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爲天”,提起我們中國人的主食,想必很多人都會想到饅頭。尤其是對於北方人來說,饅頭幾乎是頓頓不能少的。說起饅頭,不得不提起一個人,那就是一代名相諸葛亮。

  諸葛亮不僅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一位發明家。像八卦陣、連發弩、孔明燈、木流牛馬等等,均出自他手。

  而饅頭也是諸葛亮發明的,那麼饅頭是怎樣來的呢?諸葛亮發明饅頭的背後又有着怎樣的一段傳奇故事呢?這些你都知道嗎?

  據記載,在諸葛亮“七擒孟獲”後,蜀軍班師回朝,準備渡過瀘水時,瀘水上空陰雲密佈,狂風驟起,浪高水急,船不能行駛,士兵只好下船休息。

  當時,長期生活在高山峽谷的部落,凡是遇到天災人禍,或重病纏身,便認問這是鬼邪作祟。即請來巫師做法,牛羊祭祀,祈福驅邪。除了牛羊祭祀外,有些還用人頭祭祀。

  蜀軍爲了儘快渡江,執意要取蠻人首級。而孟獲爲了維護本族的利益,也是寸步不讓。兩邊劍拔弩張,如果一旦開打,後果將不堪設想。而就在這個最危機的關頭,饅頭出現了,它化解了一場一觸即發的戰爭。

  這時,諸葛亮看到了地上的一個石頭,想到了一個折中的方法。讓人宰殺牛羊,用水和麪,做成人頭的模樣,內裝牛羊等肉,命名爲“饅頭”,代替蠻人人頭祭祀,化解了這場危機。

  諸葛亮一生雖未能實現統一中原的夙願,但他發明的饅頭卻流傳了下來。隨着歷史的發展,饅頭由祭品變成了一種食物。

  晉代以後,古人就把饅頭稱作“餅”。唐代時,饅頭形狀變小,稱之爲“玉柱”。而到了宋代,則又把饅頭稱作“包子”。清代北方人稱無餡的爲“饅頭”,有餡的爲“包子”,南方人稱有餡的爲“饅頭”,無餡的爲“包子”。

  就這樣,經過千百年的演化發展,饅頭逐漸成爲中國人,特別是北方人的主食,走進了千家萬戶的餐桌。

  讀者們,關於“諸葛亮與饅頭的故事”,還有怎樣的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歡迎轉發和評論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