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現象我很早就注意到了,家裡親戚生的小孩,幾乎不說南昌話。滿口的普通話,讓人覺得無比陌生和充滿距離感。南昌崽俚子不說南昌話?作為南昌土生土長的 80 後,早在十幾年前我就想吐槽這個現象。南昌小孩不說南昌話並不是小孩的錯,而是父母把對自己文化的不自信感強加在小孩身上的結果。他們不教小孩南昌話的大多原因是認為南昌方言粗鄙,市井,覺得說普通話顯得文明,其實這是相當膚淺的認知!

為什麼膚淺?我這篇文章就是為那些願意坐下來對「南昌人是否該學好南昌話這個話題」進行深度思考的人而寫的。

(註:本文全文約 1 萬字,預計閱讀時間 40 分鐘。)

在我看來,如果你是南昌人,那麼說好一口正宗的南昌話幾乎應該是一個必須要掌握的技能。

為什麼?我就從下面幾個因素來探討。

1)南昌話歷史底蘊深厚

相比北方滿蒙色彩濃重的普通話,南昌方言是一門非常古老的語言,在宋代時期作為贛方言的代表型語言在南昌地區通行。宋代有大量的文字(書、信、詩)使用南昌方言的讀音和用法(下面將舉例),可以說南昌方言就是宋語言活化石。

南昌方言的讀音和用法對外人來說比較難懂,因為其仍沿襲宋代讀音和用法,而對一門語言來說,其特點保留得越原始,離現代越久遠就越難懂。比如廣東話和閩南話,它們大多仍沿襲唐代音,古老程度冠絕前列,南昌方言的古老程度也不遑多讓。

對方言歷史進行一下簡單的考古就會發現,南方的這些方言和現在從北方傳過來的普通話相差太多,普通話是北方語系,完全是因國家政策推廣而被普遍使用。有人就表示,南方方言和普通話本質上甚至已經不能是算方言的差距了,而是完全可以歸為兩種不同的語言,就像英語和西班牙語。

南昌話作為贛方言的代表,與粵方言、閩方言和客家話都有著較密切的親屬關係。比如說,客家方言就派生自贛方言。懂客家話的人應該知道南昌話與客家話很相近(比如:南昌人和客家人都稱鼻子為「鼻公」,都叫「太公(祖父)、太婆(祖母)、阿公(外公)、阿婆(外婆)」等)。當然,它們都是移民運動的產物,贛方言是唐宋以前北方移民的方言和贛地區原古百越民族的語言相互融合的產物,而客家方言則是宋元時期贛北、閩南地區的移民的方言和嶺南地區土著居民的方言(原始粵語)融合的產物。

但是為什麼客家話,閩南話,粵語都在各地被保留的很好,而南昌話卻被自己人嫌棄甚至到已漸漸被普化侵蝕甚至面臨消失的處境呢?一方面是受到普通話衝擊的影響,但更重要的還是我們上一輩對歷史文化的漠視和自信缺乏所導致的。

如果我們缺乏對南昌方言這門語言悠久歷史的認知,而只是膚淺的從語音語調,辭彙等表面去理解,我們就會對它產生極大的誤解。每每想到這種現象就讓我腦殼侵痛。下面我們就先看一下一些典型的南昌話在各個歷史時期中的文字記載吧:

去歸(回家) 漢?王充 《論衡·骨相》:「 高祖為泗上亭長,當去歸之田,與呂后及兩子居田。」

企 (站) 《漢書?高帝紀上》:「日夜企而望歸。」【引】仰望;盼望。《北史?陽修之傳》:「鄉曲人士,莫不企羨。」

線雞(被閹的公雞) —— 宋?戴復古 《訪[1]許介之途中即景》詩:「區別隣家鴨,群分各線雞。」 元 湯式 《慶東原?田家樂》曲之一:「線雞長膘,綿羊下羔,絲繭成繰。「

