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叔牙灰溜溜地回到了齊國。

在路上,他在考慮一個問題:「在管子面前,我是不是很沒有面子?」
最終他考慮明白了:「與管子相比,我根本就不該考慮面子的問題。」

所以,回到齊國,鮑叔牙直接去找齊桓公了。

「老師,別擔心,咱們接著幹,這次給你六百乘戰車。」齊桓公怕老師不好意思,自己先開口了。

「主公啊,你知不知道,咱們錯了。既然明知道管仲比咱們高明,為什麼不聽他的呢?再這樣,只怕他就離開齊國了。聽他的吧,別打了。」鮑叔牙是個實在人,知道錯了他就會承認。
其實,齊桓公也在反思,他也覺得還是聽管仲的比較好。

§偉大決策§

內閣會議。「各位愛卿,我錯了。」齊桓公上來直接認錯,大家都喫了一驚,還沒有國君這樣爽快地認過錯。

管仲鬆了一口氣,他最擔心齊桓公上來就說「咱們接著跟魯國幹」。

「從今天開始,仲父全權處理國內國際事務,各位有什麼事情,首先要報仲父。仲父認為他可以決定的,不用請示我。認為需要跟我商量的,隨時來找我。散會,我要打獵去了。」齊桓公說完,轉身走了。

就這麼簡單。有的時候,歷史就這麼簡單。
管仲終於可以放開手腳去做了。他制定了兩個原則:

一、穩定壓倒一切。
二、先富民,後強國。

我們來看看管仲是怎樣治理國家的,看過之後,不要不相信,不要以為管仲是美國總統,管仲就是管仲,他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理。有人說中國重孔子而輕管仲是這個國家最大的悲哀,也許事實上確實是這樣。

§首先,構建和諧社會§

一個國家怎麼樣才能和諧呢?怎麼樣才能穩定呢?管仲認為,分業管理是要點。他把老百姓分成四個類別:士、農、工、商。這四類人之間職業不同、收入不同,因此他們之間最容易出現矛盾,也容易使人見異思遷,導致社會混亂。

因此,管仲首先推行了四民分業、三國五鄙制度。讓士、農、工、商四民互不雜處,各歸所屬,父子相襲,安居樂業。四民中,士、工、商三民居於國都,農民居於郊野。把國都劃分為六個工商鄉和十五個士鄉,共二十一個鄉。十五個士鄉是齊國的主要兵源。齊桓公自己管理五個鄉,上卿國家和高家各管五個鄉。

國都中五家為一軌,十軌為一里,四里為一連,十連為一鄉。這就是「三其國」。每級各設官長,各負其責,每年正月鄉長向國君報告治理情況。對在郊野的農民,三十家為一邑,十邑為一卒,十卒為一鄉,三鄉為一縣,十縣為一屬。這就是「五其鄙」。全國共有五屬,設五大夫。每年正月,由五屬大夫把屬內情況向齊桓公彙報,督察其功過。於是全國形成統一的整體。

這一套管理方法簡稱「分居」和「定業」。「分居」不是如今的夫妻分居,而是四業分居,好處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定業」就是父業子承,促進社會分工的專業化和技術化。這樣的社會管理體系十分科學,成為其後各個朝代的範本。令人敬佩的是,這樣的管理體系並不是戶籍制,並不限制人口流動,更沒有像後來的秦國那樣搞成連坐,十分人性化,完全符合管仲以民為天的思想。

§其次,農業是根本§

那個年代是農業社會,農業被管仲放在絕對重要的第一位。管仲對於農業的論述十分高深,土地的成色、灌溉的構成等等絕對技術性的東西都說得清清楚楚,可見管仲是個怎樣的通才。

管仲用了大量的篇幅講述土地的重要性,講述農業的重要性。

管仲認為,歷代統一天下的君主,其原因就是「國富而粟多」,而糧食來源於農業,因此歷朝歷代的君主都是非常重視糧食的。「地博而國貧者,野不闢也;……地闢而國貧者,舟輿飾,臺榭廣也。」開闢土地是管仲始終強調的,而開闢了土地國家依然貧困,就是政府太奢侈了。

