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何來均富,先從均樂

 

均富,這是無數政治家長久以來的理想,但達成方法莫衷一是。

近代馬克思提出階級鬥爭,共產主義,然經過數國的”試驗”卻證明是失敗的.原因可能在馬克斯忽略了人類的惰性及過度簡化勞資雙方的關係。

國父則針對共產的齊頭式平等,提出三民主義之立足點平等,盼以政府之效能(例如增加稅收),縮小財富不均問題。

但臺灣執行的結果,卻是逐漸拉大貧富距離.我想原因是政府效能不足,民主卻成為民粹主義。

人心的問題造成理想的失敗,在要創造均富前,更重要的,是心靈的改革。

創造均富不一定會快樂(例如北韓),或許心靈均樂比均富更有價值。

 

462185_3548617556462_321400453_o  

(上圖為Maslow的需求理論金字塔,愈下方的愈基本,表示最初級的需要。)

 

假設滿足需求會得到快樂.從Maslow的需求理論來看,可以發現若能建立一個類均富的社會,則均樂可能達到。

但Maslow的理論有兩個值得觀察的地方:

第一個是Maslow在晚年提出的Z理論,主要是說最上層的超需求理論,人類在此處不在以自我為需求,而是以靈性,社會團體,宇宙自然為需求,超越個人存在的需求。

第二個是高層次需求未必只出現在低層次需求滿足之後,Maslow本人也有提到這點。

在超需求完成後,甚至可能不需低層次的需求.(例如陳樹菊女士,德蕾莎修女)。像是過去現代化前的國家不丹,雖然不富裕,但靠著宗教給予的心靈富足力量,快樂指數曾居榜首。

換句話說,在最理想的狀況下,若能先滿足人類高層次需求,提升人們心境,則不需要創造均富的社會,均樂亦可能達成。

而且次等理想的狀況下,人們會先滿足最底層的需求,再滿足次底層的需求過程中,會協助想完成最底層的人達成需求。

(然而現代社會人性處於非理想狀態,大部分是以追求更高層級為目標,較少人願意探索超自我需求的部分。完成部分高層需求後,想擴大底層需求,或是縱情於底層的之人也不少)

 

提升人們心靈層次還是創造均富容易?

從快樂指數排行的國家來看,希望完成均富的福利國家佔的比重還是比較高。但如果能把提升心靈和均富的制度雙管齊下,或許能增加理想的成功機率。

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中,理想派的人認為企業將會創造出新科技與做法,或將部份盈餘分享,協助底層人民改善生活狀況,而造成均富的狀態。

現今資本主義則像是個人經濟主義,企業雖創造出新產品協助人類邁向更好的生活,但貧富差距卻是不斷擴大.理想派和現今資本主義的不同結果,依然是人心。

 

在個人經濟主義發展下,貧富的差距是 irreversible(不可逆的)過程,很難有人可以縮小這個距離.然而添加了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公司卻有改善這份差距的能力。

個人認為要成均富之社會,不是依靠政府或NGO團體,而是要大企業的加入.某趨勢學家說過,未來世界企業會越來越大,甚至富可敵國,改革的力量都會掌握在這些CEO身上.由企業來推動均富,才會真正有成功的機率!

成立一個營利與慈善的企業,近年來逐漸興起,最著名的應屬諾貝爾和平獎得主Yunus的鄉村銀行,但規模仍無法比擬許多國際企業.由NGO成立企業容易還是企業成立NGO容易,看起來答案是後者。

 

”蜻蜓效應”書中說:「透過社羣的力量,許多過去遙不可及的大同世界都將被實現,因為那是源自於人性最根本的需求.只是在資本主義化的過程,人類失去了真我,迷失在物質世界的競爭與汰換.」

然而社羣興起雖對社會造成一股不小的衝擊(例如阿拉伯之春的民主化運動),但人們心靈的層次如何引導這個社羣力量纔是重點。例如當年風靡世界的共產,卻在人心腐化與惰性下失敗了。

社羣可能提升人性,亦會降低人心層次,成為滿足低層需求的工具,真我還是會被人們遺忘。

在Facebook常見到的是風花雪月等逸樂消息,真正有意義的卻是萬人按讚,一人響應。目前Facebook大概只滿足增加與團體互動的歸屬感需求,距離高層次的需求仍有距離。

 

發揮自我影響力,淨化與提升企業主心靈,或是讓引人向善的宗教團體培養訓練更多企業主,再讓這些企業主影響底下員工和更多民眾.或許是達成均樂均富的理想做法。

能否造就羅賓漢型的企業,達大同世界之理想,雖如同精衛填海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縱然不可達世界之均樂,成部分國土之均樂,人生亦無憾。

ERATH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