杌[wui]子(凳子) 宋?曾慥《類說》引《摭遺》:「唐明皇召安祿山,用矮金裹腳杌子賜坐。」《水滸》第二十四回「(武松)掇個杌子,自近火邊坐地。」《二刻拍案驚奇》第七回:「東老正要問他來歷,恰中下懷,命取一個小杌子,賜他坐了。」

熨[yū]貼(平整) 金代?戲曲家董解元《西廂記》:「柳眉星眼,杏腮桃頰,口兒小,腳兒弓,扮得熨貼。」 元代雜劇《百花亭》第一折:「他見俺淹潤溫柔熨貼,弄玉傅香無盡歇。」

撇脫(利索) (形容做事乾脆利索,洒脫,性格豪爽) 是一個古漢語,《二刻拍案驚奇》卷九:「素梅也低低道:『撇脫些!我要回去。這事做得不好了,怎麼處?』」

左[zié](戲弄/欺騙) 明朝 吳承恩 《西遊記》第三十一回:「八戒道:『你但幹事,就左我們。』行者道:『如何為左你?』」

腌臢/腌里巴臢(骯髒) 清朝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二回:「裡頭是腌里巴臢的兩間頭髮鋪。」

嚼蛆(胡說八道 ) 清初《豆棚閑話》第八則:「我是聽別人嘴裡說來的,即有差錯,你們只罵那人嚼蛆亂話罷了。」

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太多太多,我就不一一列舉。

2)南昌話發音特點

很多南昌人嫌棄南昌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南昌話聽起來比較沖,給人以咄咄逼人的感覺,感覺像吵架。這種說法不脛而走,好像被大家廣為認同,那麼,這是真的嗎? 照我說,是真也不真。

因為如果僅從發音特點來判斷的話,南昌話是古語,特點是短音多,許多音聲仄平,而且保留了許多入聲調(普通話以北方話為基礎,北方話在歷史上受北方少數民族語言影響較大,導致入聲調已經完全消失)。

邵百鳴教授在《南昌方言》一書中對此南昌話的發音特點有詳細解讀,主要體現在,南昌話聲母中送氣音較多,韻母中圓唇後母音[o]、[?]多,聲調中多短促的入聲調。

這些特點使得南昌話許多音節的音值較高、較短,聽上去氣勢足,聲調明朗,清晰,非常適合辯論。

從技術角度上,對南昌話的發音還有很多解析,我就不一一列舉。總而言之,南昌話的發音卻是特點鮮明,在外人看來有些「咄咄逼人」。但如果僅因為發音問題就去責究南昌話那就真的太膚淺而無知了。每種語言都有它自身的發音特點。南昌話的這些發音特點既不能把你定義為素質差的人,也不可能為你貼上任何不好的標籤,它的發音只是這門語言的特點,跟你的素質完全無關。如果僅從表面現象就否定自己的母語,你很難相信這樣的人會在其它方面有較深的見解。

簡單看完了南昌話的發音特點,下面就來看幾首常見的詩詞,體會一下這些發音特點是如何在古詩詞中展現平仄韻律的(非常有意思):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

——劉禹錫《烏衣巷》)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

——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過故人庄》 作者:孟浩然

用普通話讀不押韻,而用南昌話讀則完全押韻。

再看一個例子,

宋代朱熹有句名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從現代漢語來看,很難了解「問渠」的意思。「渠」本來和「去」同音,在南昌話中,「去」說成「且」;「他(它、她)」也說成「且」。所以,朱熹說的是「問且」,就是現代漢語中的「問它」。至於「許」字,就是南昌人說的「hei(音和「嘿」相近)」,比如「嘿好/嘿壞...」。因此,「問渠哪得清如許」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問它為什麼那麼清。」

3)南昌話表達力強

南昌話作為一門豐富又完善的語言,其表現力可不是現在的普通話所能比擬的。不僅表現形式豐富,其用法也極其形象生動。

南昌話表現力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用詞豐富 2)生動形象(擬聲、擬物、擬人、擬感詞,俚語等)

