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要拿券商牌照,傳言又來,這次會成真嗎,從銀行、互聯網巨頭到外資,各種“狼”來的了聲音一直不絕於耳?

  最近幾天,工商銀行將獲得券商牌照的事情又開始流傳,券業人士對這一傳聞可能帶來的影響議論紛紛。券商中國記者多方求證,並未證實或證僞該傳言,不過市場人士普遍認爲,券商牌照放開是大勢所趨。

  銀行獲取券商牌照對券業格局帶來的影響,業內觀點不一。有觀點認爲,銀行在客戶資源、渠道、資金都方面都有碾壓式優勢,會給券業帶來殘酷競爭;也有觀點認爲,銀行有資源優勢,但券商有服務優勢,同時,券商龍頭的機制較銀行更爲市場化,比如華泰近期啓動的全球職業經理人招聘,對人才的吸納作用非常明顯。

  網點多、客戶量大,銀行在這些方面往往比券商更具優勢,但過往有着網點和資源優勢的巨頭入股券商,並不罕見,從國家電網控股的英大證券、中國郵政控股的中郵證券,到中國銀行控股的中銀國際證券,他們都曾被券業忌憚,但最終都未影響券業格局。

  疑問一:券商如何認識與評價大行衝擊?

  “這事兒一點兒都不意外。”當被問到有傳言稱工行或將拿到券商牌照一事時,有券商董祕向記者表示。

  也有券商人士表示,過去幾年經常聽到類似的傳言,後來都成了謠言。“感覺監管方面還是比較謹慎的,牽涉面太複雜。”有券商投行部總經理向記者表示。

  早在2015年3月份,時任證監會發言人張曉軍就表示,證監會正在研究商業銀行在風險隔離的基礎上申請券商牌照的制度和配套安排,但政策落地尚無明確時間表。

  當年正修訂的《商業銀行法》被市場多有預期,認爲修訂後的法律將許可商業銀行直接從事證券經營業務,證監會將向四大行發放券商牌照的傳言甚囂塵上。

  雖然政策尚未落地,但當年7月份,交行香港子公司交銀國際收購華英證券33%股權獲江蘇省證監局獲批,交通銀行間接持有證券牌照。研究機構普遍認爲,券商牌照放開是大勢所趨。

  疑問二:“銀行狼”來了,影響可能有多大?

  “大洗牌!”、“殘酷的競爭!”若工行獲取了券商牌照,會有券業格局造成什麼影響?有券業人士直接說出了上述詞語,行業對此事的憂慮溢於言表。

  “銀行擁有最好的渠道、最多的資金、最好的項目,和券商根本就不在一個數量級。”,“銀行是資金的中轉站,所有資金都要先放到銀行這個兜裏纔會掏出來放進券商兜裏,第一個兜裏就被截留了,券商還有什麼粥喝?”, “證券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於人,投行業務以及交易擅長的券商,衝擊還不會立竿見影;但是對於以傳統經紀業務、網點、客戶數量佔優的券商而言,就是殘酷的競爭。”多位券商人士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總結起來,銀行龐大的網點及客戶資源,強大的資金實力,會對券商行業帶來巨大沖擊。

  有券商行業分析師對記者表示,最明顯的衝擊就在經紀業務,一家銀行動輒數以萬計的營業網點,而一家券商最多不足500個營業網點,銀行可以覆蓋到券商覆蓋不到的領域區域,“如果你直接可以在工行開設股票賬戶,考慮到客戶對銀行天然的信賴感等因素,券商還有空間嗎?”

  該分析師還表示,在投行、資管等領域,銀行在渠道、資金、項目上佔據優勢;在自營業務上,銀行資金成本較券商低廉,優勢明顯。

  疑問三:銀行若衝刺券商牌照,制約有哪些?

