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08 北京國稅

遠古時代,中國大地上活躍著諸多從事農業耕作的部落。當時生產力低下,沒有剩餘產品,沒有國家,沒有階級,當然也沒有稅收。相傳有巢氏構木為巢[1],燧人氏鑽木取火[2],伏羲氏結繩捕魚[3],神農氏遍嘗百草[4]。他們分別代表中國遠古的巢居時代、火器時代、漁獵時代和農耕時代,這是人類早期經歷的一個樸素而崇高的大同社會。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對後世文明的影響巨大,史稱「三皇」。《路史》載:「神農之時,為民賦,二十而稅一。」因此,有人提出中國賦稅制度起源於神農氏,其實這種說法是缺乏嚴密的歷史考證的。

傳說比神農氏晚的是黃帝,黃帝確有其人,是個著名的部落首領。黃帝開始建造房屋,據《新語》載,「天下人民野居穴處,未有室屋,則與鳥獸同域。於是黃帝乃伐木構材,築作宮室,上棟下宇,以避風雨。」《易·繫辭》載:(黃帝)「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黃帝號軒轅,可能跟車的發明有關。《漢書》載:「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天下,方制萬里,畫野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據史籍記載推測,財政的徵收,即進貢制度,最早是發生在對周邊部落國的關係上:「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5]

司馬遷的《史記》始於黃帝,黃帝之後有顓臾、帝嚳,繼之以堯、舜,史稱「五帝」。夏朝以前沒有文字,「五帝」的事迹被列作傳說,沒有證實,但映射著歷史真實的影子。據民間傳聞,黃帝有熊氏始設井田,立什一之制,帝嚳高辛氏正甽(圳)均賦[6]。但這並未有正史記載,是民間對遠古祖先圖騰的崇拜。

《唐虞之道》載:「古者堯之於舜者也,聞舜孝,知其能養天下之老也;聞舜弟,知其能嗣天下之長也;聞舜慈於弟,……為民主也。」 《史記·五帝本紀》載:「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禹」,最終堯將帝位傳於舜,後舜順天理,「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預薦禹於天」(《史記·五帝本紀》),於是禪讓帝位於大禹。堯命大禹治水,青州以鹽作貢。大禹治水有功,發展了農耕經濟,後世認為治水是治農的源頭,大禹治水為農耕經濟奠定了基礎,也為後世徵收賦稅創造了物質條件。相傳禹臣儀鍬造「酒」,就是當時稻穀充足的有力佐證。

《孟子·萬章上》載:「因象不得有為於其國,天子(舜)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稅焉。」這可能意味著舜統治時期,開始向民眾收稅。賦稅制度始見端倪,史學界認為是舜命禹治水成功之後,區劃天下為九州,按土質和地理遠近制五服,任土作貢;分田定稅,什一而賦[7]。明代顧炎武認為,「古來田賦之制,實始於禹。水土既平,咸則三壤。後之王者,不過因其成跡而已」[8]後世史學家推斷,司馬遷所認定的「自虞夏時,貢賦備矣」,當指大禹治水成功之後,各個部落以土地出產向部落聯盟組織作定量的納貢,是後世徵收土地稅的起點。

隨著農耕時代的到來和治水的成功,五穀豐登,財富獲得增長,國力逐漸強盛。在大禹時代,由於其威望極高,所以財富的調配自然由他來決定,等大禹去世之後,要選舉接班人,按照禪讓制的傳統,很多幕僚大臣被推舉,但民眾都不服氣,因為大家懷念大禹,希望大禹身上的品德能夠在繼承他血統的兒子身上得到體現,所以大家最後提出來,要選擇大禹的兒子繼承帝位,也就是啟。自此中國開啟了世襲制的先河,形成了一種與原始社會推舉制不同的帝位繼承製,即權力的轉移只限於近親之間,而成為一種制度。氏族的共有財產變成氏族宗族的私有財產制。

啟建立夏朝,中國社會正式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私有制產生了,稅收的時代也逐漸開啟。由「氏族公有制」過渡到「宗族私有制」,逐漸出現階級分化此乃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中國的遠古時代也自此結束。


[1]韓非子《五蠹》云: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多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

[2]韓非子《五蠹》云: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燧人氏。

[3]伏羲時代就是漁獵時代,漢代《白虎通》記載:「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於是伏羲……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這就有點類似於從摩梭人生活方式當中走出來。

[4]神農氏是中國的農耕鼻祖,也是醫藥鼻祖,神農氏居於姜水,取姓為姜。《白虎通》記載:「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鋁,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新語》記載:「至於神農,以為行蟲走獸,難以養民,乃求可食之物,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穀。」《太平御覽》載:「神農耕而作陶。」

[5]司馬遷:《史記·黃帝本紀》。

[6]甽,同圳,田邊水溝,常用作地名,如深圳,多見於廣東省地名。

[7]《通典·食貨四:賦稅上》。

[8]顧炎武:《日知錄》。


作者:蔡 昌

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教授,稅務管理系主任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