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並不是生來就很叛逆,其實是由於父母過於干涉。尤其是媽媽沒完沒了的嘮叨,更令孩子反感、叛逆。青春期孩子要的成人感,就是想得到父母的尊重,力爭自主權,希望父母不要把自己再當成小孩子百般呵護。如果父母能放手讓孩子長大,管好自己的嘴,青春期的孩子便不會那麼叛逆了。

  虹虹自從兒子出生就做起全職媽媽,丈夫外地工作,常年過着雙城記的生活。兒子的吃喝拉撒教育等,全由虹虹一手操辦了。週末到她家做客,正當我們聊得歡時,她兒子打完籃球回來。從孩子進門的那一刻起,虹虹的眼睛和嘴巴就沒有從兒子身上挪開過,並且亦步亦趨地跟在兒子身後像開機關槍一樣:

  “脫下來的臭襪子又到處亂扔?天天做你的貼心保姆,累死了!”

  “作業寫完了沒有?同學羣裏早就有人接龍打卡了,你就知道打球,倒是對作業對學習上點心呀!”

  ”這次期中考試成績還是很差,給你上了那麼多補習班,白白浪費了錢,你以爲你爸掙錢很容易嗎?“

  ”都多大的孩子了,一點都不省心,我辭掉工作一心一意照顧你,你這樣的成績對得起我對你的付出嗎?“

  那個比媽媽高出半個頭的大男孩,一臉嫌棄地斜視着媽媽:”你說夠了沒有?“然後砰的一聲把房間門關上,幾個小時都沒有出來過。虹虹仍喋喋不休地跟我抱怨:爲他付出那麼多卻什麼也沒有得到,不但學習成績不理想,整個人兒也像個悶罐頭,回到家來不聲不響的,越大越不像話,多說了幾句就衝我撒脾氣,唉,這輩子算是欠他的!

  與虹虹多次交流後,發現並不是青春期的兒子有多麼的叛逆,而是她脫離社會迴歸家庭的憤憤不平抱怨太多,三句不離自己付出太多兒子給的回報太少。青春期是孩子成長的最後黃金期,如果幼年童年受父母不良影響在內心留下陰影,到了青春期還可以得到修正、補救,要是在青春期不但沒有得到修正,還被雪上加霜地加重承受力。在這種情況下成長的青春期孩子,要麼竭力反抗,表現出強烈的叛逆,處處與父母作對;要麼敏感、自卑,學會察言觀色,很多事情不與父母交流,而是選擇默默承受,再好的天賦再多的想法也不願意表達。虹虹的兒子屬於後一種情況,無論虹虹說什麼,他總是冷冷地聽着,實在無法忍受的時候,就摔門把自己鎖在房間裏。

  虹虹不明白越長越大的兒子爲什麼變得冷漠、煩躁,甚至不近人情。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經我一點撥她才明白:當嘮嘮叨叨的焦慮中年人遇到自我意識強烈的青春期孩子,雞毛蒜皮的事都會變成天大的事情。

  當意識到孩子的叛逆後,很多父母條件反射式地指責孩子不聽話、不懂事。其實,如果父母自我反省,梳理孩子不良情緒背後不被滿足的需求,然後調整自己的情緒調整教育方法,相信其效果會比勃然大怒地指責孩子好得多。虹虹聽從了我的建議,調整自己的心態,穩定自己的情緒,與兒子溝通時就事論事陳述事實,不要把個人情緒、態度等夾雜於一體後,和兒子的親子關係得到很大的改善。回到文章開頭的對話中,虹虹改爲這樣表達:兒子,我看到你的髒襪子扔到房間,感覺很不舒服,我希望你把襪子放到衛生間收納箱裏;兒子,你同學羣裏有人開始接龍打卡了,我希望你也能儘快完成作業去接龍打卡;兒子,這次期中考試成績不理想,我知道你心裏一定不好受,上了補習班卻沒有效果,問題出在哪裏呢?

  父母的情緒,深深影響着孩子成年後的人格基調。有意無意的指責和抱怨,只會讓孩子負疚越來越沉重不敢做自己,甚至喪失幸福力。自信、樂觀、正能量滿滿的孩子,不是天生的,而是父母的積極向上言行,潛移默化地塑造了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