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之前,我們先來投個票,我很想知道,遇到“寶寶哭了”,媽媽們第一時間是怎麼做的。

  對於“孩子哭了,要不要哄,要不要抱”這個話題,確實兩派媽媽各執一詞:

  一派媽媽覺得:孩子小,要哄的,先安撫好孩子的情緒,然後再講道理或者再做別的事情;

  另一派媽媽覺得:怕把孩子慣壞了,越哭越不能哄,不哭了乖的時候才能哄,不然以後一哭就必須哄。

  兩派媽媽說的都似乎有些道理。那麼,到底怎麼做更好呢?

  孩子哭了,哄不哄?

  一哭就哄,會不會慣壞了孩子?

  哭的時候不哄,會不會傷害到孩子呢?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怎麼哄最適合……

  今天我們就用2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爲您揭祕!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被這樣對待的孩子,長大後都很慘!

  美國行爲主義創始人約翰·華生,曾經提出一種"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聲免疫法、完整睡眠訓練法,他認爲這些方法可以訓練出一個極少哭鬧、讓媽媽省力的乖嬰兒。

  大概要義就是: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不去抱她,任由其哭泣,讓孩子知道哭沒用,等到孩子不哭了,纔去抱她,讓孩子明白,不哭,才能得到父母的擁抱。

  華生主張,孩子對愛的需求,源自於他對食物的需求,滿足了他對食物的需求,就滿足了他對愛的需求。所以母親只需要給寶寶提供足夠食物就可以了,母親不能和孩子過度親密,過度親密會阻礙孩子的成長。使孩子在成人後非常依賴母親,從而難以獨立難以成才。

  “哭聲免疫法”曾經在美國也是風靡一時,這種方法的確有效,一般經過“訓練”的孩子都會變得很乖。後來有傳入我國,被不少媽媽效仿和使用,因爲短期來看,確實會減少孩子的哭鬧,看似媽媽輕鬆了不少,實則危險隱患重重。

  事實證明,之前美國那批經過哭聲免疫法“訓練”的孩子長大後,輕則出現睡眠障礙,嚴重的甚至出現自閉症、精神分裂。

  就連華生自己的子女,在爸爸這樣的教育觀念下,後來也過得非常慘。

  大兒子在而立之年自殺身亡女兒也多次試圖自殺小兒子一直流浪,靠華生的施捨生活。倡導並踐行“哭聲免疫法”的華生家族,悲劇同樣在第三代延續:華生的外孫女是酒精成癮者,多次自殺……

  可以說,“哭聲免疫法”真的是以犧牲了一代人,甚至兩代人的幸福爲代價後,才被歐美媽媽們所摒棄。但遺憾的是,至今我們國家還有很多媽媽對於“哭聲免疫法”“從小分房睡培養獨立性”等教育理念深信不疑,追捧、執行着。

  很多媽媽都覺得,小時候不與孩子親近是在培養孩子獨立能力。其實不然!

  馬伊琍就曾在微博中提到自己生第一個孩子時,因爲相信“哭聲免疫法”,流着眼淚聽女兒撕心裂肺的哭聲,硬着心腸不去抱孩子。

  結果她因爲抱不到孩子天天哭,孩子也因爲缺乏安全感,敏感且懦弱,不敢去探索新事物。

  既然“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聲免疫法行不通

  那麼面對哭鬧不停的寶寶

  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

  同樣也有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

  讓我們看到了寶寶小時候真正需要的究竟是什麼

  得到細心呵護、溫柔擁抱、及時迴應的孩子

  反而更容易獨立探索

  這就要說到心理學著名的“恆河猴實驗”了,這個實驗雖然有些殘忍,但卻揭示了孩子小時候最渴望獲得的是媽媽的愛!而不是什麼狗屁獨立訓練!

  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在用猴子進行實驗後發現,身體接觸所帶來的安慰是愛最重要的元素。要讓嬰兒身心得到健全發展,必須給予足夠的擁抱和愛撫。這個發現推翻了華生的觀點。

  哈洛的恆河猴實驗,讓新生的嬰猴從出生第一天起同母親分離,以後的165天中同兩個母親在一起。鐵絲媽媽和絨布媽媽,鐵絲媽媽的胸前掛着奶瓶,絨布媽媽沒有。雖然當嬰猴同鐵絲媽媽在一起時能喝到奶,但它卻更願同絨布媽媽呆在一起。

  嬰猴寧願不喝奶也要跟絨布媽媽在一起

  哈洛由此得出結論:身體接觸對嬰猴的發展甚至超過哺乳的作用。只有有飲食需要時,它們纔去找鐵絲媽媽,其餘大部分時間則依偎在絨布媽媽的身上,雖然這個實驗的對象是猴子,但絕大部分心理學家認爲,它對人類嬰兒同樣適用。

  哈洛還在曠場試驗中證明,母親的關愛對於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性。

  他把幼猴放進一個不熟悉的小房間,房間裏放滿了幼猴喜歡的東西。然後哈洛設計了三種情況:

  房間裏僅有絨布媽媽;

  房間裏僅有鐵絲媽媽;

  房間裏一個媽媽也沒有。

  結果發現:

  當房間裏僅有鐵絲媽媽,或者沒有任何媽媽的時候,幼猴都非常害怕和緊張,或是抱着頭縮在牆角,或是蜷縮在毯子上,對周圍的玩具不理不睬。

  當房子裏有絨布媽媽時,幼猴會立刻衝過去,緊緊抱住絨布媽媽。過了一會兒以後,幼猴會把絨布媽媽當作安全之源,大着膽子去觸碰那些玩具,輕輕摸一下掏一下,然後迅速返回絨布媽媽懷裏。然後又試着去觸碰那些玩具,如此循環往復,跟人類孩子一模一樣。當哈洛將絨布媽媽拿走後,幼猴就會抱頭縮在牆角,表現出非常害怕的樣子,給再多玩具也不要。

  由此哈洛得出了兩個結論:獨立並不是簡單孤立與狠心培訓出來的,恰恰相反,得到細心呵護、溫柔擁抱、及時迴應的孩子,反而更容易離開媽媽懷抱去獨立探索,成爲更加獨立、更能適應社會的大人。

  每個寶寶來到這個世界之初,他會認爲自己是和這個世界、和母親渾然一體。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既是充滿期待又是迷茫無助的。當孩子哭喊着想要抱卻得不到迴應的時候,就會對環境、對母親失去信任,被無助感包圍。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傷害,“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讓孩子感到無助和恐懼。

  聽到嬰兒的哭聲便立即行動,無論是人類還是在動物界,這都是母性的本能。最好的育兒方法就是母性本能和順其自然,在能給予孩子迴應和愛時請不要吝嗇,對孩子來說無迴應之處,即是絕境!

  那麼具體到孩子哭的時候

  媽媽該怎麼做呢?

  分齡解決方案奉上

  

  孩子哭,是好事

  不同年齡段

  化解技巧大不同

  面對孩子的哭鬧,不少媽媽會感到心煩氣躁、或無助無奈。這是因爲當孩子情緒來襲時,我們只看到了孩子的情緒表象,並且對此束手無策。但是如果我們關注到孩子哭鬧情緒背後的心理需求,就能夠恰當地疏解孩子的情緒。

  1

  1歲以內的孩子通過哭表達:我需要

  媽媽應該及時迴應

  完全不用擔心會寵壞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哭着來到這個世界的,在孩子沒能學會用語言表達需求之前,除了用哭去表達自己的需求,別無他法。所以,對於1對以內的小寶寶來說,哭是一種語言,是在告訴父母,我需要……

  比如在嬰兒熟睡的時候,突然放聲大哭,睡夢中的媽媽也被驚醒,此時您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是尿布太溼了嗎,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是寶寶餓了嗎,可能是也可能不是……隨着媽媽從頭到腳的查看,孩子從最開始吭吭唧唧到逐漸放聲大哭,寶寶已經很不耐煩了。一番折騰後,媽媽終於找對了原因,原來寶寶是被尿憋醒的,抱起來感覺尿布一熱, 隨後寶寶又進入了甜美的夢鄉。

  以上種種需求,小寶寶都只能用哭聲來告訴媽媽。所以,媽媽能做的就是,在平時要多和孩子接觸、多觀察孩子,當你足夠瞭解寶貝的時候,自然能夠分別出孩子哭聲背後的需求,然後及時迴應,滿足孩子的需求就好。

  消除了寶寶不舒服的因素,並且讓他們感到關愛,逐漸建立起對父母的信任,這就是最初的母嬰依戀。而且和父母有更好的依戀關係的孩子,將來更有好奇心和探索欲,人際關係也比較良好。

  Tips:

  有些父母根據自己的心情來對待孩子:心情好的時候,迅速滿足孩子的需要;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忽略他們。這樣就會破壞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孩子會不知道該怎樣傳達信息和需要才能得到父母的迴應。這些孩子,反而更容易哭,而且一旦哭了也不容易被安撫下來。

  這個階段,完全不用擔心孩子一哭就滿足,會不會把孩子慣壞,對於1歲以內的小寶寶,再怎麼寵愛和滿足都不過分,盡情去愛他就好了。你能無限溺愛孩子的時間也就這麼點兒,珍惜吧。

  2

  1-2歲的孩子通過哭來表達:我要被關注

  在給孩子更多關注和陪伴的基礎上

  媽媽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止哭

  1歲後的寶寶,哭聲的含義發生了變化,生理需要方面的哭聲逐步減少,而社交需要的哭聲逐步上升,孩子逐漸知道可以利用哭聲來召喚父母、獲得關注和陪伴。

  這個階段,寶寶一哭我們就飛速去抱,就會像很多媽媽抱怨的那樣,他們會越來越頻繁地利用哭來讓父母抱。但是如果孩子哭,我們故意不理會,又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所以,這個階段應對孩子哭,就需要點技巧了。

