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爷爷,非常喜欢古文,希望孙子孙女也能喜欢。便从自己爱读的古书中,精心撷取不超过100个字的、独立成篇的小短文,自己翻译、自己做注解、自己写感受……写成了包含530篇文章的厚厚的书,作为礼物,送给孩子们。

 

这本书得到了非常高的评价,杨绛在为它写的序中这样评价它:“选题好,翻译的白话好,注释好,批语好,读了能增广学识,读来又趣味无穷。”

 

这本书就是《念楼学短》,已出版近30年,仍魅力不减。而这位爷爷,就是学者、散文作家、钱锺书和杨绛的好朋友——钟叔河


长按二维码购买


提起钟叔河,不能不提一下《走向世界丛书》,钟叔河于1979年出狱,即以一己之力,力排众议,以其宽广的中西视野,独到深邃的思考,遴选出1911年以来,中国知识分子走出国门,学习西方文化,思考中国现代化问题的100种著作,出版了大型文化丛书《走向世界》,并引得钱锺书先生一生中唯一一次主动提出为该丛书作序。这套获奖无数的丛书,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启蒙著作,已然成为经典。


钟叔河先生曾说道:我向来喜欢看书,也喜欢用自己的脑袋思考。


他认为,“《走向世界丛书》的众多作者中水平最高、最具思想深度的是郭嵩焘。钟叔河说道:


郭嵩焘是湖南湘阴人,中国首任驻英公使。他原是一位传统士大夫,但头脑与时俱进,目光非常敏锐,《伦敦与巴黎日记》是丛书里最有思想深度的一本。郭嵩焘的思想远超同时代人。他第一个公开承认清朝的“政教”不如欧洲。比如,当时很多人批评外国人跳舞,男女搂抱不文明,郭嵩焘就敢说,据他观察,外国人跳舞是文明社交,男女互相彬彬有礼,比中国士大夫公开纳妾蓄妓文明得多。

郭嵩焘的言论超越了他的时代,甚至今天也还没得到充分认识,他不被理解也很正常。在当时,郭嵩焘被骂为“汉奸”,遭到守旧士大夫的切齿痛恨。其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郭氏从根本上否定清朝的政教,动摇“中体西用”的根基。


郭嵩焘对世界的认识,特别是对西方文明的了解,高于咸同时期大多数谈洋务、办洋务的人,实际上为他身后蓬勃兴起的维新变法思潮开了先路。诚然,左宗棠的事功多于郭嵩焘,但郭嵩焘的历史地位要比左宗棠高。从长远的历史眼光来看,评价一个人的历史地位,主要不是看他的事做得多还是做得少,而要看他的思想达到怎样的高度。


 注:引文来源于“齐鲁晚报”对钟叔河的采访


钟叔河先生还说:中国的问题就是文化问题。


那么他对中国文化又是怎么看的呢?这套《念楼学短》可以让我们领略钟叔河先生宽广的思想,窥一斑而见全豹,让中国文化优秀的一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念楼”是钟叔河的书斋的名字,他住在二十楼,“念”取“廿”的谐音,而“学短”就是“向古人学短”的意思,从简短的文章入手,学习古文中精炼的表达。

 

“学短”中的“短文”都来自哪里呢?

 

因为篇幅较长,所以2018年的这版《念楼学短》分为上下两册。

 

上册中的“短”分别来自:

 

《论语》《孟子》《礼记·檀弓》《左传》《国语》《战国策》《庄子》《诏令》《奏对》《箴铭》《书序》《文论》《诗话》(几种文体)《世说新语》《容斋随笔》《老学庵笔记》《宋人小说类编》《南村辍耕录》《菽园杂记》《古今谭概》《广东新语》《广阳杂记》《巢林笔谈》《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扬州画舫录》《两般秋雨庵随笔》《春在堂随笔》

 

下册中的“短”则多来自古代文人的经典文章,基本上分成了三大类:

 

  • 一类按文体及文章题材划分章节,包括:“议论文”“说明文”“抒情文”“哀祭文”“写景文”“题画文”“记事文”“记人物”“记社会”“记言语”等;

     

  • 一类按作者划分,包括苏轼、陆游、张岱、郑燮、王闿运等;


  • 还有一类则是各种信件,包括苏轼的信、邀约的信、问候的信、赠答的信、倾诉的信、文友的信、说事的信、劝勉的信、家人的信、临终的信等。

 

上下两册中,每篇文章的体例都是固定的,都包含【学其短】【念楼读】【念楼曰】这三个部分。

 

其中【学其短】是原文,用作者的话说“学的是古人的文章,不过几十百把个字一篇”,而【念楼读】和【念楼曰】则是作者自己的文字,是作者对古人文章的“读”法。

 

【念楼读】是“译”,【念楼曰】是“感受”。


内页精致中国美学排版

 

本意是向古人学“短”,不想“就题发挥或借题发挥”越来越多


钟叔河先生近照·王平摄

 

说起写这本书的初衷,钟叔河曾在序中表示:我们的古文“最简约、少废话,这是老祖宗的一项特长,不应该轻易丢掉。”

 

然而,但凡通读了《念楼学短》,甚至只是粗粗翻了翻目录的人都能发现,这本书里关于“如何学古文”的文字并不多。

 

如果做个分类的话,它的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五类:学习方法、有趣的人物景、人生经验、人生经历和处世态度。