管仲研究農業的水準絕對是大學教授級別的,齊國有多少種土壤,什麼土壤適合種什麼樣的作物,什麼樣的季節應該進行怎樣的農業活動,多大的土地能夠養活多少人等等,都說得清清楚楚。

§第三,減免農業稅§

正因為農業的絕對重要性,農民的利益和積極性也被管仲認為是至關重要的。

管仲認為,農業生產是要依靠天時的,每年的收成是固定的,但是打起仗來就會一下子需要很多糧食,這個時候農民就無法承受。因此,國家要有儲備,還要少打仗。管仲同時認為,國家的稅收不能靠農業,因此,要減免農業稅,政策上要向農業傾斜。天哪,這好像是溫家寶的做法。

「相地而衰徵,則民不移。」
就是指根據土質的好壞美惡,也就是區分「陸、阜、陵、墐、井、田、疇」的不同情況,從而確定對土地徵收賦稅的多少。

具體的徵收辦法是這樣的:「案田而稅,二歲而稅一。上年十取三,中年十取二,下年十取一,歲饑不稅。」這裡不僅考慮到了土地的情況,而且考慮到了年景,兩年徵收一次,收成好的年份稅率百分之三十,也就是年稅率百分之十五。收成一般的百分之二十,收成不好的百分之十,災年不徵稅。這樣的稅收可以說相當的低了。

那麼,為什麼兩年徵收一次呢?管仲曾經對齊桓公說過,如果年成不好而徵稅,農民交不起,就只能借高利貸。那麼,改成兩年一交,農民就有機會把上一年的餘糧來交稅,不用借高利貸。
多好的總理啊,處處都為人民著想。

§第四,包產到戶§

人們的印象中,好像包產到戶是當年劉少奇的發明。錯了,這是管仲發明的。

我們來看看《管子.乘馬第五》的原文:「道曰,均地分力,使民知時也,民乃知時日之蚤晏,日月之不足,饑寒之至於身也;是故夜寢蚤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為而不倦,民不憚勞苦。故不均之為惡也:地利不可竭,民力不可殫。不告之以時,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為。與之分貨,則民知得正矣,審其分,則民盡力矣,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

翻譯一下,就是:包產到戶,老百姓就會自己抓緊農事,就會知道季節的早晚、光陰的緊迫和饑寒的威脅。他們就能夠晚睡早起,不知疲倦地辛勤耕作。不包產到戶的壞處是,地利不能充分利用,人力不能充分發揮,得過且過,磨磨蹭蹭。如今,包產到戶了,大家分成了,稅率也是公開固定的,收成多就得到的多,百姓必然全力去耕作,兄弟父子都會互相督促了。
真理啊,讓我們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第五,興修水利§

「善為國者,必先除其五害。」管子認為國家有五害是必須作為重中之重來解決的,而五害之首就是水患。

管子首先任命了一名大夫作為水官,專門負責國家的水利建設和防洪抗災。水官的手下配備工作人員,常年在河流、堤壩、水渠巡視,隨時報告水情。每年的秋天,對人口進行統計,看看可以徵集到多少人興修水利;到了冬天,就開始準備工具,水官統一協調。到了三月,春耕來到之前,開始動工興修水利,這時候,天氣開始變暖,雨水不多,白天也開始變長,農活也還沒有開始,正是興修水利的最好時機。

有人說冬天不是也沒什麼事嗎?為什麼不冬天動工?

