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能源革命的背景下,「互聯網+」行動無疑將深刻影響和重塑能源格局,傳統的以生產順應需求的能源供給模式被顛覆,互聯共享將成為能源互聯網的核心價值觀。

2017年3月國家能源局公佈首批55個能源互聯網示範項目正式啟動,總體投資達到了三千億的規模。按照通知要求2017年的8月份這55個示範項目需全部啟動,預計2018年底55個示範項目全部實現運轉,國家對能源互聯網的關注有目共睹。但是在項目落地的過程中同時浮現了許多問題,主要集中在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不清晰、關鍵技術缺乏等技術、模式、資金、協調四個方面。

能源互聯網今後應該構建怎樣的模式?能源互聯網的發展趨勢及未來形態又將是怎樣的?能源互聯網看似危機重重的未來,發展規律其實有跡可循。

能源互聯網前景危機重重?三個層面讓未來「具象化」

能源互聯網這個概念很大,它是一個筐,什麼都可以往裡面裝。實質上,能源互聯網的組成內容非常複雜,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相關的商業模式也都會不一樣的,因此只有理解了能源互聯網的構成要素,瞭解哪一塊掙的是什麼錢,企業的市場定位才會清晰,否則就會人云亦云,很難長期堅持,重要的是需要了解能源互聯網到底要解決幾個層面的問題?

第一個層面,要解決的是能源層的互聯互通問題。

現而今新能源越來越多,一個顯著的要求就是:即插即用,多種類型的能源通過能量路由器實現能源的即插即用,就像通過路由轉換即可自由使用互聯網一樣,這是美國的互聯網基本概念。

第二層,是把能源網、物聯網、互聯網相結合實現智慧能源。

德國的E-Energy更多是在這個層面做工作,即用ICT技術改變傳統能源,實現更高程度的信息化、自動化與智能化,實現這就是智慧能源。也就是利用雙向的ICT技術實現能源的互聯互通,傳統的二次設備是從1966年美國紐約大停電之後發起的,雖然在當時電力是領先的,但是到現在很遺憾落後了,原因就是沒有跟上互聯網技術發展的速度。所以現在更多要求用ICT技術提升傳統電網的自動化系統,實現能源物聯網。

這兩層它最多實現了能源物聯網的概念,還沒有閉環,需要繼續發展實現和線下服務網的結合。

所以能源互聯網的第三層理解是打造一個開放的服務平臺。

匯聚八方來客,共享資源、共同服務。不只是國網、南網、中石油、中石化、壟斷燃氣公司,而是民資、各種類型的企業都可以參與到這個市場當中來,通過這個大的互聯網平臺、新穎的互聯網模式,大家一起來共享這塊蛋糕。

服務層和能源層都應聚焦在用戶端,不要擴展到電網端。因為這個蛋糕太大,涵蓋的技術要素太多,不是哪一方或幾方可以拿得下的。不說整個能源行業,僅以電力為例。簡單看幾個數據,電力終端的用戶數為5.5億左右,除居民用戶以外,非居民佔比14%左右,所以非居民的用戶大概有六七千萬的數量。對應的用電規模資產有近5萬億的規模,電費超3萬億,這兩個加起來,將近8萬億,還不講電網公司,電網公司的體量跟這個基本也差不多。

龐大的蛋糕,如果哪一個公司想通喫,應該都是不自量力的。

縱橫能源互聯網的祕密 快速切入電力末端用戶

「互聯網+能源」意味著互聯網與傳統電網的結合,借鑒互聯網發展電網核心技術,打破行業發展邊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能源資源共享,將是未來電網發展的特徵,如何快速切入電力末端的用戶側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第一層,從用電管理切入。

面對目前專業化市場化的監管越來越高,用戶尋求專業化管理的慾望非常迫切。所以針對用戶,可以考慮優先為電力末端用戶提供服務,而非簡單做園區能源、做重資產建設。如此一來就很容易把用戶的日常管理抓在手上,用戶的安全感提升,從而可以做延伸服務。

針對用戶的切入點,並不是直接去面向用戶,可以通過提供線上的平臺支撐和模式引導,與線下服務商合作從用戶角度切入,這纔是真正的切入。目的是通過給能源互聯網尤其是用戶側能源互聯網提供比較完整的解決方案,幫助線下服務商打造做工作的平臺,幫助運維商提升工作上的效率。

第二層從服務商角度切入。

解決服務商基於平臺在幫客戶做服務時需要的一系列支撐,根據用戶的需求定製,給服務商提供相應資源包括信息溝通與交流、業務培訓與指導、資源的互通與共享、市場的拓展與增值服務、品牌的建設與實施等一系列項目。

打通到用戶「最後一公里」 平臺為載體 服務為核心

建議採用「平臺+服務+數據+投資」的商業模式,定位於能源互聯網運營商,以海量實時數據為基礎、以能源互聯網雲平臺為支撐、以大數據分析為手段,打造能源互聯網新生態。為用戶提供配電運維服務、電能質量服務、電費優化服務、用電安全管理服務、能效管理五類服務,以及智慧用電解決方案、光伏儲能解決方案、售電管理解決方案。

是做好服務、做好平臺,平臺是載體,服務是所有工作價值變現的核心關鍵。能源互聯網目前的模式,概括起來有兩種。第一種模式就是能源的投資,投能源攤大資產就足以實現收益。這種模式更適合國企去做,比如國企投資一個電站,資產增加了,國家也允許回報。但是它是資產成本加成這種方式來實現回報的,所以可行。但是這種模式並不適用於民營企業,民營企業需要快速盈利,那麼第二種模式就是做技術,像各種表計設備廠商如新聯、嘉禾等,通信類如新華三。因為在園區,在有些地方總需要信息IT的技術來幫你解決問題。

但這些並不是運營商模式,打通到用戶的最後一公里,通過與線下服務商合作的兩極體系,與服務商一起去實打實的幫用戶做好日常的運行,做好工程建設管理,做好融資服務等這樣一系列的工作,讓用戶得到真正的收益。讓這個生態真的能夠發展起來,通過服務把價值真的做出來,這是一條可行之道。

用兩級協同的方式去形成一個服務聯盟,然後把服務做好,形成一個通過服務帶動技術的體系。只有服務起來了,技術纔有真正的賣點。平臺所產生的流量利潤,90%的錢全部給合作夥伴,這個設想未來要堅持一段時間。

如果能夠堅持三年,把所有的子彈聚集,所有的資金都投到服務部分,不發散、不搞線下的重資產,堅持十年沒有問題,線下的夥伴至少能在十年內不會流失。

不論是服務還是技術,可以預見的是,隨著能源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和能源革命的不斷推進,能源技術不斷突破,能源制度不斷完善,各類技術、制度將與能源完美融合於一體。到那時,能源互聯網藍圖也將全部實現。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