遇到的阻礙遠比我所經歷的要大得多:資金不充裕,要求很奇葩,拍攝難度大,演員問題多;籌備階段就連續出狀況,實際拍攝的時候更是狀況不斷!在巨大的壓力下,這位籍籍無名的、不被看好的導演愣是想盡辦法去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無論是親自上陣,還是妻子女兒的全力參與,亦或是其他演職人員的互相幫扶,都足以看出這個“奇葩劇組”所付諸的認真與努力。

正是那些狀況以及解決問題的方式,讓影片具備了好多令人捧腹的笑點。

也正是那些狀況和解決問題的態度,讓我們看到了電影工作者幕後的艱辛與不易,使得影片有了令人動人的淚點。

我依稀能體會到片中導演日暮隆之遇到問題時的那種焦頭爛額的心情,也更爲深刻地理解他爲了解決問題所付出的種種努力。那不是簡單的爲了完成拍攝而擁有的責任感,那是隻有內心擁有足夠熱愛與堅持夢想的人才會做出的反應。

對於大多數觀衆而言,《攝影機不要停》是搞笑的。它呈現了一個狀況百出的幕後拍攝故事,很多地方都顯得無比滑稽。但對於有過拍攝經歷或者從事電影工作的觀衆而言,《攝影機不要停》令人感動的地方要多過好笑的地方。

當我看着片中導演一次又一次地想辦法解決拍攝時遇到的問題,我會對他產生一種敬意;當我看着片中“劇組人員”齊心協力地處理遇到的狀況,尤其是最後以“疊羅漢”的方式架起一個“人肉搖臂”去完成最後的搖鏡頭時,我內心的感動高於一切——爲了完成一個鏡頭,對電影抱有敬畏、熱愛與認真的電影人,是願意做任何嘗試的!

因此,當我試圖評價電影《攝影機不要停》的時候,我當然能看到它存在的一些類似於製作粗糙的不足之處,但我更願意去放大它那些閃耀着對電影的熱愛與堅持的動人之處。

我們可以從這部電影裏看到許多搞笑的點,但也可以從中看到許多包含了親情、熱愛、夢想等元素的令人動容的點。就像前面提及的那樣,我相信大家如果認真去體會的話,也能接收到那份“堅持一個夢想有多不易,做好一件事情有多不簡單”的情感共鳴。

它不是簡單的一部喜劇片,而是一部流淌着溫暖的親情片(主要體現在日暮隆之與其家人之間的關係),更是一部足以讓人熱血沸騰的勵志片(最後完成“一鏡到底”拍攝之後,每個人表現出來的努力過後的喜悅)。

而在影片內容之外,這部電影本身的故事也相當勵志。一部拍攝成本只有三百萬日元的電影,最終卻收穫了一億七千萬日元的票房,並且還收穫了大量好評(豆瓣評分8.3),成爲了2018年最爲亮眼的黑馬。這不能僅僅歸結爲是運氣好,而是影片本身的創意足夠優秀,以導演上田慎一郎爲主的創作團隊本身的執行力足夠好起到了巨大作用。

這讓我們也不得不反思:製作一部好電影,到底需要什麼?

前天在看第91屆奧斯卡頒獎禮的時候,我就說“整場頒獎禮最佩服、羨慕和尊敬的電影人只有一個,那就是獲得「最佳導演」的阿方索·卡隆。”

因爲我覺得他能夠把自己的童年記憶拍成電影,用電影表達對女性的尊敬、對其所愛之人的關懷,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而這個過程所經歷的很多不易,卻也是我們難以體會得到的。只是,有一點比較肯定的是:不要再抱怨什麼大環境不好、找不到好題材之類的問題了,心中有愛,心懷真誠,足夠認真,足夠努力,方有佳作。

我覺得《攝影機不要停》之所以能成爲那麼多人眼中的佳作,同樣源於電影創作者心中的那份愛與真誠。推薦還沒看的朋友們看看這部電影。

PS:文字爲作者原創,圖片均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