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上譯出版社出版的非虛構作品《女性貧困》,這本書是日本NHK特別節目錄製組一手資料大公開,該節目披露了日本貧困女性觸目驚心的生活狀態,在日本引起了社會各界強烈的反響。

對於這樣一期節目,觀眾中的同情和罵聲皆而有之,爭議廣泛。同情的人認為貧窮是一種個人並不可(全)控的狀態,認為政府對窮人負有一定責任,至少要保證窮人的最低保障;而罵的人則認為人應該為自己的貧窮負責,自由競爭和自我負責是他們秉持的價值觀。

這本書很薄,基本只負責呈現日本貧困女性的困境,至於如何改善日本貧困女性的生活狀態,該書並沒有給出完整答案。畢竟貧窮是一個世界性的大難題,就連政府也沒法解決,苛求一個媒體給出答案太過吹毛求疵。但在引發思考的層面,NHK節目組一直是一個十分優秀的新聞媒體,不知道中國什麼時候纔能有這樣的媒體出現。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一直有一個疑問在腦海里盤旋,那就是:當一個人窮得連活下去都很艱難的時候,這到底是誰的錯?誰該來為窮人的貧困買單?

由此衍生出來的更多問題是:

當一個人貧窮的時候,在「社會」與「個人」之間,到底有多少責任該歸咎於社會(政府、體制、福利、保障),又有多少責任該歸咎於個人?

所謂生存條件的優劣,到底與生俱來的成分更多,還是通過個人努力得到的更多?

如果把社會的責任歸咎於個人,那對個人就是不公平的,但到底哪些是通過個人努力可以改變的,哪些又是個人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突破的侷限?

帶著這些疑問,我在書裏找到一些答案:

-01-日本女性「看不見的貧困」

在微博上,經常可以看到日本母親將自己孩子虐待致死的新聞。在《女性貧困》一書中講到:「在日本虐待致死兒童的家庭經濟情況中,低保戶和非納稅家庭佔35%。從孩子生母的就業情況來看,無業者超過70%,臨時工、合同工佔20%,全職職工不到10%。「

在這些駭人聽聞的新聞和網路上罵聲一片的背後,恰恰是與日本女性貧窮有關的社會議題,而不僅僅只是個別自身原因釀成的慘劇。

2010年,一部名為《母親》的日劇引發了日本社會對於被虐待兒童的關注。劇中7歲小蘿莉道木憐南遭親身母親虐待的劇情讓不少觀眾為之揪心,近十年來大量的日劇都在探討女性的生存狀況和她們身為人母的困境。

(日劇《母親》)

在日本,陷入貧困的女性大都表面光鮮亮麗,從外表上根本看不出她們能跟「貧困」一詞扯上聯繫,但深入她們的生活之後,就會看到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這樣的女性可能一天打三四份工只喫一頓飯,可能跟母親妹妹一起住在網吧裏,也可能拖著拉桿箱在24小時咖啡店過夜,甚至可能在性服務派遣公司上班的同時把孩子託管在那裡......她們最大的願望可能僅僅是過上普通人的生活,也可能會說出「活到三十歲就知足了」這樣的話。

-02-她們是如何陷入困境的?

這些貧困女性通常分為兩類:年輕的未婚女孩和單親媽媽。

年輕的未婚女孩陷入貧困多數是因為家庭原因:父母離異,父親不承擔撫養費用,只靠母親一個人供養一個或多個孩子,迫於經濟壓力年輕女孩只能一邊學習一邊打工支付自己的學業費用,畢業後還要用微薄工資償還高額的助學金貸款,因為不堪經濟重負中途退學的年輕女孩也不在少數,受教育程度和學歷問題繼而又阻礙和限制了她們工作上創造財富的能力;

而單親媽媽貧困是因為作為頂樑柱的男人突然生病或事故等原因去世,或者離婚後男性一方不願意(能)承擔撫養義務,支撐整個家庭運作的重擔都落到一個女性身上。「突然失去配偶在每個家庭都有可能發生,社會機器中一個齒輪的變化可以輕而易舉地製造出貧困」。

單親媽媽的貧困波及她們自願或被迫生下的孩子,使之陷入營養不良、發展受阻等狀況之中。「媽媽每天打兩三份零工,與孩子的接觸時間越來越少。母親每天只是工作,沒有時間關心孩子,這對於孩子的人格形成非常不利。「

也就是說,陷入貧困的女性大多出自單親家庭,事實就是:經濟狀況不穩定家庭裏的女性正在陷入惡性循環的漩渦裏,這就是所謂的「貧困的代際傳遞效應」。

-03-陷入貧困是因為她們不夠努力嗎?