除了天氣冷,白天短之外,管仲認為,如果冬天動工,會散發地藏,那麼夏天就會暴雨,秋天也會霖雨不止。這樣的說法不知道是不是有根據,我們可以注意觀察一下,看看那些夏天鬧暴雨的地方是不是冬天大興土木過。

堤壩的要求是底部一定要夠寬,那樣才堅固,在不毛之地修建水庫,以緩和洪水和儲水。堤壩上要種上荊棘灌木,穿插著種些柏、楊這樣高大的樹木,才保證堤壩的堅固。堤壩年年都要進行整固,平時也要專人看守。

水的問題解決了,那麼,五害中的其餘四害「旱、風霧雹霜、瘟疫、蟲災」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齊國的水利建設是春秋各國中最完善的。

§第六,發展副業§

農業講完了,再說說副業。

管仲積極扶持副業生產,強調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廣開財路,以求國家強盛,人民富裕,其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種植桑麻。桑麻是紡織業的原料來源,沒有充足的蠶絲和上好的麻,就不可能紡織出錦、繡、絹帛。因此,管仲繼承齊國種桑養蠶的歷史傳統,制定出具體政策,扶持桑麻種植及養蠶業的發展。規定在房宅左右要種植桑麻,支持婦女養蠶、紡織。

傳授土壤知識,指導種麻。每年陽春,對養蠶能手給予獎勵。採取這些措施,使齊國的養蠶業迅速發展。

二、飼養六畜。管仲把養六畜納入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給予充分重視。對六畜飼養實行保護鼓勵政策,反對對飼養六畜徵收賦稅。規定:雜草叢生的窪地,不適合糧食生長,應作為飼養麋、鹿、牛、馬的牧場。在春秋兩季,把幼畜供應給百姓,把老畜殺掉賣出。同時,建立固定飼養場,設立負責記載牛羊繁育並查管牧養事務的官吏,若此官照料牛馬沒有折損死亡的,提升一級。這樣有力地調動了人們養六畜的積極性,促進六畜興旺。

三、多種瓜蔬。蔬菜瓜果是人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副食品。因此,管仲非常重視瓜菜生產。「民之能樹瓜瓠葷菜百果使蕃育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

四、植樹造林。管仲對國家土壤性質、地勢作出細緻分析,提出了植樹的基本要求,利用房前屋後種桑麻,城牆周圍種荊棘,以固城防。大堤上錯落種植灌木與楊、柏樹,保護堤壩。限制入山林砍伐時間,重視森林防火問題,獎勵植樹有功者。「民之能樹藝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

五、發展漁業。管仲積極要求發展漁業生產,提倡國家對沿海漁業進行統一管理,制定合適的徵稅政策,使生產與銷售連為一體,大大提高漁業生產的效益和漁民的積極性。

§第七,靠海喫海,靠山喫山§

既然管仲不把農業作為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那麼,國家財政靠什麼維持呢?鹽,還有鐵,也就是山海資源。俗話說的「靠山喫山,靠海喫海」,就是從管仲這裡來的。

齊國是沿海國家,盛產海鹽,內地國家的鹽主要是靠齊國供應。管仲曾經做過鹽生意,他發現,天下所有的鹽販子都是齊國人,鹽都從齊國販到各地。可是,鹽的價格始終上不去,因為齊國鹽販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屬於典型的內部惡性競爭。

管仲進行了一個世界史上最大膽並且意義深遠的改革,將鹽場收為國有,鹽的交易由齊國國家專營,大幅度提高價格。於是,財政收入大幅增加。

鹽業的專營對於齊國人來說儘管增加了負擔,但是與農業稅和商業稅的減免對比,顯然微不足道。但是對於其他國家來說,他們就不得不支付更多的鹽錢。也就是說,從前齊國的財政收入靠齊國老百姓,現在成了外國人來貢獻齊國的財政收入了。

