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昌俊

  4月13日凌晨,針對“奔馳車主哭訴維權”一事,媒體從西安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高新分局獲悉,涉事的奔馳轎車已被封存,該局將委託有資質的檢測機構,對車輛進行檢測。

  4月11日,“奔馳女車主哭訴維權”的視頻在網絡上流傳後,迅速引發輿論關注。在視頻中,一女子表示她在西安利之星奔馳4S店首付20多萬,購買了一輛奔馳車。豈料,新車還沒開出4S店院子,就發現車輛發動機存在漏油問題。此後,她多次與4S店溝通解決,卻被告知無法退款也不能換車,只能按照“汽車三包政策”更換發動機。

  新買的車還沒開出4s店大門,就發現發動機漏油,這擱誰都難以接受。而更讓人意氣難平的,是店方的態度——只能更換發動機,不能退換。根據目前的汽車三包政策,奔馳女車主所遇到的這種情況,“消費者選擇更換家用汽車產品或退貨的,銷售者應當負責免費更換或退貨”。然而,就是這樣一條被法律明確的規則,在車主爬到車上哭訴維權併成功引發社會輿論關注之前,卻一直無法與店方“講清道理”。旁觀者應不難體會這種“不講理”的消費者處境。

  目前當地相關部門已經介入調查,相信問題會有一個經得起法律審視的公平解決方案。但由此個案,更應該正視的是當前汽車消費領域一種較普遍的維權痛點。這次奔馳車主維權過程中的一個觀點很耐人尋味:太講道理所以才更容易被欺負。雖然這或只是其基於個人經歷得出的觀感,但這些年,消費者只能通過“不得已”的方式引發輿論關注來維權,“不鬧大就不解決”的怪狀,很難說是個例。它背後對應的,其實還是穩定、通暢的正常維權管道缺失的現實。

  中國的汽車產量和銷量,已多年穩居全球第一。小汽車的普及,可以說是這十幾年來中國社會變化的一種重要象徵。但正如此次事件所示,汽車消費者的權益保障,卻似乎還是沒有變化。更爲諷刺的是,很多人購買汽車,特別是豪車,不乏是一種身份象徵,然而遇到問題要維權的話,卻可能顯得“毫無尊嚴”。這次擁有碩士學歷的奔馳車主在維權過程中大有“奇恥大辱”之感,就是一個頗具代表性的註腳。

  這個事件最終能夠引發全網關注,“女碩士哭訴”的標籤無疑有一定助益,但更根本的還是車主的遭遇激發了一種較普遍的社會共鳴。譬如,在網絡搜索中,汽車4s店的高頻關聯詞,往往少不了“黑店”“店大欺客”“水很深”等評價。種種數據也表明,汽車消費領域的維權,已成了高發現象。

  比如今年3·15期間,上海消費投訴3236件,而汽車維權同比增幅近四成;另外,最近有機構發佈的《汽車欺詐案例分析報告(2016-2018)》顯示,自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中國裁判文書網共向社會公佈有關汽車銷售欺詐的判決書451份,其中法院判決構成欺詐的案件261件,佔比57.87%。而這還不包括更多像這次事件這般未能走上司法程序的“另類”維權現象。

  一套正常的消費者權益保障體系之下,消費者維權本無須靠“鬧出動靜”,更不至於逼着一位女車主以自感有傷尊嚴的方式去和侵權者“講道理”。一定程度上說,另類的維權方式有多被依賴,我們距離正常的維權機制就有多遠。

  汽車作爲大宗消費,涉及金額大,消費者所遭遇的信息壁壘也相對較高,在這個領域,監管和法律有必要拿出更多針對性的舉措,消除消費者的維權“黑洞”,讓4s店可以“明白道理”,也讓更多消費者可以“講道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