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正煒(1791-1850),字榆庭,號季彤,又號聽帆樓主人,廣東番禺人。自幼勤學善書,崇尚蘇(東坡)、米(芾)筆法,精小楷,以字畫鑑藏見長,他在潘氏家園建有著名的“聽颿樓”,作個人專事著述和珍藏書畫文物之所。著有《聽帆樓詩鈔》《聽帆樓書畫記》。

  潘正煒楷書題唐李昭道仙山樓觀圖,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潘正煒祖籍漳州,是廣州十三行外貿行商潘家第三代繼業者。祖父潘振承,早年出洋,善商,熟英語,在廣州十三行獲得“旨準”開設同文洋行,包攬絲茶經營商務。父親潘有度,繼承祖業主理同文洋行。

  潘正煒繼承兩代家業後,來華外商尊爲潘啓官三世,呼名Puankhequa Ⅲ。據《法國雜誌》一則廣州通訊報導:正煒當年家財約值1萬萬法郎(另有華北資產未計),故在道光年間,仍在廣州豪商紳士羣中居首領地位。

  潘正煒一家先後以同文行、同孚行名義賙濟貧困和報效朝廷出資白銀達百餘萬兩。鴉片戰爭時,他爲抗外敵、保家鄉,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資助抗英軍餉26萬元,爲廣州資助總額200萬元的1/8;又響應抗英官府擴建海軍的號召,獨購呂宋(菲律賓)戰船一艘,捐作加強廣州海防之用。隨後英人還多次尋釁遷入廣州城內居住,要霸佔河南洲頭咀爲租界,他又毅然領銜與同縣許祥光、南海伍崇曜等人聯合河南及城郊48鄉士紳百姓羣起抵抗。當時羣情洶湧,聲勢浩大,逼使英人終以民情可畏,不敢進城。他雖然家業經受戰亂而慘受損失,仍不惜出錢出力爲抗禦外敵入侵作出貢獻,故贏得史冊給以“道光毀家紓難”的讚揚,得賞戴花翎。

  潘正煒楷書題跋文徵明行草書《歸去來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