對於鐵來說,也是一樣收由國家專營。所謂的鐵,並不是單單指鐵,它包括所有礦山資源,譬如金、銀、銅等等。這一項,也為齊國的財政帶來很大貢獻。

正是從管仲開始,其後的幾千年直到現在,鹽業都是國家專營,因此,管仲被奉為鹽政和鹽商的祖師爺。毫無疑問,這是一項影響深遠的偉大舉措。
喫鹽的時候,應該想到管仲。

§第八,控制通貨膨脹§

市場經濟受到鼓勵,農業受到保護,國家的基礎很牢固了。可是,管仲比任何人都想得遠,他竟然想到了控制通貨膨脹的問題,而且還懂得運用貨幣政策。天啊,活在今天,管仲絕不亞於股神巴菲特。

「人君挾其食,守其用,據有餘而制不足,故民無不累於上也。五穀食米,民之司命也,黃金刀幣,民之通施也。故善者執其通施以禦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盡也。」換成今天的說法,那就是CPI 指數與人民羣眾生活息息相關,貨幣政策決定了人民羣眾的財產性收入,好的宏觀調控可以通過貨幣政策來改善人民羣眾的生活,這樣纔能夠實現調控的真正目的。

對於黃金,管仲認為,國家如果太儉省,黃金的價值就會降低,那麼對於國家的事業就會不利;如果太奢侈,那麼黃金就會漲價,商品就會貶值,對資源不利。等到商品消耗光了,才發現不足;或者等到產出了,才發現多餘,這都是不懂得計量和調節的結果。

要控制通貨膨脹,就要限制商品價格,讓商家薄利多銷。平衡法是管仲另一項具體的控制通貨膨脹的辦法,這個辦法就是在豐年的時候低價收購農民家中多餘的糧食,災年的時候加價賣給大家,當然,加價的幅度不能太大。這樣,既控制了價格的過度波動,國家還有得賺。

§第九,加強軍工生產§

管仲對軍工生產非常重視,他認為打仗需要八個方面的無敵,其中的第二條和第三條就是戰車的工藝無敵和戰士的兵器無敵,因此,軍工生產非常重要。

管仲派人收購了天下各地的戰車和武器樣本進行研究,從各地請來最好的工匠和武器製造專家。魯國一向是戰車的最大生產國,因此,大量的魯國工匠被高薪挖來;與此同時,大量收購最好的戰車生產材料和武器用金屬,研製新式武器。

所有生產的兵器參加春秋兩季的軍事演習,品質上乘的戰車和武器才允許入庫,不合格的一律遭到淘汰。齊國的戰車品質在很短時間內追上了魯國,成為當時最好的戰車,齊國的武器也是最堅硬最鋒利的,齊國的弓箭也是射程最遠的。
齊軍戰力能夠在短時間內得以迅速提升,與他們擁有當時最先進的軍工產業密不可分。

§第十,神奇理財術§

老百姓富了,國家也有錢了。有錢了怎麼辦?要理財了。

管仲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管仲是一個理財天才,如果股市給他做莊家,大家都要傾家蕩產,因為錢都被他賺了。

管仲的理財方法多得驚人,《管子》一書的後一百頁基本上都在說理財。所以大家可以知道,管仲當初做生意不掙錢實在是運氣不佳。

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買一本《管子》去研究,這裡不再一一贅述了,只給大家講一個管仲理財的故事,看看是不是匪夷所思。

有一天,管仲給齊桓公上完理財課,齊桓公聽得是目瞪口呆,佩服得五體投地。

「還有別的理財辦法嗎?」齊桓公問。
「還有啊,多著呢,譬如有一種方法叫做禦神用寶,想不想聽?」
「想聽想聽。」齊桓公興趣十足,聽這名字就很帶勁。
「北郭有個人,挖地的時候挖出來一隻龜,這隻龜就值一百畝地。」
「真的?」一隻破龜就值一百畝地,齊桓公不信。
「那等著瞧吧。」管仲笑了。

