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兒大便不通,是指出生後2天以上不大便者。作者憑多年經驗結合當今時代特點認為屬熱毒結者居多,並創制通鎖湯,來治療本病。其他方法,書友們也可文末留言分享。

初生兒大便不通可試試這個方【雲南中醫】 新聞 第1張

初生兒大便不通

作者/王靜安

初生兒大便不通,亦名“鎖肚”,是指出生後2天以上不大便者。正常初生兒24~48小時內當自行排便(即胎糞),每天2~4次不等,顏色初為暗綠色,以後逐漸變成赤褐色;量初少黏液,無特殊氣味,以後隨乳汁吸入,便量日增而黏液減少,並有酸臭味。若嬰兒初生時排泄大便,以後便祕者,不屬此節討論範圍。

此病的發生,與年長兒和成人的大便不通不同,多由先天稟賦差異而成,也與腑熱、氣滯、津枯有關。

其一,熱毒壅結。

由於孕婦過食辛熱、香燥的食物,熱毒壅結,化為胎熱,遺於胎兒,熱結腸胃,陰液受灼,腸道失於濡潤,氣滯不行,傳導失職。正如《諸病源候論》所說:“小兒大便不通者,臟腑有熱乘於大腸故也。若三焦五臟不調和,熱氣歸於大腸,熱實故大便燥澀不通也。”又如《證治準繩》所言:“不大便俗稱鎖肚。由胎中受熱,熱毒壅盛結於肛門閉而不通,無復滋潤所以如此。”

其二,稟賦不足。

由於稟賦不足,元氣虛憊,氣血俱弱。氣弱則運化失職,疏泄失司,氣機不降;血虛則無以濡潤,腸道燥盛,糞垢不下,氣積於內,腹脹滿,大便不下。

其三,肛門內合。

由於腸道發育畸形,穀道狹窄或閉鎖,致大便不下。如《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說:“小兒初生肛門內合有二,一者熱毒太盛,壅結肛門;一者脂膜遮瞞,無隙可通。”又如《幼幼集成》指出:“有生下無穀道者,乃肺熱閉於肛門。”說明熱毒幹擾胎元,是畸形發育的原因之一,當手術治之。

在當今“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之時,“鎖肚”一證的先天稟賦不足和肛門內合日漸減少,而以熱毒結者居多。其大便不通是主症,可兼有腸腑氣滯之腹脹、哭鬧不安,胃氣不降的嘔吐,肺氣不降之喘悶,另有面赤脣紅、舌紅、苔薄黃或黃膩、指紋紫。治宜清熱通腑,行氣潤燥。觀古人和今人,多清熱通腑,或佐行氣導滯,或佐潤腸,用藥或生大黃單用,或用一捻金、黑白散之類,或合以人蔘或加少許蜜糖,無一不是通腑、行氣、潤燥溶於一方之中。吾常如此用之,療效甚佳。

【案例】

王某,男,7天。初診:1989年3月15日

代訴:7天不便。先後在某醫院檢查,無先天性腸道畸形和閉鎖,用開塞露塞肛、肥皂水灌腸、番瀉葉泡水服,均未見效。患兒全腹脹隆,腹壁紅腫,滿悶喘促,食則嘔惡,終日啼哭不休,輾轉反側,面赤脣紅。

此乃腸熱灼津,大便祕結,腸腑排泄不出,便滯氣鬱。治以通腑清熱,行氣潤燥。用通鎖湯治之。

處方:

生大黃6g 熟大黃6g 九制香附10g 蜂蜜兩湯勺

煎湯頻服。

3小時後,一劑未盡而大便已通。共4~5次後,腹脹喘悶消失,平靜安睡,後以糖水、乳汁餵養以助恢復而愈。

按:

通鎖湯乃自製驗方,以生大黃、熟大黃通腑瀉熱,盪滌腸腑,為方中主葯;九制香附行氣消脹,助生大黃、熟大黃瀉實之力;蜂蜜潤滑腸道,以利燥屎下行。如此推波助瀾,攻下而不傷正氣,照顧了小兒脾胃薄弱、機體稚嫩的特點。

對於年長兒陰虛內熱致燥者(長期便祕)則以“增水行舟”,潤腸通便為治法。常用藥物如下:

玄參5~10g 麥冬5~10g 通大海5~10g 當歸3g 郁李仁15g 火麻仁15g

水煎,加入蜂蜜適量。

——END——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歡迎您原創投稿)

⊙運營編號:YNZY000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