  的確,工行有天然的優勢,比如遍佈的網點、優質的客戶資源等等,令券業十分忌憚。但此前行業已有受衝擊的“案例”,例如,國家電網控股的英大證券,中國郵政控股的中郵證券,中國銀行控股的中銀國際證券,每家券商的母公司都有遍佈的網點優勢,但融合程度如何呢?有市場人士認爲,網點共享機制的缺失,使得這些券商難以直接享用母公司的資源。

  2006年,中國郵政入股中郵證券(當時名爲“西安華弘證券經紀有限責任公司”)時,券業就普遍擔憂。中國郵政的網點深入到中國農村腹地,遍佈全國,如果中郵證券依託中國郵政的網點優勢去攬客,對券業格局將會帶來嚴重衝擊。

  據2017年年報,中郵證券共有分公司19家,營業部11家,其中陝西地區營業部7家。且不說中國郵政,中國郵儲銀行超4萬個營業網點,中郵證券並未共享。2018年上半年,中郵證券的總資產、淨資產、營收及淨利潤的行業排名分別爲88名、80名、92名、65名。

  銀行系券商此前也有。中銀國際證券的第一大股東是中國銀行旗下全資附屬投資銀行機構中銀國際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持股比例37.14%。去年年底,中銀國際證券公開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計劃衝刺A股。中銀國際證券披露,至2018年6月份,公司共有8家分公司以及102個營業部,而中國銀行的分支機構數量則超過萬家,中銀國際證券亦未能共享。2018年1-6月,公司總資產、淨資產、淨資本、營業收入及淨利潤的行業排名分別爲第38名、第40名、第37名、第25名和第21名。

  英大證券控股股東英大國際控股爲國家電網設立的全資子公司。據英大證券2017年年報披露,公司共有8家分公司以及30家營業部。國家電網的經營領域分佈在全國26個省,網點衆多,英大證券同樣未予以共享。2018年上半年,英大證券的總資產、淨資產、營收及淨利潤的行業排名分別爲83名、94名、101名、103名。

  “網點的開放需要時機,目前,還不具備網點共享機制。同時,證券從業人員不能是兼職人員,這也是網點共享的一大障礙。”上述市場人士對記者表示。

  有大型券商營業部人員對記者表示,從事證券工作必須是經紀人或者從業人員,要有證券從業資格證,經供職的證券公司向證券業協會備案,方纔能從事相應的業務。

  “銀行網點人員、郵政業務員、保險經紀人等不能兼職證券從業人員。”該人士表示。

  疑問四:券業不可替代的優勢有哪些?

  也有很多券業人士表示,銀行獲得券商牌照,會對券業造成一定影響,但不足爲懼。

  “工行也有基金牌照,但基金規模並不是全市場最大的;也有保險牌照,但保險業務的市場份額也很小。我認爲,工行即便多一個券商牌照,更多還是爲母體服務的,完善產業鏈,使原有客戶增加一些粘性。”有券商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有券商董祕對記者表示,銀行有天然的資源優勢,但券商在服務方面比較有優勢。對存量客戶,券商加強服務,銀行未必能搶走;對於增量客戶,可能會有一定影響,但衝擊不會特別大。

  上述董祕還表示,監管對券商與銀行的適當性和反洗錢要求並不一樣,客戶不能在銀行櫃檯開股票賬戶。雖然銀行有資源優勢,但還是要靠下屬券商自己去挖掘纔會有效果。若完善了客戶適當性的問題,銀行有便捷的渠道向券商導流,那麼現有的券商也可以去尋求和其他銀行合作。

  另外,券商的服務經驗非銀行所能比擬。“客戶是很挑剔的,現在行業很細分,一些企業想上市,來諮詢IPO問題,他們都非常看重保代的項目經驗,做過類似項目的保代會有更多的業務機會。”上述董祕表示。

  有市場化人士表示,除了專業性優勢,龍頭券商的機制優勢非常明顯。比如,券業人員的整體薪酬水平較銀行高,華泰證券更是啓動了全球職業經理人招聘,而國有大行具有嚴格的限薪制度,銀行能否做到真正的市場化也是一個問題。

  有頭部券商資深人士對記者表示, 中銀國際證券等之所以沒對行業造成大的衝擊,與集團內部沒有整合好資源有關。“銀行有了券商牌照,再解決了市場化激勵機制的問題,爲客戶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的優勢就非常明顯。再加上客戶基數的巨大優勢,對券商衝擊會很大。”

  來源:券商中國

  — END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