第二天,管仲派出十乘車的使團前往那個人家,賜給他黃金一百兩,用金製大盤把那個龜給「請」回來,一路敲鑼打鼓,說那個龜是東海海神的兒子。

回來之後,供奉在大臺上,每天殺四頭牛祭祀它,號稱無價之寶。當然,牛肉最終都拿去賣掉,一點也不浪費。

四年之後,齊國出兵攻打孤竹,打聽到丁家糧食夠大軍喫五個月。於是,管仲去找丁家,說是把無價之寶抵押給他,借他的糧食。

丁家受寵若驚,收了那隻龜回家供著,而齊軍出征孤竹的糧食問題就這麼解決了。

這就叫禦神用寶,說白了,利用國家的威信忽悠老百姓。
如今股市上炒權證,炒期指,其實都是禦神用寶的變種。

還有中國股市上從來不分紅的那些公司,跟那個號稱東海海神兒子的烏龜有什麼區別?

管仲的學識之廣,見地之深,可以說是令人歎為觀止。想來,這與他士的出身密不可分,因為他知道民間疾苦,知道國家最需要做的是什麼,所以能夠從老百姓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問題。

如果以為管仲僅僅懂得農業,那就太錯誤了。下面讓我們繼續看看管仲的治國策略,你會驚歎,管仲簡直不是幾千年前的總理!他是全世界最稱職的總理之一!不誇張地說,管仲治理下的齊國,已經具備了資本主義萌芽。
不信嗎?接著看。

§第十一,統計學的應用§

「田有軌,人有軌,用有軌,人事有軌,幣有軌,鄉有軌,縣有軌,國有軌。不通於軌數而欲為國,不可。」

什麼是軌?統計。上面一段話就是說凡事需要統計,不懂得統計理財,那就根本無法治理國家。統計學,在管仲這裡非常重要。據黃仁宇說,中國長期處於封建王朝,沒有現代化的原因,就是因為統計學沒有建立起來,「無法用數目字管理」,那是因為後世沒有貫徹管子的思想,否則不會是這樣。

管仲專門成立了一個負責統計的機構,他們的統計非常全面,人口、土地、產出、總值、男女勞力等等,都要進行統計,之後,根據統計結果進行各方面的決策,同時也根據統計結果來進行下一個年度的預測。這也是現代會計學預算和決算的來源。

統計和預測的結果全部保密,以防止商人從中謀得利益。那麼,誰可以從中謀取利益呢?政府。通過統計,政府掌握各種借貸的時機,從而賺取利潤。也同樣通過統計,國家也設立各種便民措施,譬如到了春天老百姓需要什麼,到了秋天老百姓需要什麼,所有這些,政府都提前做好準備。

所以,老百姓被政府賺走了錢,無話可說;而政府給他們提供的便利,他們又會非常感激。最早把統計學原理應用在政府管理中的,一定是管仲了。
國家統計局是不是該供奉一座管仲的雕像?我看行。

§第十二,規劃和計畫§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管仲是一個規劃的高手,因此總能在困難來臨之前做好準備。

「春天只有二十五天可以耕種,因此,這二十五天一定要還給老百姓。否則,就會出問題。」管仲看問題歷來是這麼一針見血,他的原則是國家不能耽誤農時。

可是,又有別的問題。農民豐衣足食了,他們就會看輕爵位,就不願意為國出力。怎麼辦?

管仲的辦法是,耕種的時候政府貸款給他們,秋收的時候用糧食抵貸款。等糧食漲價的時候,讓老百姓繳納兵器,給他們相應價值的糧食。這樣,兵器有了,而由於糧食的差價,國家又賺了,老百姓又虧了,而他們無話可說。這樣,所謂的豐衣足食又有點僅夠花銷的意思了,大家對爵位又有了興趣。

按照糧食的收成,國家每年應該有十分之三用於儲蓄,三年下來就儲備了一年的糧食。當遇上天災沒有收成的年份,國家就修建宮室樓臺—政府辦公大樓,僱用老百姓,給他們就業的機會。所以,修建宮室不是為了要好看,而是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的需要。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擴大內需,增加就業,利用這樣的形式來把國家的錢分給大家。二戰之後經濟大蕭條時期,美國就這麼幹過。

