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時:九子奪嫡

分別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最後四阿哥胤禛勝出,在康熙帝去世後繼承皇位,成為雍正帝。

大阿哥屬於庶出長子,母親地位不高,所以康熙在位時沒有立他為太子,後第一次廢太子,康熙皇帝有意問他對廢太子的看法,他奪嫡心切,城府不足,大意:替康熙殺了二阿哥,康熙因此對他徹底失望,被圈禁,失去奪嫡資格。

二阿哥已故皇后赫舍里(索尼的孫女)的兒子,政治聯姻,皇后赫舍里在生產二阿哥的時候難產而死,康熙皇帝對這位皇后感情深,不到一歲就冊立為太子,後因為從小太子,宮裡人都寵他,性格怪異,囂張,無大志,第一次因為他在宮中存在越軌行為,破壞禮制,同時有結黨貪污嫌疑,當時康熙皇帝在位,發大水,戶部無存銀,對官員的鋪張浪費,貪污腐敗深惡痛絕,正好當時有查出太子的上述種種行為,康熙皇帝第一次廢太子,一年後康熙皇帝出於對赫舍里皇后的真情和許諾,復立太子,但不就太子因為中間廢立,圈禁,心態失衡,不就聯合當時的刑部尚書,兵部尚書,步軍統領,結黨營私,第二次被廢,失去奪嫡資格;皇家,集所有權利與一身的最高統治者皇帝,最害怕也最厭惡的就是結黨,因結黨可以分散皇帝的權利,涉及權利和利益都是無情的。

三阿哥好書法,文學才能較高,康熙也比較喜歡他,但政治才能不行,又沒有自己的支持者,所以本來希望不大,第二次廢太子後,看到皇家無情,心如死灰,主動退出。

四阿哥,後來雍正皇帝,出身較低,剛開始屬於太子黨,太子第一次被廢,起了奪嫡之心,跟十三阿哥關係特好,十三阿哥在雍正繼位,提供了軍力保障,

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屬於八爺黨,八阿哥性格豁達,善於為人處世,喜歡結交各路達官貴員,存在結黨之嫌,在太子在位之前,已經有「八賢王之稱」,在宮中很有聲望,但這也是他奪嫡失敗的重大原因,(皇帝最怕的結黨營私,權利分散,被架空,),所以感覺老八,不懂得韜光養晦,鋒芒畢露,在康熙皇帝最重要的幾次舉措,黃河賑災、收繳國庫上,老八都沒有辦實事,(這可能是康熙皇帝在皇子中的測試,看誰能替他分憂,做實事),在朝中只是空有名聲。

再說一下,十四阿哥,與雍正皇帝一奶同胞,直性子,軍功顯赫,也是政治才能不足,基本上打仗的專才,依附於八爺,最後康熙駕崩的時候,在西北打仗,沒有支持者和政治才能不可能一己之力繼位的,

十三阿哥,和四阿哥交好,軍功累累,在四阿哥奪嫡過程中,一心保四阿哥,在軍中聲威顯著,直接為四阿哥奪嫡提供有力後盾。

總結:二阿哥,性格怪異,飛揚跋扈,恃寵而驕,雖然前期收到康熙皇帝的寵愛,但自身不知道發奮圖進,一心輔政,心裡想的都是結黨貪污,驕奢淫逸,康熙皇帝逐漸失去對其信心,同時沒有政治才能,所以失敗必然。

八阿哥,一心結黨,不懂韜光養晦,不懂康熙心事,沒有為康熙皇帝切身分憂,雖朝臣支持,名聲在外,但康熙皇帝這一點,沒有搞明白,就輸了一半,失敗的重要原因兩點:1、聲威太旺,引起康熙皇帝的不滿和憂慮;2、沒有切身為康熙皇帝分憂,辦實事,整面子工程,在第一廢太子時,沒有為太子求情,不懂皇帝的心事。這兩點最重要也是最沒把握住的。

十四阿哥,主要依附於四阿哥,軍功顯赫,沒有政治才能,不存在自己的支持者和黨羽,康熙皇帝死在大西北打仗,所以他基本上沒有繼位可能性。

四阿哥,雍正皇帝,繼位成功原因幾點:

1、為康熙皇帝分憂,治理黃河水患,鐵面無私,追回戶部欠銀,彌補虧損;太子第一次被廢,為太子說話,深得康熙心意。

2、懂得帝王之術,韜光養晦,沒有過早暴露奪嫡之心。

3、循序漸進扶持自己的支持者和黨羽,重要崗位的大臣:張廷玉、隆科多、田文鏡,軍隊支持:十三阿哥、年羹堯,都有部署和支持,

4、政治手段,預判和部署。

5、感情牌,弘曆年幼陪伴康熙皇帝讀書,寫字,騎馬,涉獵,深得康熙皇帝喜歡。

謝謝,與君共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