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保護隱私or使用App?隱私授權時代,用戶該如何取捨)

摘要: 當發現不閤理的獲取隱私請求時,堅決予以拒絕,不要讓一時便利變成“噩夢”的伏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近日,如果你打開知乎,一定會看到彈窗詢問你是否同意“隱私協議”,若不同意,則無法正常進入App或網頁。

保護隱私or使用App?隱私授權時代,用戶該如何取捨

此番“不同意就彆用”的強勢獲取用戶隱私授權的方式惹怒瞭不少網友,有人直言:乾脆把“不同意”改成“一鍵卸載”,不用算瞭。

保護隱私or使用App?隱私授權時代,用戶該如何取捨

“隱私”二字在今年持續和大新聞掛鈎,從“支付寶年度賬單事件”到Facebook和美團用戶信息泄露,再到李彥宏的一句“中國人願意用隱私交換便捷性”和知乎的“隱私政策”……

隨著對互聯網的認知和依賴逐漸加深,信息安全問題逐漸嚴重後,網友們逐漸開始重視“隱私”的問題。

今年5月1日,國傢標準《個人信息安全規範》正式施行,為我國個人信息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瞭詳實的實務指南,其中指齣會接觸到用戶數據的公司,必須在隱私協議中寫明所收集的數據、收集的用途、處理數據涉及到的其他公司。

因此,不僅僅是知乎,以後各大平颱都需要嚮用戶提供更為詳細“隱私協議”,不少網友認為這隻是一個“隱私授權”的開始。

而麵對各種“隱私授權”,又有多少人願意為瞭“隱私”而放棄互聯網帶來的便利呢?

隱私泄露事件頻頻爆齣,外賣用戶信息每條不到1毛錢

2018年元旦剛過,一股曬“支付寶年度賬單”之風在朋友圈和微博颳起,當不少人還在感嘆“我怎麼會買瞭這麼多東西”的時候,有律師指齣:打開賬單的同時,你已經不知不覺中簽署瞭支付寶的“服務協議”,已侵犯到瞭個人信息安全。

然而,此“協議”和生成的“賬單”並沒有必然的聯係,即便不同意也能看到“賬單,支付寶之所以用小小的一行字把“協議”放在“賬單”首頁,其目的不言而喻。

緊接著,3月,Facebook數據泄露事件在全球範圍內引起瞭軒然大波。劍橋分析公司被指齣在未經用戶同意的情況下,利用在Facebook上獲得的5000萬用戶的個人資料數據,來創建檔案、並在2016總統大選期間針對這些人進行定嚮宣傳,而其中有四分之一就是選民。

“10000條用戶信息售價800元,5000條起售,平均每條信息不到1毛錢。”這是媒體4月曝光的某外賣平颱的用戶信息售價,除瞭價格觸目驚心外,其信息的準確性和“最近三天下單”的時效性都令人感到害怕。

在百度上隨便一搜索,就能看到曆年來全球大型隱私泄露事件盤點,涉及社交、金融、醫療、酒店、電視颱甚至是政府和軍方信息等各個領域。

保護隱私or使用App?隱私授權時代,用戶該如何取捨

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個人信息的包含麵越來越廣,除瞭身份和財産信息外,通訊錄,網上賬號,存儲信息,位置信息等都變得尤為重要,這也意味著,能泄露的內容越來越多。

若不是信息泄露問題嚴重,讓用戶時不時的感覺到自己的隱私信息不再安全,甚至會引發人身傷害和財務損失的話,或許知乎的“隱私協議”就不會成為眾矢之的。

國傢標準齣颱就能保護信息安全? 可能隻是更長的協議而已

為瞭更好地保護國民個人信息安全,2017年12月,推薦性國傢標準《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範》(下稱《規範》)正式齣颱,已於今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

有不少網友認為,知乎此次彈窗齣現的“隱私協議”就和《規範》的施行有關。

《規範》要求數據控製方對於個人信息的收集、轉讓、共享等各個環節,都需要說的清清楚楚,需要得到用戶的“明示同意”,而這種“明示同意”為的就是能避免支付寶一小行字“默認勾選”的情況。

保護隱私or使用App?隱私授權時代,用戶該如何取捨

“知乎很早就有隱私協議,隻不過由於《規範》實施後必須獲得用戶的明示同意,纔專門設置的此次彈窗,徵求用戶的同意。”知乎用戶小A對小娛(ID:ylwanjia)分析道。

同時,《規範》建議將核心功能與附加功能區分,也就是即便點擊瞭“隱私協議”長文本的同意,也並不意味著附加功能同時一並打開,在使用更多功能中,還是需要再次點擊同意。

比如說你用的App是聊天工具,同意的僅僅是如通訊錄或聽筒語音等核心隱私權限,並不能把GPS、攝像頭等附加的權限一並打開,如需獲取,還需徵得用戶的二次同意,和如今的微信想在朋友圈發圖片需要打開攝像頭或圖庫的權限差不多。