那種不分春夏秋冬都在大興土木的君主,有錢就蓋豪華大樓的政府部門,他們根本就不懂得規劃的意義。
在那個年代管仲就懂得了這些,不可思議,因為直到今天,真正懂得這些道理的人都很少。

§第十三,福利制度和社會保障§

別以為只有社會主義有福利制度,也別以為只有資本主義有福利制度。

兩千多年前,齊國的福利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相當健全。

管仲的福利制度共分為九種,第一叫做老老,第二叫做慈幼,第三叫做恤孤,第四叫做養疾,第五叫做合獨,第六叫做問病,第七叫做通窮,第八叫做振困,第九叫做接絕。

每個城市都設有「掌老」官,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一個兒子免除兵役,官府三個月送一次肉;八十歲以上,兩個兒子免兵役,每月有肉送;九十歲以上,天天有酒肉送。所有老人去世,國家負責喪葬費用。這叫老老,用句時髦的話—暈,我們現在七十歲以上也就享受坐公共汽車不買票而已。

每個城市都設有「掌幼」官,對於家庭條件不好的,三個小孩的就可以免除徵收的布帛,五個小孩的政府配備保姆,發給兩人份額的糧食,直到孩子長大。再暈,這叫慈幼。

每個城市都設有「掌孤」官,凡是孤兒,有親戚鄰裏收養的,收養幾個就免幾個兵役,「掌孤」官定期瞭解孤兒收養情況,必要時進行救助,這叫恤孤。

每個城市都設有「掌養疾」官,對於那些因為各種殘疾生活不能自理的,住進國家設立的「疾館」生活,由國家負責養活,直到去世。這叫養疾,就是福利院制度。

每個城市都設有「掌媒」官,負責撮合鰥夫和寡婦,給他們田宅,三年之後還為其中的男人提供公職。這叫合獨,多麼人性化的管理啊,現在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他們有這項制度嗎?

所謂問病,就是凡士民有病的,由官府來加以慰問:九十歲以上的,每天一問;八十歲以上的,兩天一問;七十歲以上的,三天一問;一般病人,五天一問。重病的,向上報告,國君親自慰問。所謂通窮,就是若有貧窮夫婦沒有住處的,貧窮賓客沒有糧食的,其所在鄉裏要及時上報。所謂振困,就是凶年的時候,官府發放倉糧來救濟百姓。所謂接絕,就是對烈士親屬給以撫恤。
齊國真是個福利社會啊,怪不得大家紛紛移民齊國。

§第十四,監察巡視制度§

什麼都做了,效果怎樣?這需要監察巡視。管仲規定了八觀,就是從八個方面去監察巡視這個國家的情況。

巡視一個國家的田野,觀察它的耕耘狀況,計算它的農業生產,這個國家的饑飽狀況就知道了;巡視一個國家的山林湖澤,看看它的桑麻種植,計算它的六畜,國之貧富,就能區分出來;觀察一個國家的宮室、車馬、衣服,國之奢儉,就能區分出來。

考察災年的饑饉情況,計算服役的人數,看看樓臺亭閣的建設,計算財政開支的費用,國之虛實,就能區分出來;考察國家的風俗,瞭解人民怎麼接受教化,國之治亂,就能區分出來。

來到朝廷,觀察君主的左右,瞭解百官的情況,看朝廷重視什麼和輕視什麼,國家的強弱就能區分出來;根據君主的立法出令和從政治民的情況,國之興滅,就能區分出來;估量敵國和盟國,瞭解君主的想法,考察他們的農業和財力,國之存亡就能夠確定。

§第十五,幹部選拔制度§

在人才培養和幹部選拔方面,管仲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監督制度;設立了「庭燎待士」,並配套以「賦祿以粟」制度,還提出了「官事無攝」的主張。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推行了「三選法」的官吏選任制度。