下面我一一介紹

1)同一種意思,南昌話中有多種表達方式

比如形容臟時,普通話就是臟,很臟,骯髒,邋遢等詞,南昌話除了能直接使用這些說法之外,還有非常多的詞可以表達臟以及其程度。比如:也泄,辣噠,糗稀,巴窩,結殼,生瘡,腌臢[eà za]/腌里巴臢,哈死巴人,烏毛尖罩,一身爬了蛆,一頭的厄屑等。不僅用詞多,還形象生動。在表達程度時,普通話中是,好/很,非常,極其,特別,一直等詞,南昌話除了這些詞,還有有大量的表達程度的詞,比如:平整,端(duo)張,來事,冒有擋,吃價(qia ga),到句,絕殺,絕(做得很壞),殺火,冒有影,頭世(xi)造多了惡,緊,一徑里,記得定了等等。

形容很拚命很努力時,南昌話有:森命里,牙命里,搏命里等。形容快是用:風快,扎西,騷皮嗲子,得緊帶活,撇脫。

形容物品特徵狀態的形容詞就更多了,比如最常見的形容狀態、顏色、味道等詞,這裡簡單列舉幾例:橘綠、閃黃、汀清、宣紅、煞白、乜[miè]烏、乜暗 、篤紫 、修青;鮮甜,糾酸,刮淡,劈[pī]鮮,鱉腥,叮寒/溜咸,學[hō]球,棚[pùng]香,撥[bò]辣。每種顏色每種味道都用了一個獨特的程度詞來搭配,這可比普通話中單一的「很」的表達力強了好幾個檔次啊。

用來形容人的詞就更多了,比如貶義的:

形容人蠢:鵝頭鵝腦,木根里、藤根里,森根里,二愣子,腦膜炎,搭到了頭,愚子,鵝卵,森卵,森崽,森雀了滅,森得洛維奇,森頭耷腦,愚短命鬼里,鵝國佬,憨包,挨,鋸[kiè]木,眠/眠猴,不得轉,不懂眼等等。

能力差:梭,換,利息貨,挨病,鼻屎。

性格:沖,桑,齷齪,郎抗,熬烈,邪,麻辣,結賴,雀博,牙黃口臭,色,雖,好恰鬼/雖鬼子,秀/秀皮,秀皮鐵噠,瘟性,禍缽兜子,辣答,也泄/也泄鬼,牙辦,作翹,斗霸,亡愣骨(里),路皮等等。

外貌:糗憋怪,長得巴了窩,豆屎眼,嗲眼珠里,矮子鬼/矮崽子/矮婆里,滅鼓噠黑,更[kang]瘦/更筋鬼瘦等等。

褒義的,作為對比,南昌話中那些夸人的話也非常多,如下:

形容智商能力:精靈,得轉,結棍,殺火,吃價(qia ga),辣,撇脫,涪叫,

性格:殺辣,善,羅,左[zié]等等

外貌:咳氣,莽子,富嫩,端張,修長。

2)用詞生動形象

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除了表達方式多種之外,其實每一種表達方式都非常形象生動,