因為貧困,孩子不得不拼盡全力兼顧學業和工作,母親則不得不拼盡全力兼顧家庭和工作,但受過良好教育、努力工作真的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嗎?在《女性貧困》的案例中,即使是大學畢業,也有女性因為公司不給正式編製,只能同時打多份臨時工,還要面對未還清的高額助學貸款。

那麼,日本女性的工作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在對貧困女性的調查中NHK發現,女性被封閉在貧困之中的更深層次原因在於「非正式僱傭」問題。日本的工作合同分為正式工和合同工,合同工簽約有時間限制,而且相對廉價;在一些情況下,合同工的工作內容與正式工沒有區別,但收入卻不及正式工的一半。

一方面,僱主出於對於女性的偏見,認為女性不能長期工作,工作不了多久就要結婚辭職,遂多將女性定位為合同工角色;另一方面,日本的合同工制度也在逐漸趨勢化,對男性和女性的影響都非常大。正是這些原因加深了女性即使就業也無法擺脫貧困的窘境。

儘管圍繞日本女性的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她們如今得以從家庭中進入了職場,但她們的工資水平依然只處於補貼家用的範圍,仍然要靠在企業工作的父親或者丈夫等男人養活,一旦這個男性失業、生病或者死亡,他們的妻兒就會馬上陷入貧困。

這也說明瞭日本支持女性作為一個個體生存下去的社會構造發育得還不充分。

-04-為了擺脫困境,她們在哪裡尋找救命稻草?

這部分大概是全書最令人震驚和最魔幻的部分,為了活下去,日本的貧困女性在一些特殊的「組織」尋找到了「出路」,而這些「組織」在某些程度上替代了政府的職能:

就業、育兒援助和居住一條龍服務的「性派遣公司」。

對於不得不工作又不得不照顧家庭的單親媽媽,就業、育兒援助和居住是她們生活中無法迴避的三大要素,但由於求助於政府的託兒程序過於繁瑣,正式的工作在這些方面的保障又甚微(很多公司甚至不願意僱傭這種要兼顧家庭的單親媽媽),加上城市的託兒所不足,這些原因足以把這些單親媽媽逼向那些可以給她們提供一條龍服務的公司,而能提供這種服務的,竟然是「賣春店」。

日本近年來對色情行業的心理底線大大降低,為了吸引這些單身媽媽,日本有些賣春店招聘欄上甚至會註明「宿舍與託兒所設施齊全」字樣,乍看上去如同育兒援助廣告——賣春店招聘單身女性進行色情服務,同時幫助她們解決育兒問題,與附近的民辦託兒所簽約,有的還報銷一半的託管費用,由此形成完整的就業、育兒援助和居住一條龍的「性服務派遣公司」,遇到不管孩子的賣春母親,派遣公司的工作人員甚至還會充當心理諮詢師的角色對她們進行疏導。

「性產業形成了一個非常密實的安全網,從工作、住宅到患病兒童的託管無所不及。公共部門能提供如此周全的服務嗎?答案是否定的。這可以說是社會保障的潰敗,事實是性產業接手了社會保障的功能,在支撐她們。」調查節目的嘉賓這樣指出。

-05-貧困女性該如何儘可能改寫自己的命運?

性派遣公司的老闆總結了到店裡來賣春的女性的特點:

· 人際關係破裂(與父母不和、被家暴、被虐待、沒有朋友)

· 不具備適應社會的知識,文化層次低

· 沒有貞操觀念,對色情行業不抵觸

· 很多人有抑鬱症等精神疾病

· 年紀輕輕就有了孩子

· 稀里糊塗欠下債務

· 對安眠藥等處方葯有依賴

總的來看,這些賣春的貧困女性大多經歷著經濟和心理層面的雙重壓力,缺乏社會支持的同時伴隨著嚴重的「信息貧困」和「時間貧困「,她們大多文化層次低,獲得金錢的手段十分有限,性教育也處於極度缺乏的狀態。

所以如果單從個體層面來說,貧困女性想要改變命運,也只能從個人的認知和心理層面入手了。

後記:

女性作為社會中重要的一個羣體,她們的生存狀態會影響到社會的狀態,因為她們同時還承擔了撫育後代的屬性。她們生存的境遇、就業的發展不僅會影響她們自身的生活質量,還會與下一代的成長和整個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

貧困是一種「遺傳病」,如果對女性的貧困問題置之不理,這種病就會向下一代傳遞。

正如日本NHK節目裏所說:「為了支撐這個超級少子、高齡化的社會,與其將女性們作為廉價勞動力使用,扣在緊箍裏,遠遠不如讓她們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力,過上自立的生活......女性獲得收入從而提高家庭的購買力,而女性自身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在這種良性循環下,經濟才能增長。」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保證女性的福利,可以說就是保證人類的福利了。

作者簡介:蕭鹿,醫學專業畢業,三級心理諮詢師,做過編輯記者,現為自由撰稿人。
責任編輯:Spencer Kennjane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