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剛導演執導的《芳華》刷遍朋友圈,但涵蓋諸多歷史事件的本片,不少人看完直呼頭疼,那麼,小編就來幫大家理一理芳華裏所含的那些大事件。

1970年,影片開頭,處於文化革命中期,大家也能看到,處處歌頌主席和其思想。而本片主體,部隊文工團,一片歌舞昇平,彷彿避開了那個時代的各種批鬥,動亂。但是,小萍,穗子等人的經歷便反映出了時代對個人的影響,而這些人還要去歌頌這些東西,不得不說這個諷刺真是挺有味道,為小剛導演點個贊。

1976年,幾位偉人的隕落,伴隨著四人幫的粉碎,影片進入了下一個的階段。穗子父親平反,這更像是一種信號,代表著這些人像是被釋放了一般,從之前的盲目歌頌釋放出來,而劉峯,也是因為沒有找對途徑釋放自己的感情,被下放到了川滇邊境,為之後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拍攝,埋下了一位主角。

1979年,反擊戰的爆發,歷史原因無需多提,本片主要通過三條線來反映這次事件,分別是前線的劉峯,戰地醫院的小萍,以及四處採訪的穗子,這個階段刻畫的十分成功,相信這個階段中的戰爭場景會讓很多人銘記。

與反擊戰同時進行的是改革開放,但本片採用了先後的敘事方式,我想很多人對牆上那片大紅的請喝可口可樂的廣告語印象深刻,同時也為被聯防辦欺負的劉峯而憤憤不平·,這些,都是改革開放浪潮下的產物。

大事件基本理清,其中劉峯的感情生活也是一個虐點,小編在此就不過多劇透了,溫馨提示,觀影前請準備好紙巾。


95後,除了愛情部分,其他的多少看懂了一些吧。可能因為之前看過作家巴金的《隨想錄》,所以對那動蕩的十年有一些瞭解,對那個時代的特點關注的要多一些。

看完之後總覺得這部電影少了點味道,事實證明我的感覺是對的,有很多片段都被刪掉了。不能忍受的就是何小萍從正常人到精神病的轉變,這一段刪掉後感覺何小萍病得很突兀。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劉峯受到集體的批鬥,這一段很能表現時代的特點還有人性的複雜,我認為這一段可以使影片更深刻一些。

可能是馮小剛過於懷念自己在文工團的日子,所以影片中文工團的生活簡直太美好了。姑娘和青年們的言行就和今天二十一世紀的青年男女們一個樣,哪像隔了幾十年的。批鬥的戲也被刪掉了,這羣青年身上剩下的除了美好,還是美好。

劉峯的善良一度成為談論熱點,人們說著「你的善良要有鋒芒」,可是,如果把這樣善良的劉峯放到現在,他會因為告白不成而前途盡毀嗎?林丁丁的告發,是因為她覺得劉峯在她心中的形象幻滅了,她接受不了。如果今天也有林丁丁這樣想的女生,她要向誰告發劉峯呢?大家也會集體譴責劉峯嗎?難道一個明白人都沒有嗎?說到底還是時代弄人。

雖然影片不能過多表現當時社會環境的殘酷,但我們必須知道,事實真的是很殘酷的。為了自保,說違心話幹違心事是常有的,甚至有人不覺得違心,這便是社會主流現象。劉峯的命運很悲慘,因為這樣一件在今天看來不叫事的事,大好前途都被毀了。在當時,沒有劉峯善良,也沒有大好前途的人,受到殘酷對待的,也不在少數。至於何小萍遇到的問題,在今天也有人能遇到。因為一些不是問題的問題遭到集體排擠,應該是自古以來就走的現象吧。

文/如來

12月15日,《芳華》首映。

我一直想寫它的影評,也買了首映當晚的票,看完卻不知道怎麼寫它,晚上做了夢,夢裡也是《芳華》。磨蹭了兩天才出這篇影評的原因只有一個:《芳華》,不是我們的芳華。

不憐憫

電影《芳華》講的是七八十年代在部隊文工團發生的故事,該電影改編自嚴歌苓同名小說《芳華》,原作者也是該電影的編劇。

導演馮小剛和編劇嚴歌苓都是文藝兵出身,兩個文藝兵搭在一起講文工團的故事,得心應手,電影上映後好評如潮的影評,證明瞭他們的這種優勢。

嚴歌苓的作品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她似乎從來不憐憫自己筆下的人物,也不用大團圓式的媚俗和輕巧的結構取悅她架構下的世界。

按道理講,取材於部隊的故事,必須得高大上,這是政治的覺悟,也是廣電的通行證。

《芳華》一大成功之處,就是影片中的人物,包括男主劉峯和女主何小萍帶有強烈的嚴歌苓式風格:不憐憫。也就是說《芳華》中的人物形象不再是以往我們往常影視劇中反映的解放軍形象。

馮小剛是有多多愁善感和懷念過去,這點相信不用我過多描述。在很多公眾號的努力下,他成了《與青春有關的日子》中的愛哭的馮褲子(具體文章詳見名叫《與馮褲子有關的日子》的文章),馮褲子在《芳華》的故事中,居然沒有加太多個人的東西,而是將精力妥協在整體故事中,就憑這點,我們甚至可以知道他為此付出了哪些犧牲和努力。

不媚俗

在看電影的時候,我們多少會感覺整體故事有些亂,在文工團內部,有談戀愛的、耍心機的,欺負人的,隱晦的暗戀,明目張膽的私慾,烏煙瘴氣。部隊的文工團都這樣嗎?沒有人有權利和權威說這樣的話。但,其實全世界的集體,都應該是這麼亂,不然,人類怎麼繁衍下一代,這個是老生常談的問題,暫時把它忽略。

