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講講《穿普拉達的女王》(也叫《穿普拉達的惡魔》)吧,這部片子服裝方面的預算其實只有10萬美元,摺合人民幣也就六七十萬,也就是說滿打滿算不夠給主角發幾個名牌包的,好在有普拉達公司的贊助(名字就相當於給他們打廣告了),主角們的衣服搞定了,羣演們就用CK,Valentino一類的,所以並不顯得寒磣。

該片是根據小說改編,也是小說作者的真實經歷。主旨講的是職場成長,時尚元素是其中的裝飾和填充物,衣著固然是等級的象徵,但白天鵝的變裝還意味著主角開始接受了這個職場的遊戲規則,象徵著她開始捨棄私人空間和自我去迎合市場的準則。

簡而言之,在這裡,奢侈品是玩轉故事和襯託人物的工具。

《小時代》同樣是根據小說改編而成,但從小說的字裡行間就透著一種油膩的暴發戶味道,一個真正有錢的上流人士(除非是時尚圈的或是過目不忘的學者症候羣)真的會有時間把所有高檔品牌旗下任何一個年份的春夏秋冬款式名稱和價格全部牢記倒背如流時刻掛在嘴邊?好時刻提醒大家是他的富有限制了他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再來看看電影,說話基本上跟小說沒什麼兩樣,故事和主線也很讓人莫名奇妙,要說是講友情,處理方式(每次都是,一點長進都沒有)極端得與敵人沒有什麼分別,從來不會好好說話,愛情絲毫不考慮邏輯。

空洞的驅殼只能借華麗的奢侈品來轉移注意力了,在他們眼中,有錢的上流人士追求的都是奢侈品,那麼只要擁有了奢侈品,那就是上流人士或者說離成功不遠了。不客氣地說,這種紙迷金醉的生活態度只會把主角都變成金錢的奴隸。


《穿普拉達的女王》雖然全片都充斥著上流社會的奢侈品,但它卻並未給以炫富感。我個人認為原因很簡單,這些奢侈品不過是劇中人物的工作對象,而不是僅供她們的享用的奢侈品。

在劇中,我們看到了在頂級雜誌社《天橋》工作的每一個人為時尚產業而努力奮鬥。雖然他她們衣著華麗奢侈,成日裏出入衣香鬢影的酒會、時裝秀。但我們更看到了她們穿上這些光鮮衣著所付出的代價。

她們喫得象貓一樣少,幹得比牛還多,跑得比馬更快……需要記憶力要象錄像機,想像力要象萬花筒,看臉色要象晴雨表,知識面得象互聯網……除了工作之外,她們沒有休息時間,沒有個人空間,憑著對時尚的熱愛而堅持,籍著對名利的渴望而奮鬥。當工作的壓力迫使感情生活出現危機了,那太好了,這意味著你要升職了。

就本質上來說在《天橋》工作的各位成員們,與在製衣廠成衣流水線上女工們並沒有什麼不同,她們都是時尚大產業之中的一環。只是主角們在這一產業的高端而已,她們還有機會和可能成為上流社會的一員,但她們還在努力中。


因為兩部作品的側重點不一樣,美工的眼界不一樣,演員的質量不一樣。

《穿普拉達的女王》講述的是安妮海瑟薇在職場上從一個菜鳥晉陞為精英的故事,只是因為她的職業是時尚編輯,所以免不了要和各種名牌打交道。但是在這部電影裏,無論是珠寶還是華服,都只是點綴,真正吸引人目光的是主角的成長史,從一個不懂時尚,穿著寬鬆毛衣的醜小鴨,變成一個能輕鬆駕馭各種國際大牌的時尚人士,從一個笨手笨腳的助理,變成一個獨當一面的女強人。人物本身的魅力蓋過了那些衣服。而《小時代》因為劇情薄弱,能讓人強忍著看下去的動力不是故事,不是演員,就只剩衣服了,關注得多了,自然覺得這是一部炫耀衣服的電影。

再說美工道具組,我不知道挑選衣服的是不是美工的工作,但要感謝這些挑衣服的人,他們讓《穿普拉達的女王》看起來很高級,簡單的闊腿褲,簡單的T恤衫,但是簡單裏透著美麗,衣服精緻但不會喧賓奪主。而《小時代》,每個人都出場都恨不得把活貂捆在身上,好像沒一圈毛就不好意思出門似的,好好的貴婦風走成了暴發戶風,無力吐槽。