結棍(厲害):棍子打得過來都能接住,你說厲不厲害。

客氣(漂亮):一個女孩子對人客客氣氣,你說她的心靈美不美。

夾沙糕:你吃一塊糕,吃到了沙子,是不是有點受不了。我們用這樣的一種食品來描繪一個女人的無理取鬧是多麼的形象。

企(站):「企」是古漢語中站的說法,企鵝其實就是站鵝(笑出聲)。

其實不止如此,南昌話中還有很多擬感的詞,比如普通話中的毛毛蟲,南昌話中叫毛辣子,被毛毛蟲咬到了,皮膚就會有刺辣的感覺,直接用這種擬感的詞做名詞,不比毛毛蟲這種說法更科學生動嗎?再比如普通話中的破裂,南昌話中叫 「邊」,破的東西東西分成兩或者幾邊了,直接用邊來形容東西被打破了,多麼形象。再比如形容人放縱過度或狂暴時,南昌話用」亡了形「來表達,連形都沒了當然是放鬆或狂怒過度啦。形容事物因天氣太冷並凍僵的狀態是,叫「愣住」,你看,不僅人可以愣住,萬事萬物都可以愣住了,好形象。形容人拌嘴吵架,南昌話叫「嚼牙膏」,牙膏都要嚼,可見說的話有多無聊了。形容需要從一種預期之外的或危險的地方撤離時,叫「走魚」,魚到了岸上需要趕緊離開,當然得走啦。耕,是一種很費力的動作,南昌話裡面,也有他的妙用。比如人很多時,想要推開人群擠進去,就可以用耕。還有,想表達騎車時使勁蹬踏的動作,也用耕。是不是非常形象呢?如果想要用普通話來表達費力蹬車,你得說好長一段廢話,但是用南昌話,一個耕字就夠了。

這樣的表達方式在南昌話中可謂比比皆是,我就不一一列舉了,真是讚歎南昌老祖宗們的豐富想像力,你還有什麼理由不喜歡南昌話。

3)不雅語

不雅語是我必須要提的一個話題,因為正是因為這個讓很多人覺得南昌話不雅,粗鄙,市井。我只能說,如果你持這種觀點的話,那麼就真的是見識短了!要知道,在普通話標準普及以前,我們中古語言可是叫雅語,上面已經介紹過,古音聲調多,被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之後,官話就融合了這些少數民族發音的特點,聲調只有四聲,入聲調也消失,發音變得簡化。建國後為了提高普通民眾的識字率,普通話也對古字進行了簡化,所以簡單來說,現在的漢字是簡化版的中文。而南昌話保留了(南)宋代的通行官話,是更加豐富的。

而且,從辭彙上來講,哪門語言沒有不雅語,粗俗語? 全世界的語言裡面都用智商、生殖器及排泄物當作罵人的話來使用,這幾乎是人類表達方式的共性。普通話(北方話)因政策推廣,它中的「傻逼,傻屌」這種不雅語被傳遍大江南北,但人們並沒有因此而說普通話是一門不雅的語言。英語中也有 bullshit,douche bag, motherfucker, dickface, asshole, pussy, pissed 等不雅詞,但並沒有被人們認為是一種不雅的語言。因為我們都知道,不雅的只是這些辭彙,而不是這門語言。而且,這些所謂的不雅辭彙其實也是人類感情表達的必需品,是必然存在而不可能消失的。一門語言並不會因為有這些不雅的辭彙而變成糟糕的語言。相反,它反而會因為其具有的豐富表達能力而吸引人們。

南昌話罵人其實非常有特點,加上南昌方言的口音特點,我曾經看到有人形容說,聽南昌話罵人就像是在唱歌,令人捧腹。如果拿南昌話中所謂的不雅語出來跟普通話對比,你就知道普通話中那僅有的那些辭彙在這方面的表現力上是有多麼乾澀和無力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現在的網路流行語「然並卵」就是出自南昌方言,在南昌方言中,這種類似的這種表達還非常多,現在人們喜聞樂見地用普通話來傳播這些有意思的表達,卻對其出處橫加指責,真是滑之大稽。