我們再看文工團亂的時候,往往忽略了一個大的歷史背景:七八十年代。

在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集體主義盛行,私慾是不允許、被排斥的,電影中文工團中的人物做了在她們那個年代好像不該做的事兒,可這些事兒本身就是反抗的象徵,從這個角度講,她們是鬥士。所以當她們在聽鄧麗君時的情節描述,像是在描繪烏託邦,用紅布罩著聽鄧麗君歌兒的情節,這其中隱喻所表達的意思,你懂得。

男主劉峯(黃軒飾)是部隊的活雷鋒,把好事兒幾乎做絕,還把讀大學的名額讓人了別人。這樣的活雷鋒也有被愛情沖昏頭腦的時候,他之所以把大學名額讓給別人,是想跟文工團裏的獨唱演員林丁丁有更多的接觸機會,他喜歡她。

後來劉峯找到機會跟林丁丁表白,遭到了林丁丁的拒絕。林丁丁為什麼不喜歡劉峯,僅僅是因為她想做高官的兒媳兒?用林丁丁的原話就是:「別人可以喜歡她,但劉峯不行,因為他是活雷鋒」

故事中交代,在林丁丁的眼中,活雷鋒這個集體主義的集大成者是不允許走下神壇的,是不能有私慾的。這樣的情節設置嚴絲合縫,很巧妙地表達了,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水火不相容的態度。後來的情節,就順利成章的展開了:當劉峯因強抱林丁丁事件調離文工團去了部隊,為文工團所有人做過好事兒的劉峯,在走的時候,除了女主,居然沒有人送他。

女主何小萍從小生活在離異家庭,父親是被打倒多年的政治犯。她從小受盡欺負,長大後進入部隊以為遠離了家庭生活會好過一些。用他父親的原話就是:「誰還能欺負解放軍?」。女主去部隊,是為了尋求依靠,在部隊的集體生活中,每天都可以洗澡是能讓女主歡呼好幾天的事情。

何小萍真正在文工團生活之後,除了劉峯,沒有人有真正的集體主義意識,她遭到了排斥。只有劉峯這個集體主義的集大成者,給了她最後的依靠和溫暖。

隨著故事的發展,其實到劉峯離開文工團的情節時,已經深入到了價值觀衝撞的層面,故事立意交代清楚了。誰的青春沒有過遺憾,誰又不想讓青春永遠在記憶力發光發熱。於是導演在後來故事的安排中,來了一次象徵式的假高潮,出現了以越戰為背景的戰役。他想要用此沖淡嚴肅的價值觀碰撞問題,來一次看似是隻是回味青春芳華的回憶之旅。

在戰役中,身為副連長的劉峯,為了保住戰友的屍體,一個人等著拉屍體的車,明知敵人回來襲擊,他還等,最重要的原因是他還想重溫英雄主義的舊夢,用自我的犧牲換取英雄的名號,讓獨唱演員林丁丁在歌曲中懷念他、尊重他。

編劇利用這次戰役,將劉峯從集體主義中摘了出來,又保留了他骨子裡的善良和軍人的特質,前提是讓他因延誤療傷失去了一隻手臂的代價。他失去集體的時候,大的集體也正在散去,新的集體集結成羣成單位後,故事已經到了90年代。這種新的集體,將劉峯排斥在外,但它卻讓很多H二代、三代富了起來。

芳華

再後來,部隊文工團解散和90年代的海南炒房事件,都是單屬於那個年代人的事情。我試著從這些故事中,找到感動的點,但沒有找到。不是馮小剛不會煽情,而是他不想利用劇作手法矯情、賺取票房和觀眾眼淚而已,青春應該是美而不哀的。韓寒看出了這點,於是在微博上寫出對《芳華》「哀而不傷,藏著鋒芒」的評價,他認為《芳華》是年度華語電影最佳。

在情慾和愛,權謀與時代面前,芳華不過是柵欄邊孤芳又不會自賞的野花野草和路人乙甲。時間證明,摩登的城市最後成了千篇一律的廢墟,遮掩的慾望和政治的張狂成了淫詞爛句的開場。這是他們的時代,也是我們的時代,最終還是他們的時代。

歷史的巨輪帶著被人摒棄的絕望,咆哮著駛向比地平線還要遠的地方。在時代面前,我們可以是任何的一個他和她,最後直到有一年頭髮花白,理想也飛走了,沒人知道在時代面前我們真正失去了什麼,花開半零落。

文章開始的時候,我忘了寫了,前天晚上電影結束後,久坐不願離場的都是上了點歲數的人們,沒有人嘆息,也沒有評論它好壞,他們只是坐著不願起來。我知道,他們在電影裏看到了自己的芳華。

誠如標題,沒人知道在時代面前,我們真正失去了什麼,《芳華》不是我們的芳華,那如今的時代呢?


本人就是九零後,自己看不看懂不敢說,但我感覺到電影中看到了:那代人是經歷最豐富的,他們的生活表現更多反應這這個國家和社會的變化。我的爺爺奶奶思想價值觀可能就停留在那個充滿革命氣息的年代,我的父母成長的時候就已經改革開放。而這羣人正是處在這麼一個變換的時期!我們現在人尤其九零後零零後年輕時就可以接觸更多的新鮮事物,掌控自己的機會更大。而那代人給我的感覺自己的芳華更多的給了國家和社會,同時他們又不得不面對著社會制度價值觀的改變。人生的每一步本應是安排好的,但突然又不得不走一個前無古人人後無來者的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