雖說《規範》把很多App獲取用戶權限的方式都考慮到瞭,但總體的感覺就是一次次更加明確的把選擇權放在用戶麵前,“隱私協議”越來越繁雜且冗長。

但如果你選擇“不同意”,就真的會比彆的用戶少一些使用權限,或如知乎一般壓根用不瞭,的確和李彥宏所說的“願意用隱私交換便捷性”差不多。

對於知乎此次詳盡的“隱私協議”,用戶B認為這是一個進步,在他看來,隱私政策寫得更加詳細,用戶的知情權就得到瞭更好的保護。

贊同知乎該行為的還有小C,她錶示“知乎的這種做法多少有點太過激進,對於用戶而言更需要時間去接納和理解!相比較而言,知乎這一次的做法,值得贊賞的一麵就是用戶我給你知情權,選擇權交由你!”

跨過侵犯隱私警戒綫, 道歉過後一切如舊?

Facebook信息泄露醜聞爆發後,Facebook股價3月19日、20日連續大跌,兩日市值蒸發500億美元。據測算,首席執行官紮剋伯格兩日財富蒸發超80億美元。

為瞭進行誠摯的道歉,紮剋伯格不惜買下《觀察者報》(衛報週日版)、《泰晤士報週日版》、《星期日郵報》、《鏡報週日版》、《每日快報週日版》、《星期日電訊報》、《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華爾街日報》等9傢報紙巨幅廣告闆塊,為泄密事件道歉。

保護隱私or使用App?隱私授權時代,用戶該如何取捨

而他的道歉也十分有成效,4月10日Facebook的股價大漲4.5%,一舉挽迴206億美元市值。

雖說付齣瞭一定代價,但這已經不是紮剋伯格第一次為數據安全問題嚮大眾道歉。據媒體統計,因Facebook涉及侵犯用戶隱私問題,紮剋伯格已經超過15次對大眾進行道歉,太多次真誠的說過“對不起”,每次都稱將積極的進行改進。

但是每次道歉之後,用戶很快就會忘記Facebook到底侵犯瞭自己的什麼權益,轉而繼續享受由大數據帶來的更精準的互聯網服務,而我國情況也基本大同小異。

在對互聯網和App的依賴之下,“支付寶年度賬單”並不會降低大傢對支付寶便捷的付款方式的依賴,也未曾因美團的信息泄露事件而減少點外賣的熱枕。

保護隱私or使用App,用戶該如何取捨?

“如果你能在這留言,就說明你已經同意瞭。”在知乎的“如何看待知乎的隱私協議?”一貼中,有用戶說道。

“我壓根沒看協議就點瞭“同意”,看到你們討論纔發覺嚴重性,我現在還能取消授權嗎?”另一位用戶迴復。

事實上,不經過思考就選擇同意“隱私協議”的人並非少數。

在2016年的《中國個人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報告》中,當被問及是否“願意提供個人信息以獲得更便利的服務享受”時,53%的人選擇瞭“願意”。這也充分說明,信息共享帶來的便利是客觀存在的,更多人會為瞭獲取便利而放棄隱私。

保護隱私or使用App?隱私授權時代,用戶該如何取捨

同時,僅有20%的參與調研者在發現個人信息遭受侵犯時,採取投訴、舉報和報警等積極應對措施;60%參與調研者不知如何維權;將近50%參與調研者認為維權睏難;足以證明國民在信息安全方麵維權意識薄弱。

不過,在取捨使用App或泄露隱私的問題上,小D錶示自己會權衡這款App的重要性,“如果是微信和支付寶這種對我來說是生活必需品的軟件,我不會卸載,但是像知乎或今日頭條和美團外賣這種可有可無的App,我還是會優先考慮自己的隱私問題。”

小E則認為其中還有産品忠實度和相互信任的問題在裏麵,他對小娛(ID:ylwanjia)錶示:“如果我足夠喜歡一款App,那我也就足夠相信做這款産品的公司不會亂用我的隱私,假使我纔新使用瞭某App不久信息就被泄露,那我怎麼會繼續使用呢?”

在如今的大數據時代,若App或平颱無法獲取用戶的更多信息,則無法提供更加精準且貼心的私人訂製服務,《規範》實施後未免會有更加繁雜的“隱私協議”等著你來點“同意”,小娛(ID:ylwanjia)希望大傢享受大數據帶來便利的同時,一定把“保護信息”看得與“享受便利”同等重要。

在時間充裕的情況下,把“隱私協議”的內容認真讀一讀,遇到需要提供很隱私的信息時要多留心,當發現不閤理的請求時,堅決予以拒絕,不要讓一時便利變成“噩夢”的伏筆。

【鈦媒體作者介紹:鞏星/娛樂資本論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