另外,說到不雅語,雖然我們自詡為文明古國,其實我們說話的方式可能在西方國家某些人看來一點也不文明,為什麼這麼說呢?Youtube 上有個叫 Fulinfang拂菻坊(地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R0yo7Zaoks) 的英國人用他在中國生活中的一些經歷和現象做了一些分析對比,解釋了為什麼中國人的很多行為或溝通方式被外國人認為不禮貌甚至粗鄙。比如人們在公共場合喜歡高聲說話,聲調很高,給人感覺粗魯,商店的售貨員幾乎不怎麼說敬語(比如請,謝謝等),即使偶爾使用這些敬語也並不走心等等。他分析得非常精準(我非常推薦大家看看這個視頻),對每種現象都給出了分析,比如中國人溝通注重效率,什麼「請」,「不好意思」,「謝謝你」等敬(fei)語(hua)在某些注重效率的場合就會被省略,而西方人則一會兒一個 excuse me, 一會兒一個 thank u/I appreciate it,雖然看上去很禮貌,但是溝通效率低。還有,比如如果外國人聽不懂中文,這時候你在那裡bablabala大聲說話,他會覺得你說話怎麼跟吵架一樣啊,在加上中文發音的特點與英文發音特點不同(中文發音有聲調,而英文發音沒有,聲調只是用來表達感情)所以就更容易加重別人對這種語言溝通方式的誤解。這種現象套在南昌話上也是一樣的。區別在於外國人看中國人是覺得中國人不禮貌(誤解),而外地人看南昌人卻覺得南昌話不禮貌。前者歸結到說話的人素質不高,後者卻歸結到語言粗鄙。說到底,這種奇怪的邏輯還是因為不了解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和特點,南昌人不從自身素質上找原因,反倒怪起語言來了。這就跟中國人被外國人認為粗魯或素質低,就不學中文改學洋文是一個道理,這是掩飾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

4)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這可能是我最想要說的重點了。因為這不僅涉及到對方言母語的認可,還包括對自身價值的認識。許多南昌人對自己的文化不自信是體現在方方面面的,而且說到不自信,這還不只是南昌人的問題,許多中國人都對自己的文化不自信(比如崇洋媚外這種現象已經見怪不怪了)。以前我記得在學校的時候看到一個外國人都跟看猴子似,覺得好高大上,後來我大學去了上海,我們學校幾乎是整個上海市內錄取外國留學生最多的學校,我大二那會兒因為經常玩輪滑(一堆愛好者天黑了就去操場刷)認識不少喜歡夜間活動的外國人,我覺得他們也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至少沒覺得高大上,有個土耳其人還借我錢不還(我怎麼還記著這事??),所以我就破除了對老外的迷信思維,把他們當普通人來看待,不會在他們面前丟失自我。

丟失自信的後果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容易受別人評價(詆毀)的影響。我們知道,當一個人不自信時,別人說什麼負面的話,不管是事實與否,都會導致你對自己的評價下降。而當一個人自信起來,總是充滿能量,散發光芒的。我舉個最俗的例子,馬雲,又丑又矮,智商也不出眾。但是人家商業感覺好,執行力強(所以成功)。所以你可以看到,他在任何場合都不會因為別人歧視他的長相而失去自信,他總是能量充足,這讓那些想對他那些外在缺陷作出負面評價的人都不由地失去底氣。人們都想靠近他,學習他,吸取能量,這就是自信的力量。

南昌人在面對自身方言受到負面評價時,身上沒有乾貨(沒有認識到這門語言的魅力),那就只能失去自信,甚至認同這種負面評價。一旦認同這種負面評價,就想要迴避,所以很多南昌家長就會出現這種情況,既然大家都說南昌話不好,那我就不學總可以了吧,我只說普通話,這樣我總顯得文明吧。這種邏輯實在是荒謬至極,而這種自我矮化只會導致多個後果,既不利於文化的傳承,也不利於以後自身價值的發揮。

在我看來,南昌人要提高對自己文化的自信,一方面要好好了解下南昌方言的歷史,認識到它的魅力,當你有了乾貨,建立了自信,那麼,在面對批評時你也能理性回擊,而那些想要詆毀你的人將會失去底氣。

