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古方「乌木甘」,出自药王孙思邈《千金方》更新时间:2011-9-14 12:08:25 点击次数:233

2003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的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医药治疗痛风精髓上发现药王孙思邈名著《千金要方》(卷7~10诸风、脚气、伤寒);全面提到了痛风「祛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血行需强肾」的理论。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605-618年间,药王孙思邈曾游学四川,并在该地炼丹,用自己的医术,跟当地百姓「开堂问诊」,深为群众崇敬。故事传到了宝岛台湾。当时,岛上渔民有爱喝酒、吃海鲜的习惯,50%的渔民都患有一种特殊的"痛风"病。当地人为了医治此病,派人漂洋过海找到孙思邈。孙思邈对来者一一诊治,治疗月余基本痊愈。后唐太宗、高宗曾多次招他任国学博士、谏议大夫等职,均谢绝,唯于咸亨四年任承务郎直长尚药局,掌管合和御药及诊候方脉等事务。

孙思邈后来赠送了一个验方,要来者稍带给当地的郎中,并用该药方的首字命名为「乌木甘」,当地居民如获至宝,并沿用至今。

该方炮制要点是:取乌梢蛇骨、木瓜、甘草、黑眉蝮蛇,此组方为一副药量,碾磨成粉末状,文火水煎半小时拌蜂蜜后制成丸状服下即可。每日服2-3次,轻度患者1至2月可痊愈,严重者需3至4个月,坚持半年后,可以适当放宽饮食,而且肾气充足,腰不酸,精神好,痛风不易复发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