最後就是演員演技問題了,講真,雖然安妮海瑟薇在國外一直被黑,但是演技也是得到大家一致認可的,演什麼像什麼,看電影的時候看她的微表情都來不及還有什麼時間去看衣服啊。而楊冪,嗯,人挺好看的,衣服更好看。


想不到這兩部電影都過去了這麼久,還有人在拿他們做對比。《穿prada的女王》是2007年的電影,已經過去十年了,當年在國內的票房倒不算高,但是卻是現象級的電影,雖然很多電影在包裝、宣發上都力求和時尚沾邊,但真正的劇情基本上和時尚都沒半毛錢關係,頂多就是穿的衣服時尚一點而已,而大電影的門類壓根也沒有「時尚類」。

下圖:《穿prada的惡魔》電影宣傳照,你看不到有多時尚,看到的就是職場鬥爭

下圖:《小時代》的電影宣傳照,看到的就是浮華的衣服,和鮮肉與顏值。

所以《穿prada的女王》是唯一一部不僅在穿著上時尚,而且就是寫時尚圈真人真事的電影,所以表現時尚、炫富根本就不是電影的主題,而是時尚圈的職場潛規則。

而《小時代》的主題纔是一幫剛進社會的小白,削減腦袋努力要往上流社會擠的故事。《小時代》的上映時間是13年-15年,而那時整個社會討論最多的就是富二代,所以電影裡面也有很多富二代的人設,類似鳳小嶽、錦榮扮演的宮洺這種,才20幾歲,就因為是富二代,直接當了《ME》雜誌的主編,這個人設就特別荒謬,而且也極度表現了炫富型編劇對於時尚圈的狹隘理解。

這個畫面,你能感覺到是個雜誌主編麼?完全就是歐洲古堡裏的貴公子的凹造型而已。

而真正的雜誌主編,是在辦公室裏拿著競爭刊做內容分析、或者拿著稿子,在哪裡審稿的。《穿prada的女王》的主編是由梅爾·斯特里普來演的,就是一個年近50的女主編,事實上,時尚圈能混到一線刊主編,成為時尚圈潛規則操控者的,基本上都需要歷練到這個年紀,20歲就能當時尚刊主編,估計在現實的雜誌社裡活不到一天吧。20歲哪怕你就是富二代,在雜誌社,也頂多做個光鮮的小助理,工作中有機會拎拎名牌包、幫明星穿個衣服之類的,職業圈裡,別人可能不太敢給你挖坑害你,以上也就是最高級別的待遇了,別說當主編,當個正式編輯的機會都不可能有。

嚴重脫離現實的劇情和人設,就是《小時代》的硬傷,感覺只要劇情裏有個時尚編輯、有個雜誌社,就時尚了,就有理由給人物穿得光鮮亮麗了,拿什麼奢侈品包,穿什麼大牌時裝,都是合情合理的了,其實從根本上說就是站不住腳的。

所以到了第四部《小時代》的名字叫做《靈魂盡頭》,我覺得還蠻貼切的,小時代的盡頭其實就是沒有靈魂,沒有靈魂的劇情、沒有靈魂的人設、沒有靈魂的包裝,只有浮華和浮誇,是唯一能記住的。

歡迎有趣有品的你關注我——深夜兩點失眠人,三維度穿越者


多謝邀請

是否炫富,並不是奢侈品多少的問題,而是這兩部電影的主題不一樣。

《穿普拉達的女王》講的是時尚界的事兒,奢侈品是他們的日常。女主需要做的就是從周圍的衣櫃裏拿一件,讓自己成為時尚界寵兒。這是電影的外皮,影片核心是揭露時尚圈的浮華,身穿奢侈品卻在人性上淡漠的現狀。我們可以理解為這部電影在批評「富」,這跟炫富是完全相反的。

《小時代》就不一樣了,這部電影是青春片,講的是一堆暴發戶子女在成長過程中的愛情故事。主角們不是什麼學霸,也不需要在職場上付出什麼努力,所以電影既不是校園片也不是職場片。學習上不出眾,工作也不出眾的主角們,唯一能讓自己上檔次的地方,只有物質,也正是物質催化了他們在電影中的改變。所以這是一部非常物質的青春片,炫富成為他們的唯一主題。

