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最文藝的地方是哪裏?不少人把曇華林視爲武漢最文藝的地方。但其實還有一個地方,準確的是一個範圍,不僅文藝也具有復古氣息。在20世紀初,那裏被稱爲是“東方芝加哥”,是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國際大都市:漢口舊租界區。

漢口舊租界區,位於武漢市江岸區中山大道至沿江大道之間,是漢口英租界、漢口俄租界、漢口法租界、漢口德租界、漢口日租界和漢口比利時租界的統稱。

歷史上曾有6個國家在這裏設立租界,是內陸城市中僅次於天津的。這一帶至今還矗立着西方列強於19世紀至20世紀初所遺留下的舊式樓房。

其中,黎黃陂路被改造成類似曇華林一樣的文藝慢生活街區。街道兩旁仍保留了大約17處租界時代遺留的西式建築,被譽爲黃陂路街頭博物館。但這些建築也大多被包裝成咖啡館、餐廳或其他文藝店鋪。

但由於對武漢實在陌生,兩次來到舊租界區,都分不清方向。但也正是如此,使得我在舊式樓房之間走走拍拍時,感到一股比黎黃陂路還要“慢生活”的節奏。

黎黃陂路上,那被盆花和青藤掩映的一幢幢錯落有致的紅色房屋,確實好看,但過於粉飾的文藝的環境,令我不適。我還是喜歡一個人漫無目的的行行攝攝,穿梭在英法德日比利時租界區內。

歷史不會言語,文物更不是一個仍人打扮的小姑娘。西方列強遺留下的建築背後,是我們每一個人所不能遺忘的過去。舊租界區,如今留下不少老房子可視爲旅遊景點一般,如江漢關大樓、大智門火車站、美國海軍青年會、德明飯店、俄國東正教堂、民衆樂園、花樓街等等。

當年,隨着《天津條約》的簽訂後,漢口向洋人開闢租界,允許外國人在此遊歷,通商,傳教等。通過今天所遺留的老房子來看,可見當時武漢的繁華程度。但對比武漢其他旅遊景點,漢口租界的人氣大多隻集中在黎黃陂路一帶。

可這裏依舊是我最喜歡來的地方之一。同出土的文物一樣,地上遺存的建築也是一座城市的歷史見證。經歷過風雨的漢口,在歲月的長河中,見證了武漢的興衰鉅變。20世紀初,租界、金融、宗教、外交、民居、工商業等歷史老建築的組成,使得漢口成爲當時最繁榮的城市之一。

但昔日那些承載繁華的建築,在當時是什麼用途,又是誰在居住,這對於今天大多數遊客而言幾乎都是模糊的。租界如今遺存建築多半是銀行、洋行這一類西式建築,當然也有民居、教堂、酒店、碼頭貨棧以及少量貨鋪。

如江漢關大樓原本是海關辦公大樓,當時這裏的稅收僅次於大上海的內地口岸。如德明(江漢)飯店,這裏曾有下榻過許多政界名人,包括來華訪漢的各國首腦幾乎都到過這裏。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依然是武漢最火的酒店之一。

如今這些建築已經失去原來作用,但依舊不影響它們的歷史地位,均成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漫步街頭,不難發現當年的古希臘建築風格大樓漢口匯豐銀行,等腰三角形巴公房子,武漢近代建築中的經典之作武漢美術館等等。

如今有的仍然在歷史橫流中艱難維持原樣,有的已經成爲街角的咖啡店,有的搖身一變爲博物館。同時也有不少婚紗攝影機構將這裏作爲室外取景地。

但不論是作爲文化觀光者,還是旅遊觀光者,武漢的漢口舊租界區都值得一番探究。由於每個人的視角不同,看到風景也就不同,所思考的層面也就有不一樣。

有時候,不禁在想:於歷史中,弱勢文化怎樣去面對一種強勢文化?怎樣在強勢文化面前保持自己的個性與尊嚴?同時又不故步自封,以開放的胸襟去進行文化創新,在學習、適應、創新的過程中完成文化強弱之間的地位轉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