三選制的整個過程包括三個環節:一是鄉選,即各鄉鄉長,各屬大夫將本鄉、本屬內符合任官條件的人才選出,上報國君。二是官選,即把各鄉屬選出的賢才俊士分配到有關的衙門實習做事,實習期滿後,由衙門長官選擇其中的優秀者,並寫出鑒定書上報國君。三是君選,即國君親自選拔。

官選出來的人,有衙門長官的鑒定書,又到原籍查驗了歷史根基,都確信無疑了,國君便將此人召入宮中進行面試策問。一般是當場提出一些治國理政的疑難問題,讓其說出解決辦法,若國君滿意其回答,便可任命為高一級的官吏,有的還可以做上卿的助手。這就是君選。三選制的特點是將推薦與選拔相結合,政績與策問相結合,再經過由上而下的往復考察過程,把那些既有治國牧民理論,又有實際工作能力的文人和武士們選拔出來,任以為官,這樣就使姜太公的尊賢尚功路線有了制度保障。

§第十六,年終總結和考覈制度§

年終總結很重要,考覈制度很重要,否則誰還幹活?每年的臘月最後五天是年終總結,齊桓公親自臨朝聽政,議定罰、罪、刑、殺。年終總結之後,就是全年考覈。每年正月初開始,就是齊國的考覈期。考覈也是五天時間,也由齊桓公親自進行。

年前年後這十天,是齊桓公全年最忙的時候,平時基本不用幹活,因為管仲內閣把什麼都搞定了。

考覈的內容就不用多說了,管仲早就擬定好了。考覈的物件是五鄉鄉師和五屬大夫,考覈之後,做得好的有賞,最後一名會受到批評警告。在今天,就是末位淘汰。

考覈結束之後,開始法律學習班。新的法令在正月初一向百官頒布,但是在初六開始召集五鄉鄉師和五屬大夫進行學習,認真領會法律精神。為什麼五鄉鄉師和五屬大夫要專門有一個學習班?因為他們還要負責把法令傳達到各地。學習班結束之後,五鄉鄉師和五屬大夫回到各自的管轄範圍,必須第一時間把新法令公佈出去,然後才能回家,否則便是「留令」,屬於死罪。
在齊國當官,不容易啊。

§第十七,君主的管理

老百姓和百官都要管理,那麼,國君可以胡作非為嗎?管仲說:「NO。國君也要管理,不能想怎樣就怎樣。」

對於君主的管理,管仲有大量論述。《管子》中的「戒」、「君臣上」、「君臣下」、「禁藏」、「明法解」都是在說國君的管理,其核心大意主要是三個方面:

第一、要以身作則,要求臣民的,自己要先做好。
第二、法令一旦頒布,就不能輕易改動。
第三、賞罰都要根據法令來進行,不能憑自己的好惡來更改。

除了原則上的限定之外,還有一些具體的規定。譬如國君只能在春秋兩季出遊,春天出去調查農事上有什麼困難,這叫做「遊」,秋天出去是要考察人民生活上有什麼不足,這叫做「夕」。除此之外,出去喫喝老百姓,勞民傷財的叫做「亡」,在外面遊樂得不想回來的叫做「荒」,這兩種要嚴格禁止。

國君的義務是選拔賢良,知人善任,嚴格禁止事必躬親,同樣嚴格禁止干涉官員職責內的事務。正因為管仲對齊桓公有了原則的和具體的約束,齊桓公基本上不擾民,也不幹預官員的事務,真是想犯錯誤都沒機會。
有沒有一點君主立憲的味道?