 

正如我们写在小本本上的摘抄会暴露我们的个性与心境一样,这部《念楼学短》也让我们窥到了作者的内心:

 

他和所有家长一样,想和孩子分享有趣的事,希望孩子能敏锐地捕捉生活的意趣,活得快乐。

 

【念楼读】乳源山上长着许多白瑞香,十一二月间盛开如雪,人们叫它‘雪花’。砍了它的枝条做柴火,夹着野生的兰草和川芎,烧起来四邻都闻得到浓烈的香气。

瑞香以枝干骈生的为最好。有一种开紫花的尤其香,和别的香花放在一起,别的花香都闻不到了,所以又叫它‘夺香花’。

 

他和所有家长一样,害怕孩子受到伤害,所以忍不住要告诉他们分辨真伪善恶的技巧,让他们有足够的智慧避开人生的暗礁。

 

【念楼读】孔子说:“与人共事,能找到思想不左不右,言行不激不随的人,那是最理想的;若是找不到,就宁愿找偏激一点的,清高一点的人了。偏激的人,起码他还有活力,有追求;清高的人,至少不会无所不为、太不要脸。”

 

他也和所有家长一样,知道人不可能不经磨难,所以想给孩子们以豁达的态度和勇敢的力量。

 

【念楼读】孔子道:“三军司令的指挥权,是能够被剥夺的;人的思想和意志,即使是一个普通人的,只要他有自信,能坚持,那也是无法剥夺,夺不走的。”

 

【念楼读晋文公问郭偃道:“开头我以为治理国家很容易,如今却觉得越来越难了,这是为什么呢?”郭偃回答道:“主公以为这件事情很容易做时,做起来自然会越来越难;主公觉得做起来艰难时,只要一直做下去,慢慢也就会觉得容易了。”


他希望孩子们善良端正,才学丰博,一生都不缺至交好友,真诚地活出自己。他一再地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放在对“短”解读里,看似不自觉地背离了最初的动机“让孩子们学古文”,实际上却道出了“学古文”的真正价值——不只是学遣词造句,更是学背后的做人的道理。

 

【念楼曰】慷慨就义易,从容赴死难,如嵇康者,可说是从容赴死的了……

嵇康在众口一词(街巷无异口之议)中偏要讲自己的话,在齐颂皇道开明时偏不服从领导(不臣天子,不事王侯),其走向华士、少正卯的结局乃是必然,也在自己意料之中。这才是他临刑不惧的根本原因。但不怕死并不等于不留恋生,一曲《广陵散》是何等从容,又是何等慷慨。此岂是骂瞿秋白、金圣叹死时说豆腐和豆腐干好吃的人所能理解的。


选文,总会显露选文者的个性


从一个人乐于分享的事物中,可见一个人的性格。

从一个人对文章的解读中,更可见一个人的心志。


钟叔河先生题字

 

钟叔河欣赏的人及人生态度,在《念楼学短》下册的“临终的短信”一篇中体现得极其明显。入选这一章的“短信”分别来自郝昭、马谡、王献之、朱之冯、苏轼、韩玉、史可法和金圣叹。

 

这之中,有人洒脱,譬如

苏轼:“但我知道,个人生死,不过天地间一小事,所以并没有什么需要诉说的。”

 

有人坦然,譬如

史可法:“扬州城早晚就要失守。辛苦了好几个月,仍然得此结果,也是意料中事。城破之际,便是我死之时。尽忠朝廷,乃是臣子的本分,只是先帝大仇未报,未免有遗恨。”


朱之冯:“我身为大臣,不能救亡拯艰,只能一死报国,虽然抱歉,却无遗恨。”

 

也有人用达反抗,譬如

金圣叹:“断头至痛也,籍没至惨也,而圣叹以无意得之,大奇。”

 

有人要求家人别厚葬:

“人生到处为佳,便到处可死可葬。”(郝昭);

 

有人试图维系昔日的情谊:

“希望我们之间这些年的情义,不要因为街亭这件事完了。”(马谡);

 

有人叮嘱孩子认真生活:

“生当乱世,时局艰危,你不可自暴自弃。虽然幽明异路,我还是会时时照看你的。”(韩玉)。

 

也有人为被剥夺的爱情惆怅:

“早晚再见上一面已经不可能了。死去时我只能带着这颗流血的心和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真是没有一点办法,没有一点办法啊!还是早点死了吧!”(王献之)。

 

作为一个经历过战争、遭遇过迫害却始终坚守原则的老人,钟叔河尤其偏爱“淡然以对艰难时世,坚守该做之事”的人,也很欣赏那些内心丰盈,善于感受生活趣味的人。

 

但同时,他也保持着非常高的共情,会体恤他人的痛苦与软弱。在《念楼学短》里,他不但为“被鄙视的软弱者”说话,还不止一次斥责那种对他人麻木不仁、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 


钟叔河说:“我的文章顶多能打六十分,但意思总是诚实的。”

 

《念楼学短》是他和孙辈们沟通的媒介,虽然他的孙辈们没有一个学文科,但这套书的影响已不只是“科孙”了。所以,在2018年《念楼学短》再版时,已经八十多岁的作者又亲自修订了内容,调整了全书的结构,希望这一版能胜过以往所有版本,成为最值得家收藏的版本。



学短中国文化精髓

赏精中华美学极致

长按二维码购买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