5)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是建立在文化特徵上的,會說南昌話是南昌人的一個重大特徵,甚至可以說是最明顯的特徵。不誇張的說,除了身份證戶口本,沒什麼比語音更有力量來向別人證明你是南昌人。即使你不喜歡南昌,由於你沒法選擇自己的出生和養育,所以你也不可能隱藏你南昌人的身份。與其迴避,何不正大光明的面對呢。我在外生活多年,別人問我是哪裡人時,我都不會劃個範圍似的說自己是江西人,我都直接說我是南昌人。南昌人就是我的標籤,我記得5年前我辦上海戶口的時候,民警喊我新上海人,我相當不樂意。

有時候我們也會罵嘴裡罵著南昌人,但是我想說的是,這樣做就跟我們天天嘴裡罵著中國人,罵著國足,差不多是一樣的節奏,愛之深責之切。我的根子在這裡,我知道它的病症在哪裡,我希望它能改進,這就是我們大多數人內心的想法。有誰會不愛自己的家鄉呢?不愛生養自己的家鄉的人,你能指望他會對什麼東西投入真摯的感情?天方夜譚。出門在外的人這種感情尤其強烈,很多南昌人沒出過家門可能體會沒那麼深,但是當你去了外地,聽著別人說著一口家鄉話,而你卻只能和同鄉說著普通話,有時候這是一種強烈的對比。在這種情況下,你丟失了標籤,丟失了特色。你到了廣東,看著別人彼此說著一口流利的廣東話,你想融入就得去學,你到了北京,想要融入說話也要帶點京腔可能才有那麼點意思,到了上海,如果會說點上海話,上海人對你的認同感和好感又會增加幾分。你看看,不管你在哪裡,你都需要有你的標籤和特徵,不然你就像一個沒根的人,飄著,想要使勁尋找落腳點。別人的方言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地位的上升,方言在不斷擴大影響,而我們卻要拋棄自己的方言,尤其是一門這麼優秀的方言,這實在是非常不可取的。90 年代廣州曾經發起過一場保衛粵語的運動,當時官方不允許學生課上及課外講粵語,最後在廣州人堅決的抗爭下官方才妥協。我們南昌人甚至都不用抗爭,自己就 GG 了,不得不讓人覺得揪心。

語言是文化認同的一個重要途徑,很多人出了省讀書才知道自己語言的重要性。

在外面,與來自同一個地方的人,說上幾句家鄉話,那是多麼的暖心,如果你連家鄉話都不會說,那麼別人之間說家鄉話的那種溫暖的,連接的感覺你可能永遠都沒有機會體會。

此外,我在說說自卑這個話題,自卑無非是覺得自己差,對自己評價低,在社會上,自卑的人很難被人喜歡,因為如果你自己都不認可自己的話,怎麼讓別人認可你呢?

你走到外省,甚至國外,你卻表達自己對家鄉的厭惡的話,我相信作為外人,大部分人即使不明說,也會在內心瞧不起你,不會認可你。類似的情況還有,比如你從一家公司離職了,你卻在外面到處說這家公司的壞話,或許你受了委屈,但是你這種行為依然是不明智的(就算要黑也要匿名啊),新公司的HR會對你另看一眼,至少我做面試官的時候這類人我首先就會刷掉。如果受了委屈,正確的方式是你講訴遭遇,而盡量少去主觀評價,比如說些什麼公司sb啊,領導腦殘啊之類話的。這樣,別人就會幫你評價了,也不會對你印象變差。當然,話題有點扯遠了。。。意思就是這個意思。

再順帶講一下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行,學習一門語言不是目的,而只是掌握一種交流的途徑,我們學習普通話是為了與其它省市持不同方言的人交流,這也是當年國家推廣普通話的主要目的。而絕對不是因為說普通話這門語言更文明,因為學普通話就丟掉自己的母語方言,這是走火入魔。我們學習自己的語言既是對自身價值的認可,也是我們定義自己特徵的一個重要方式。目前我們教育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同質化,什麼都要大同,消除特色,消滅不同,從學校裡面出來之後都成了一個模樣,毫無特色,像是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一樣。這是讓人覺得很悲哀的一件事,這也是我們國家創新能力枯竭的一個重要原因,只在一個標準下認可好與不好,而不是在大的範圍內認可不同人的特點和區別。其實我們應該尊重特色,容許百花齊放,這樣才能更好的發展。

