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室內菜市場,露天攤位更彰顯一座城市的煙火與市井,也是最容易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的地方。時間久了,本是陌生的兩個人,在討價還價中可能還會聊起家常來。因此,每逢去一座城鎮旅行,菜市場是行程中必須要有的安排。

位於武漢市武昌區的得勝橋,是我在武漢遇到的最讓我心動的露天菜市場。從中山路積玉橋到中華路糧道街之間,婉轉不過千米,幾乎濃縮了武昌古城600多年的餘味。如此喧囂的市井之地,令人勾起懷舊情緒。遇到這樣的這一條街巷,說到底還是要感謝黃鶴樓。

黃鶴樓是武漢著名的地標之一,也是外地遊客來武漢旅遊必去的地方之一。但黃鶴樓究竟值不值得一看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位於蛇山之巔的黃鶴樓,其本身歷史已有千年。如今這樓雖爲新址新建,但並不影響它的建築之美和文化魅力。

第一次看見黃鶴樓是在出租車上,從窗外閃過的時候,此樓居高臨下。當時,我的腦海裏就閃過了這樣的一幅場景:充滿市井氣的街巷之間,人和車輛往來,舊民居的老房子袒露着歲月的痕跡,從老武漢人的生活區望去,眼前一座黃鶴樓正屹立在蛇山之巔,歷史已過千年。

帶着這樣的場景,我前後在黃鶴樓周邊暴走過很多次,但始終未能遇到我想象中的樣子。直到有一次,從曇華林裏徒步前往戶部巷的途中,手機導航將我領到了一條巷子裏,頓時一陣魚腥味、豬肉味撲鼻而來,眼前的畫面是一座城市最爲煙火定格。

得勝橋,對於老武漢人而言,這裏充滿了太多回憶。沿着窄窄的這條街走過去,一眼望去全是各類商鋪,包括有副食店、小吃店、麪店、五金鋪、書店、糧油等,但最顯眼的就是街巷兩旁的露天菜市場。

這雜亂、隨意、十足的生活味兒,像是回到了80貨90年代的集市。有推着自行車的,提着菜籃子買菜的,有收辮子的吆喝聲,也有從開水房傳來的吱吱水汽聲。

但不論是什麼時候來,這幾米寬的過道上,始終是熙熙攘攘、人來人往。可一旦走出了得勝橋,一切都恍如隔世,那濃烈而又清晰的生活場景令人回味無窮。 只可惜我並不是生活在這裏的武漢人,否則這回味無窮中一定是夾帶了更多其他情感和情緒。

有些雜亂的街巷裏,人們來往穿梭,甚是熱鬧。從漫步在曇華林的那份情緒相比,得勝橋令我更爲歡喜。我喜歡一切老的、舊的、甚至是破的東西,並非是圖它外表滄桑古樸,只因它的身上有歷史的記憶、歲月的痕跡和生活的積澱。得勝橋無疑就是這樣的,於武昌而言,它就像是一件老古董,但可能不是收藏家喜歡的那種,卻充滿了一代人甚至是幾代人的記憶。

就在我沉浸在市井煙火的氛圍中時,頓時被眼前的一幕所驚豔:破舊的街鋪之間,狹長的街道之上,雄偉壯美的黃鶴樓就矗立眼前。歷史的宏偉,生活的平凡,雜亂無章的的電線和人們晾着的衣服就纏繞其間,世界充滿欣喜,也有充滿悲傷。

當一座城市的房地產遍地開花,處處高樓林立時,那些破舊的街區令人感到不捨。聽當地朋友說,隨着規劃的“穿城大道”的修建,得勝橋的這些臨街的老房都將被拆除,人們對這裏的記憶可能再也無法有跡可循。 在過去,這是人們去北城門的唯一街道,相傳軍隊出征必走武勝門,得勝橋一名由此而來。

這條街已有600多年,曾是武昌北城最繁華的小商業之地,其中菜場文化尤爲興盛。但是城市發展,老街被拆,不論是武漢還是其他城市,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得勝橋給予我的記憶只是一個過路遊客所看到的生活的片面性,但一代人對老街的情緒,老街給予一代人的回憶,放在任何地方都是本地人發自內心的不捨與留戀。 這裏嘈雜的市井氣、家長裏短的人情味,到能夠看到黃鶴樓的獨特角度,再到即將拆遷的沒落和不可避免的新舊交替。人們在不捨中也有對新氣象的期許。

但它的拆除,或將是老武漢記憶的一種遺憾,它應像北京的衚衕那般,成爲一種城市文化被保留下來。抑或者是與曇華林聯合起來,從文青的烏托邦到文化的多樣性,就好比是博物館的文物,人們唯有看得見纔有可能融入歷史,思考歷史。

而研究歷史最好的理由,不是爲了預測未來,而是要將自己從過去中釋放出來,想象是否會有另外一種命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