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并没有真的很想拿《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来跟《宝米恰恰》作比较,虽然两者都是以导演/编剧自身的成长故事为基底所发展出来的校园电影(还都是高中),但规格不同、脉络不同,目前看来票房收益也大不相同,然而就像《宝米恰恰》片中想要诠释的双胞胎心境一般,拿两者来作必较虽然没必要,却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过程。


近年来,《九降风》、《翻滚吧!阿信》、《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接连推出,似乎是宣告我们这个岁代(真实年龄不便透露)的影像工作者终于站稳脚步,开始拿起导演筒、说著属于我们的青春故事。却也因此,这几部电影无可避免地散发浓烈「复古情怀」,譬如九降风的时报鹰、阿信的追梦人、那些年的九二一,这些在我们眼中看来无限温暖的元素,却是现代年轻人未必体验过的人生。所以,怎么把一个回忆故事说成一个普世价值,就是这些电影最大的考验了。

就结果论来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当然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一部。但对我来说,这部片虽然还算喜欢,感动却少。原因在于它本来就对於戏的铺陈多过于感情的营造,而且它以全然通俗剧的规格及节奏来打造,本来就是为市场而生。虽然不能说《那些年》的成功是精准操作下的必然,但天时、地利、人和都到位了,顺水推舟总不太难。而且,即使这部戏捧红了柯震东、陈妍希两个主角,我还是不免要说,《那些年》最重要的卡司其实是九把刀。如果不是九把刀挂编导外加全力宣传配合,成功转移了书迷进影院做起口碑,《那些年》未必有这样的光景。而真正的战功要记在苦心算计的制片头上,也就是台湾偶像剧教母柴智屏,但这已经不是我真正要谈的内容了。

chacha

谈回《宝米恰恰》。老实说第一次听到这个片名的时候,完全无法想像这是一部怎么样的电影。映后座谈时,导演也特别提到了很多片商都建议他们改名字。虽然他以轻松语气带过几个改了也于事无补的选项,但我觉得这是个严肃的问题,制片应该认真考虑,对我们这种容易一见钟情的人来说,片名实在太重要了。但台湾电影产业目前关键决定权大多还是创作者导向,这种现象很难说好坏,也有可能对片子本身好,但对票房有碍,《宝米恰恰》就有点卡到这个瓶颈。

虽然与前述几片同样是从创作者自身年轻时的故事出发,但《宝米恰恰》却不像它们一样有著清楚的时间设定。也就是说,这样的故事,可以是发生在80年代、90年代,甚至是现在的高中校园,也没有任何违和感。而在这朦胧的时间感中,它诠释著一个任何时代青少年都会面临的主题 – 对自我的认定及探索。在预告片中你会看到的双胞胎或者校园爱情故事,都只是这个题旨下的包装素材。当你真正走进戏院、揭开这层层的包装纸后,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这不是什么双胞胎、三角恋、四脚兽之类的 YA 闹剧,它没有煽情、不做作地诠释著高中女生情窦初开却又面临亲情友情手足同侪等各种角色权衡之中的进退维谷。虽然导演说片名《宝米恰恰》是指宝妮跟米妮两个角色在拉锯间的进退,但我看来是更多宝妮一个人在心里小剧场的独舞。


也因为切入方式的不同,《宝米恰恰》在人物角色的刻划跟定位都更清楚而深刻。一人分饰两角的米妮跟宝妮、优果跟永平两个男主角,甚至露脸不多的爸妈跟永平的姊姊,你都可以很快从他们的举对、言谈中,很快了解他们的性格,以及牵动彼此关系的前因后果,这跟《那些年》大部分角色只是具备把故事勾串起来的功能性是很不相同的。也因此,观众不会只是看著戏台上别人的人生指指点点,而能够更投入地跟著角色开心难过、同情惋惜。

而比较《那些年》跟《宝米恰恰》,也可以看出男女编导在同样回忆青春故事时,男生想要表达的大多是「事件」,而女生更想要表达的是「感觉」。这也可能符合了女生比较早熟的说法。在男生还只在意所作所为的高中时期,女生已经开始探索跟定义感觉。因此,同样是回忆高中生涯,却有著截然不同的诠释方向。


另一个我觉得《宝米恰恰》胜过《那些年》的地方,也就在于它虽然模糊了时代感,但是却能够精确地抓准高中校园的氛围,而不需要靠额外的造型、道具、事件、音乐等外物来营造。也许这二十年来,高中校园的面貌已经有所不同,但是那个影像中的气味、人际的互动模式,却能让人感觉置身在那样的时空之中。导演之一的王传宗也说,他要拍这种青春回忆的片子的时候,一定会去翻小时候的相本,在那些不露凿痕的照片中寻找气味跟灵感,《宝米恰恰》的确在这一部分做得十分到位。能够让人在共同的青春回忆中取暖回忆固然很温馨,但是能让人再次感受到置身其中的气味才更高竿。

另外我也特别要说,看完这部片,我必须要说徐永平这个角色也太讨喜了吧!虽然比起优果他真的是很不帅又傻呆,但是看到后来我想全场观众都有一种「吼唷~~ 好想帮你一把」的怜惜感油然而生啊!(而且他跟张诗盈也太像亲姊弟了吧!)不信?不信你去电影院试试看就知道了啊!(当然他的裸露戏也是卖点之一啦千万别错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