§第十八,信訪制度

那時候就有信訪制度了?別以為這是社會主義特色,老老祖宗黃帝那時候就有「明臺」作為信訪辦來處理羣眾投訴了。

管仲設立了「嘖室」,嘖是什麼意思?就是七嘴八舌吵吵嚷嚷的意思,「嘖室」就是信訪辦。「察民所惡,以自為戒。」這是管仲設立「嘖室」的目的。

信訪辦的門口寫著四句話:「法簡而易行,刑審而不犯,事約而易從,求寡而易足。」翻譯成現代話就是:法律簡明則易行,刑罰審慎公正則不會再有犯罪,辦事簡約則容易從事,要求少則容易感到滿足。什麼意思?就是說在以上這些方面有投訴的,無任歡迎。

直接批評國君的過失的,被稱為正直之士,他們的意見都會被受理。這不就是言論自由嗎?負責信訪辦的是東郭牙,因為他很正直,而且敢於和齊桓公爭論。

§第十九,軍事制度

在軍事方面,管仲強調寓兵於農,「做內政而寄軍令」,將軍事編制隱於行政編制之中。規定國都中戰時組成軍隊,每戶出一人,一軌五人,五人為一伍,由軌長帶領。一裡五十人,五十人為一小戎,由裡有司帶領。一連二百人,二百人為一卒,由連長帶領。一鄉二千人,二千人為一旅,由鄉良人帶領。五鄉一萬人,立一元帥,一萬人為一軍,由五鄉元帥率領。齊桓公、國子、高子三人分別擔任三軍的主帥。這樣就把居民行政、生產組織與軍備、戰鬥組織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

每年春秋以狩獵來訓練軍隊,讓士兵們在訓練中團結協作,讓他們「守則同固,戰則同強」,從而培養了團隊的協同作戰能力。

為瞭解決軍隊的武器裝備問題,管仲對軍備和軍賦制度進行了改革。他規定:鄙野中,六里見方的區域命名為暴,要出兵車一乘(一乘配四匹馬,二十八個甲士,二十個盾牌手,三十個民夫),並且還要承擔黃金一鎰的軍費(沒有黃金的,可用絲絹和布代替)。

管仲還規定了用盔甲和武器來贖罪的辦法。犯重罪的人,可用甲與車戟贖罪;犯輕罪的人,可以用皮盾與車戟贖罪。犯小罪的人,可以用銅鐵贖罪。這樣就大大補充了軍隊的裝備,解決了軍備不足的問題。

§第二十,教育和尊師

尊師重教絕不是從孔子開始的,因為管仲早就作了這方面的規定。《管子.弟子職》通篇就在講弟子應當怎樣尊重老師,簡單介紹一下。

早上,弟子給老師打洗臉漱口的水。打掃乾淨教室,老師進來講課。講完課,老師第一個走,弟子們起立。喫飯的時候,弟子們擺好飯菜,老師先喫,老師喫完,弟子們才能喫。掃地應該從西南的角落開始掃,都掃到門口收拾垃圾。

到了晚上,弟子們替老師鋪牀,第一次要問老師頭朝哪邊。老師休息後,弟子們還要互相交流學業。
還有更多,這裡不再詳述。

§第二十一,自我批評

即便如此偉大,也正因為如此偉大,管仲很重視自我批評。

「怕的是自身不善,不要怕別人不瞭解自己。個人可以有錯誤的行為,但是人民不會有錯誤的評價。總之,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善於責備自己的,人民就不會責備他。只有不肯責備自己,認為自己永遠偉大光榮正確時,人民才會去責備他。所以,承認自己的錯誤,那是『強』的表現;修養自身的節操,那是『智』的表現;不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那是『仁』的表現。所以,英明的國家領導把過失歸於自己,把功勞歸於人民。」

有這樣的精神,管仲怎麼會治理不好齊國呢?篇幅所限,只能將管仲的治國方略簡單介紹到此了。

「我要移民去齊國!!!!」看完這段,是不是你會有這樣的衝動?春秋那年頭,齊國的綠卡比現在美國的綠卡值錢多了。

看完這些,該知道為什麼《管子》不被歷代統治者們所喜愛了吧?知道《管子》為什麼進不了歷朝歷代的教科書了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