6)技能

語言是一門技能,多掌握一個技能就多一條發展的道路,這個道理非常淺顯。

就像學習英語一樣,我們為什麼要學習英語,就是為了多一門技能,在需要的時候能用的上。說白了,我們從小學英語就是在為將來作技術儲備。說不準以後在哪個場景或者工作需求就能派上用場。南昌話作為一門語言,我們也完全可以把它看作一項技能,而且它比英語的適用場景多了太多。掌握好這門語言,它就是會成為你的財富,在某些場合,某些時間點,你都會發現它可能大有用途。

學語言的目的是為了交流,學英語我們沒有交流的環境,但是學南昌話可就不一樣了,我們除了跟家人,還可以跟朋友,同學使用。以後工作了,或者去到外地了,去到國外了,遇到同鄉的人,說上幾句家鄉話,特別親切。或許在某些特殊場景下別人會因為你的鄉音而對你好感特發。像我這種,碰到會說南昌話的老鄉,就特別覺得親切。

不僅南昌話是一門技能,而且這項技能是可以輕易獲得的。這得益於我們有天然的語言環境。我曾經有個小表弟,從小也是家長不教南昌話,然後上小學的時候,讓婆婆(只會說南昌話)帶了一個暑假,那南昌話就說得很溜了。說白了,有語言環境的加持,再加上小孩子在這個時期可塑性極強,掌握南昌話基本上就是一個白送的技能包。不會有人認為多掌握一門語言是一種負擔吧,這個世界不可能有人會因為你會說家鄉話而看低你,如果真有這樣的人,那是他的問題而不是你的。我相信相信大多數人只會因為你是南昌人卻不會說南昌話而懷疑你的能力。畢竟,有天然的語言環境,你都學不好一門母語方言,我很難相信你的學習能力能有多好。

而且,如果不學好自己的南昌方言,你相比那些會上海話和普通話的上海人,會廣東話和普通話的廣東人,以及所有那些掌握自己方言和普通話兩種語言的人(兩開花)來說,你就有天生的缺陷。

很多人小時候不學南昌話,等長大了,出門在外工作了,事業功成名就了,又去尋根,學南昌話,那可是真就太難了,而且,那真是本末倒置了。

最後,做個總結吧。其實我不想把文章寫得太長(此處砍掉了一萬字),對讀者的負擔有點大,而這篇文章主要也是針對許多為人父為人母的家長所寫的,如果你願意坐下來好好思考一下是否該學南昌話,那麼就真的應該好好讀一下這篇文章,進行一下思考。

總的來說,我並不是要強迫南昌人一定要學好南昌話,雖然我非常提倡。但是每個人的具體情況是不一樣的,比如有些南昌人已經移居外地,缺乏說南昌話的場景,那麼考慮到實際情況教小孩說南昌話會遇到一些困難,但是,你要知道,我們在海外有大量的華人,它們即使移居國外,仍意識到教授小孩中文的重大意義,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像他們學習呢。所以,我仍然建議在小孩可塑性強的時候學好它,在天然的語言環境優勢下,它幾乎就是一個白送的技能。

最後,但是不管哪種情況,我都希望不是因為覺得南昌話不好這個理由而不學它。因為這是站不住腳的,是知識淺薄、見識低和自我矮化的表現。南昌話相比北方語系特點的普通話,有著數千年歷史的沉澱,它的表達方式多樣,用詞形象生動,在國內七大各大方言種類中,具有獨特的魅力。我們應對自己的語言自信,去傳承它,而不是詆毀它。

最後,感謝您的閱讀!

全文完!

如果你對我的文章感興趣,歡迎留言或者關注我的專欄。

微信公眾號(ID:知輝)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