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I中國系列指數切換推遲。

  北京時間4月13日,全球最大指數公司明晟公司(MSCI)宣佈,把MSCI全中國指數(MSCI All China Indexes)轉換爲MSCI中國全股票指數(MSCI China All Share Indexes)的時間推遲至11月26日,按照原計劃,這一切換原定於6月1日轉換。

  這一調整有何目的呢?徵求意見稿中指出,MSCI全中國指數(MSCI All China index)旨在通過整合各種互補的中國指數,更廣泛地代表全球中國投資機會。

  MSCI中國全股票指數將替代全中國指數

  MSCI在聲明中表示,“在徵求市場參與方的意見反饋之後,爲了提供額外的實施時間”,MSCI決定推遲(3月9日宣佈的)前述兩個指數之間的轉換。

  根據公告,作爲過渡的一部分,13個MSCI中國相關指數將於2019年11月27日起停牌,具體包括:

  MSCI全中國指數(MSCI All China Index)、

  MSCI全中國IMI指數(MSCI All China IMI Index)、

  MSCI中國大盤股指數(MSCI All China Large Cap Index)、

  MSCI中國中型股指數(MSCI All China Mid Cap Index)、

  MSCI全中國SMID Cap指數(MSCI All China SMID Cap Index)、

  MSCI全中國小型股指數(MSCI All China Small Cap Index)、

  ……

  MSCI全中國消費者需求指數(MSCI All China Consumer Demand Index)。

  替換指數有何目的?

  記者通過查閱MSCI官網看到,在2018年1月26日,MSCI就已經就“將MSCI全中國指數轉換爲MSCI全中國股票指數”開啓徵求意見,並於2018年3月9日公佈諮詢結論。

  在去年1月26日發佈的徵求意見中,公告指出,現行的MSCI全中國指數(MSCI All China index)旨在通過整合各種互補的中國指數,更廣泛地代表全球中國投資機會。

  目前,該指數涵蓋了所有上市的中國股票類別如下:

  1、在中國內地上市的A股。

  2、包括B股、H股、紅籌股、P股和中國上市公司,以及MSCI海外中國指數中包括但不包含在MSCI中國指數中的其他中國上市公司。

  相對而言,MSCI中國全股票指數(MSCI China All Shares Index)則基於整合全部中國股票而構建的。它的目標是通過使用同一種單一的方法,代表所有中國上市股票類別。這一指數完全符合MSCI全球可投資市場指數(MSCI Global Investable Market Indexes)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制定方法的不一樣,兩大指數在指標組成和權重上存在一定的差異。

  依據2017年數據,A股、B股、H股、紅籌股、P股各個板塊個股數量及權重將發生一定的變化。

  MSCI認爲,將MSCI全中國指數(MSCI All China Indexes)轉換爲MSCI中國全股票指數(MSCI China All Share Indexes),有三大優勢。

  一是可以將兩種指標方法與相似的目標結合起來;

  二是選擇完全由GIMI(可投資市場指數)框架管理的方法;

  三是停止使用基於多種方法的指數,這有助於未來MSCI進一步納入A股。

  因此2018年1月26日,MSCI建議,從2019年6月1日起,將MSCI全中國指數(MSCI All China Indexes)轉換爲MSCI中國所有股票指數(MSCI China All Shares Indexes)。之後的2018年3月9日,MSCI宣佈完成徵求意見,決定轉換將於2019年6月1日起生效。

  但此次意見,則將前述轉換時間推遲。MSCI亞太區研究主管、董事總經理謝徵儐表示,延遲推行的原因是讓目前還在使用MSCI All China指數的一些投資者有足夠的時間轉換到MSCI China All Shares指數。這一轉換對追蹤MSCI指數的資金流入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罕見:北上資金單週淨流出129億,歷史第3大周淨流出

  隨着外資對A股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外資尤其是通過滬股通、深股通進入A股的北上資金的一舉一動備受市場關注。

  自今年2月以來,A股持續強勁地走出牛市行情,然而本週(4.8~4.12)A股卻迎來本輪反彈以來最爲艱難的一週。

  數據顯示,本週,北上資金淨流出129.01億元,爲歷史第3大周淨流出,僅次於2015年7月第二週的淨流出371億元和2018年10月第二週的淨流出170億元。其中,滬股通淨流出38.15億元,深股通淨流出90.86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4月12日,北上資金已經連續6個交易日淨流出。

  外資流入長期趨勢不變

  對於外資的短期流出,長城證券表示,參考歷史上北上資金大幅流出的時間點,主要有2015.7.6(-135.2億元)、2015.7.7(-103.58億元)、2018.2.6(-97.9億元)、2018.10.8(-97.2億元),其中2015年7月北上資金大幅流出主要源於A股大調整,2018年2月和10月的大幅流出均對應着海外市場波動,美國通脹上行及加息預期升溫引發股債雙殺,全球恐慌情緒顯著升溫。

  長城證券表示,本次外資顯著流出,一方面源於全球股市調整,但歷史經驗顯示並不會造成外資持續流出的趨勢;另一方面,外資是本輪A股行情先知先覺的資金,伴隨股市加速上漲,3月以來已經出現一定的收益兌現情況。對於後續外資流向,總體判斷是主動性的外資流入預計出現階段性趨緩,30%外資投資比例限制年內較難放鬆,後續重點關注MSCI、入富等關鍵納入時點的階段性流入,但全年來看外資仍是重要增量資金,總體規模在5000億元-6000億元。

  國盛證券也坦言,外資流入長期是大趨勢長邏輯,短期海外擾動不會改變這個大趨勢:

  1、 A股剛剛納入MSCI,外資大幅入場剛剛開始,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維持單向流入。

  2、當前外資配置A股比例仍低,只有2%出頭,目前仍是水往低處流,長期將有數萬億增量。2018年以來,A股估值已接近歷史底部,估值吸引力提升也是推動外資流入的重要因素。

  3、 當前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全面提速,國際資本的進入渠道不斷拓寬。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着重強調引入中長線資金入市,年初QFII額度擴容體現了官方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的姿態,未來外資持股比例有望繼續擡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