電影的主題呈現如何,跟導演的理解有很大關係。在小四的理解裏,上層社會就是有錢,有錢,還是有錢,住大房,睡大牀,玩豪車,開酒莊。有錢就是好,為了有錢幹什麼都行。在電影結尾,導演對這種為了物質而造成的塑料花姐妹情破裂的事情,並沒有進行批判,只是悲慘的結了個尾,死的就死了,散的就散了。有錢就是好的,這件事依然存在。所以千千萬萬的小時代粉絲,都在膜拜小時代,崇拜裡面奢華的場景。

《穿普拉達的女王》主角是個不懂時尚的普通女孩,通過她的眼睛,導演批判了這種「有錢就是好」的拜金觀念。主角雖然覺得奢侈的東西好,但是讓她失去了人性,也失去了家人,所以她後來幡然悔悟,離開了那個浮華的圈子,回歸到樸實的生活之中。

總體來說,是兩部電影的價值觀不同。一部身在浮華之中,歌頌樸實,一部則瘋狂往臉上貼金,歌頌拜金,沉迷炫富。從讓人崇拜時尚的角度,兩者沒什麼區別,但總是在炫富,很容易讓人膩歪。


《穿普拉達的女王》講的是什麼?是安妮海瑟薇心酸的職場之路啊。她為了能夠完成《天橋》的種種任務,不得不打扮的漂漂亮亮,時尚且個性亮麗,工作能力強且人長的漂亮。最後找到了自己最適合的職業發展之路,重新尋回了愛情和本真的生活。

?

她想要傳達的,是,若你選擇每天的光鮮亮麗,你就要像一個陀螺一樣,轉的生活裏都是工作。包括她上司所遭受的職場陷阱,也包括上司和她都無暇顧及的感情。

?

首先,在人們眼前的,是他們疲於奔命的工作,其次,纔是,裹著他們的奢侈品。

《小時代》呢?疲於奔命更多在於旁白講述,更多的是我買了什麼什麼浮誇的衣服,這衣服要貴!敢問那幾個??有錢主角的穿著浮誇的你穿的到生活中嗎?所有故事的展開,要圍繞在她們如何享受生活,並且努力參雜各種情感線,進行睡來睡去的開撕年度大戲。

其實,工作狂且賺那麼多錢的女人們…真的有時間進行瑣碎的情感大戲嗎?我們心裡都清楚。


來點直接的。說白了就是對奢侈品的目的性不同,態度不同。

先說目的性不同:

《穿普拉達的女王》中主要人物都工作在頂尖時尚雜誌,把握時尚潮流走向對他們來說很重要,而頂尖奢侈大牌是瞭解這些的不二之選。他們穿奢侈品不僅是為了自己形象,同樣也有助於自己的工作,加深對於自己所屬行業的瞭解。安妮海瑟薇從開始的邋裡邋遢隨意打扮,到後面的時尚達人,奢侈品越來越多的出現是為了證明她在努力的學習本行業,快速的融入自己的工作中。

《小時代》裡面大量使用奢侈品 頂尖大牌只是為了證明某些主角家庭背景很牛x很上流社會,跟其他無關。真正上層階級的人,不僅有錢還有其他與之匹配更加廣闊的見識 閱歷 修養 涵養,可小時代裡面的上流社會只突出了財富,其他特徵並未涉及或有明顯體現,所以感覺一堆暴發戶在炫富。百度上說小四出生在一個四川普通城市家庭,可能他當初寫書時還年輕,雖然可能有錢,但並不是真正瞭解上層社會的生活,只知道錢的重要性,所以格外著重有關物質財富的描寫,給人感覺很拜金。他大篇幅的對奢侈品描寫,只是為了表示出某人的有錢和生活品質高,顯得太刻意了,反而給人感覺裝逼炫富。

對待奢侈品態度不同:

安妮海瑟薇扮演的安迪開始見到頂尖大牌其實也是蠻欣喜和小羨慕的。對於普通人來說,奢侈品不管是時尚好用的商品屬性或者在中國特有的裝逼屬性,普通人看到都應該是這種態度,所以他們沒覺得有什麼。但小時代裡面那種明顯刻意秀奢侈品,但又看起來不在乎的表情態度,讓很多人覺得這就是裝逼。


