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在戶外容易受蚊蟲叮咬,若不做好預防措施,後果可能很嚴重。

網上圖片

一位臺灣媽媽日前在fb分享了一系列相片,相中其1歲兒子受到隱翅蟲纏繞,拍打後蟲的毒液導致兒子出現嚴重的皮膚炎。受損位置出現大面積脫皮、紅腫及結痂,仿如被火燒傷。她又勸喻網民,千萬不要直接去拍打蚊蟲,否則代價可能很嚴重。

網上圖片

據瞭解,臺灣常見為褐毒隱翅蟲 (Paederus littorarius),雖不會螫人,但牠們的體液具有隱翅蟲素,會對皮膚產生刺激,一旦接觸10至15秒便會引起發炎反應。患者會感到灼痛,皮膚起泡及潰爛,是為「隱翅蟲皮膚炎」。同時,只要不小心碰觸到牠,牠就會噴出體液,在皮膚上引起發炎、起泡和潰爛,在傷口還沒復合期間,會苦不堪言。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當地有皮膚科醫生指出,隱翅蟲不會叮咬人體,但體液含有強酸,接觸到皮膚會造成發炎、紅腫,嚴重的話會潰爛,如果民眾發現身上有不明昆蟲停留,最好不要貿然拍打,輕輕趕走就可以,避免誤打到有毒昆蟲,因為毒液造成皮膚炎。

早前臺中有民眾誤把隱翅蟲當成蚊子打,造成肩頸一片潰爛。(網上圖片)

醫生又指,隱翅蟲具有向光性,所以患者通常是因為晚上家中門窗沒關好,導致隱翅蟲侵入,爬在身上誤認是蚊蟲,拍打後毒液接觸到皮膚,這時候應該立刻以生理食鹽水或冷開水沖洗,如果只是輕微過敏還好,如果出現紅腫等症狀要立刻就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