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全詩】

尋隱者不遇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注釋】

(1)尋:尋訪。

(2)隱者:古代隱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這是指隱者的弟子。

(4)處:地方。

【賞析】

中國傳統文化中,松、鶴、梅為歲寒三友,士大夫們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貧樂道,不與世俗、清潔孤傲之志。首句「松下問童子」,從表層上說交待了作者尋訪隱者未得,於是向隱者的徒弟問訊這一連串的過程;而深層上則暗示隱者傍松結茅,以松為友,渲染出隱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著詩人的層層追問,意思層層遞進,言約意贍,令人回味無窮。

第一答:「言師採藥去」,從全詩的結構看,從環境氛圍的渲染,進入到行動的白描,從抽象進入到具體。我國古代有追求長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漢武,就是一種典型,乃至秦漢方士盛行,欺詐成風。與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隱者注重的是自身修鍊。在隱逸生活中,悟道、養生與服藥(保健養生之葯)構成主要的內容。魏晉以還尤其如此。因之,對隱者說來,採藥是一項有重要的活動,其效用或還不僅在於服藥能養生,更在於為採藥而攀峰登嶺,就是極好的體育鍛煉。於是,對於真正的隱者,善悟道,擅養生,能採藥也就是三位一體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現在鶴髮童顏,往來如天馬行空。童子言師採藥去,正是把隱者這一典型特徵揭示出來,同時添了詩人傷其不遇的惆悵。第二答,顯然是針對詩人何處採藥的問話而來。這一答很明確肯定,似乎給了詩人若干追尋的期待,不過緊接著第三答一轉,好象是猜到了詩人的這種期待,最後給了一個沒有結果的回答:「雲深不知處。」這時,山巒之高峻,雲霞之深杳,隱者之神逸,驀然躍進讀者的想像中。

圍繞這幾句答話,實際有兩種表現結構在交織演進。一是隱者的行為表現結構,它由虛而實(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實而虛(雲深不知處),虛虛實實,宛若雲中游龍,若隱若現,給人一種撲朔迷離,恍惚迷離之感,充分呈現了隱者的風神。一是詩人自己的感情表現結構,它由惆悵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轉而更深一層的惆悵,流露出終不可及的慨喟。詩人本來是僧,後還俗,但仕途並不得意,因此始終傾羨高潔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實際不獨是詩人對隱者的描繪,也正是詩人自己所追求嚮往的人生境界。世謂賈島的詩過分陷於字句的「推敲」,往往有佳句而無佳篇,此詩卻剛好相反,無佳句而有佳篇。

【作者簡介】

賈島(779~843),字閬仙,范陽(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長安,見張籍。次年春,至洛陽,始謁韓愈,以詩深得賞識。後還俗,屢舉進士不第。文宗時,因誹謗,貶長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蟬》詩「以刺公卿」(《唐詩紀事》)。開成五年(840),遷普州司倉參軍。武宗會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

【提示】

這個名句現在似乎隨處可見,其用法已遠遠超出賈島當年寫詩的情境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