我來說說什麼叫做上流社會?首先小時代這種電影,對於成年人,有分辨能力的人來說,電影是很滑稽的,因為在電影中,模特和編輯竟然站在了社會的頂峯,總裁竟然讓小蜜下樓去買速溶咖啡,顧裏為了還九億的負債,竟然變賣冰箱和電視。這就好比古代有一個農村婦女去了京城之後回來,告訴村裡的人,皇帝一頓飯要喫一百個金饅頭。

那什麼才叫做上流社會呢?不用去看什麼普拉達的女王,你去翻翻我們中國四大名著《紅樓夢》就知道什麼叫做上流社會了,曹雪芹在這本書中詳細描寫了自己生活過的上流社會,而郭敬明呢,描寫只是他想像當中的上流社會。

在《紅樓夢》中,賈寶玉手裡的東西叫做孔雀毛斗篷,是俄羅斯進貢的,全北京沒人見過的東西。鼻煙,西洋進貢的。就是弄個胭脂,都要自己挑花瓣來製作。糊窗戶用的都是蟬翼紗,軟煙羅,這些東西都是市面上很難買到的。用的燈是琉璃燈罩。喫個東西,豆腐皮包子,蟹肉包子。就是生病了喝個麵湯,裡面的面塊,都是用模子壓出來各種形狀。喝的是玫瑰露,家裡還養著個戲班子。秦可卿死了,用的棺材板子是親王用的,外人沒見過。

總之這些東西,絕大多數有錢你都買不到。住的地方,是大園子,亭臺樓閣無所不包。這還不算古董,連妙玉手裡的幾個茶杯,都實蘇東坡的真跡。喝茶,一口就能品出是雪水,雨水還是井水。男女調情,那都得弄首幾首詩出來。不是喝點咖啡紅酒就上檔次了,那只是階級差距的幻覺。

而小時代就是買買買,反正都是商店裡買得到的,喫喫喫,都是酒店裡做出來的。奢侈品掛滿了全身,恨不得全身掛上金條。所以不是有錢就是上流社會,不然土逼暴發富這個詞怎麼來的。

所以小時代裡面所謂的精緻只會讓一些沒有分辨能力的人有認同感,比如中小學生就非常喜歡,因為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並不完整,也很單純。

而且小時代描寫所謂的上流社會也全是為了炫耀,不像曹雪芹寫上流社會,並不是為了炫耀自己曾經的生活有多麼優越,而只是懷念,甚至還告訴讀者,一切富貴生活到頭來都是幻想,只有枯草墳堆纔是真的。

其實在《紅樓夢》中,曹雪芹早就借賈母之口來批判過這些類型的書,說這些書都一個套路,開口就是才子佳人,書香門第,父親不是尚書就是宰相,生出來的小姐必然是愛如珍寶,這小姐必然是通文知理,無所不曉,竟然是個絕代佳人。只是因為稍微見了一個長的清俊一點的男人,就全部都忘記了,就想起來了自己的終生大事。父母忘了,書禮也忘了,哪一點還是佳人。所以編書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編這樣書的,第一是嫉妒人家的富貴和地位,所以編出來污穢人家。第二個是自己看書看多了,他也想做一個佳人才子,所以編出來取樂。郭敬明描寫的所謂上流社會就是屬於他個人的意淫。所以賈母說,他們哪知道官宦讀書家的道理,就我們這種中等人家,也沒有這樣的事。


原因就是電影本身的情節設定的豐富度和價值觀。《女王》主要呈現了一個女孩在時尚職場打拚的艱辛,價值觀就是要想成功就必須付出代價,奢侈品只是成功的標誌之一,是一種道具,靠這點引起共鳴。

而《小時代》的內容就是幾個生來衣食無憂的少爺小姐,穿著名牌各種享受各種作。奢侈品甚至成了主要的線索,至於主角的能力和財富如何而來基本不提,反正就是一上來就特有錢特有能力,打工也能住豪宅。顯得特別假。整個電影看後什麼都記不住。

簡單說就是一個崇高理想的道德社會,和一個物質欲橫流的拜金社會的對比。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