  平時,給夠孩子陪伴。跟他講話,用他喜歡的玩具吸引他的注意力,跟他一起玩。如果我們能夠安排寶寶各種有趣的遊戲,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讓孩子醒着的時候經常有事情可做,這樣他們就不會覺得很無聊,而且經常能保持良好的情緒,就不會一天到晚總愛哭。

  對於已經哭起來的孩子,2歲內使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就很管用。當孩子大哭大鬧的時候,用孩子最感興趣的事轉移他的注意力,比如當孩子想要摸危險物品,被禁止,而開始大哭的時候,媽媽可以帶孩子出去玩一會兒,或去看看汽車,講個故事等,用孩子喜歡的事情轉移注意力,止哭的效果屢試不爽。

  3

  2-3歲的孩子通過哭來表達:我抗議

  媽媽需要先接納孩子的情緒

  適度放權,並讓孩子學會承擔後果

  2-3歲是寶寶的第一個叛逆期。這段時期,孩子會很反抗對外界強加給他的東西,如果你非要把自己的意願和想法強加給孩子,希望孩子能夠按照大人給出的方向去成長,孩子一定會跟你對抗到底,如果孩子跟父母說“不”不管用,就只能用哭鬧來表達抗議了。

  比如,一個3歲的小姑娘很愛美,就喜歡穿裙子,不分四季、冷暖,只穿裙子。但是媽媽覺得閨女是跟幼兒園其他孩子學的愛臭美了,不能慣她這毛病。奶奶覺得,冬天那麼冷,絕對不能穿裙子,會生病。就這樣,在這個家庭裏,每天早上,大人都跟孩子鬧着穿衣大戰。孩子堅持要穿裙子,各種哭鬧和拉扯;大人各種理由不同意,並試圖讓孩子放棄堅持,大人都是爲她好,必須聽大人的。

  在一件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事件中,孩子在用哭表達:我抗議,我要爲自己做主。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哭鬧,通常是自我意識發展不被滿足後的結果。

  所以,父母應該瞭解孩子心理髮展的需求,能夠允許孩子嘗試的事情可以儘量滿足,給孩子自我發展的時間和機會。對於孩子的哭,先表達接納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先發火把孩子的情緒堵回去。

  比如上面那件女孩非要穿裙子的事來說,放權讓孩子做主自己想要穿什麼。孩子感到冷了,甚至因此生病了,下次孩子就會自己穿得再暖和點了,喫一塹才能長一智。擔心孩子臭美、模仿別人更是沒必要了,孩子就是在模仿中習得成長經驗的。

  4

  3歲後的孩子通過哭來表達:我很無助

  敏感接收孩子的求助信號

  同時鼓勵或陪伴孩子一起解決困難

  這個階段的孩子,往往會在遇到挫折事件或是通過努力仍無法解決的事情時,因爲他們不知道怎樣求助或者不能表達他們需要幫助,所以只能大哭大鬧來發泄了。

  比如,孩子好不容易畫好的一幅畫,不小心被別人弄髒了;孩子花費了好長時間,也拼不出一個拼圖;又或者爸爸教孩子騎自行車,孩子鼓足勇氣嘗試了很久,摔了很多次仍然沒學會……

  媽媽對於愛哭的孩子,首先要做的是接納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哭的時候,媽媽可以抱抱孩子,跟孩子說:“媽媽知道你感到委屈”諸如此類理解孩子的話語,也可以給孩子一些時間發泄情緒。等孩子的情緒稍微平復後,媽媽可以問問孩子:“你遇到什麼困難了嗎?”或者“你願意跟媽媽說說你遇到的問題嗎?”諸如此類有利於深入瞭解孩子的問話。

  然後啓發孩子自己想一想可以怎樣解決,如果孩子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媽媽可以提出1-2個解決方案供孩子參考,讓孩子選擇要怎樣解決。如果孩子偏於膽怯,媽媽可以帶領孩子一起解決孩子遇到的困難。

  另外,我們要仔細觀察,及時覺察到孩子的求助信號,告訴孩子“如果要媽媽幫忙,不用哭,可以告訴媽媽你遇到了什麼困難。”讓孩子有請媽媽幫忙這個概念,同時又鍛鍊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遇到各種問題的時候,孩子就會優先選擇使用語言,而不是哭鬧情緒來表達了。

  雖然我們今天不可能把所有孩子哭的情況一一列舉下來給出答案,但我們想表達的是:不管孩子因何而哭,都不能故意冷淡不理會,或上來就盲目斥責制止。第一步最該做的就是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且告訴孩子你理解他,然後再談是講道理,還是放權,或是轉移注意力……這些都是技巧,都是在理解孩子情緒後的做法了。

  情緒“宜疏不宜堵”,家長越是不理睬、越是禁止孩子哭,越是在爲下一次更大的情緒爆發做積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