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開水醬

出品 |開水有文

他們被稱為海之子,是世界上最有天賦的自由潛水民族,數百年來世世代代都生活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之間的海域(包括班達海、蘇祿海、蘇拉威西海等),靠潛水打魚為生,甚少踏足土地,又被稱為「海上吉普賽人」,他們就是巴瑤族。

巴瑤族起源

千百年來,巴瑤族在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尼之間的海洋中流浪,沒有國籍、起源不明、居無定所。

偶爾,他們會上岸售賣海鮮,採購些大米和凈水,大多數的時間都是生活在海上,駕著一艘叫做「lepa-lepa」的木船在大海中漂泊,或是在淺海搭建的簡陋高腳木屋,有一個簡單的容身之所。

他們與海洋的關係是如此親密無間,以至於被稱為「世界上最後的海洋遊牧民族」。但因為沒有文字,沒有人、包括他們自己,能夠確實地瞭解他們究竟從何而來,又為何選擇終生棲息繁衍于波濤風浪之中。

只能從一些不同版本的傳說中猜測他們的來歷。

開水君在看完不同的傳說版本之後,幫大家總結了一下,傳說不外乎是:

菲律賓或者印尼某個國王的護衛隊,在他們護送公主的路上,公主丟失了,丟失的原因可能是在送嫁的路上被海盜(或敵國)搶了,又或是遭遇了洪水或風暴被沖走(或捲走)了。

而愛女心切的國王在得知女兒不見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勒令護衛隊出海尋找,並給出「找不到就不要回來了」之類的諭旨。久尋不獲之後,這些老實巴交的護衛們自覺愧對國王信任便謹遵國王諭旨,切斷了跟陸地的聯繫,世世代代流放在大海之上。

但事實上,自9世紀起,菲律賓的棉蘭老島就有關於巴瑤族的記載。根據生活的海域,巴瑤族有多個分支,語言和信仰也有所不同。根據語言特點分類,巴瑤族使用的「巴夭薩瑪」語言屬於菲律賓的馬來-波利尼西亞語分支,這也從側面說明巴瑤族的起源是來自菲律賓。

巴瑤族的生存技能

巴瑤族作為在海面上生活了近千年的民族,他們是天生的自由潛高手。他們可以在不帶任何設備的情況下潛入到30米甚至更深的海域捕深海魚,尋找珍珠以及海參。而為了減少下潛時壓力帶來的痛苦,他們從小就會故意刺穿耳膜。

因為長期的生活環境和經常下水,使得他們的心肺的功能進化的適應水下,體內壓力與海底水壓一致。這樣的變化他們身體裏紅細胞鞋攜帶氧氣的能力也出現變異。這就是祖祖輩輩為了適應海底環境而變成的結果。

一般巴瑤族人能一口氣在20米深的水下停留五分鐘,在這寶貴的五分鐘內他們能夠完成尋找獵物、捕捉獵物的過程。

除此之外,他們的手堪比製造機器一樣靈巧,他們的乘坐的交通工具lepa-lepa小木船和淺海的小木屋,還有捕魚用的捕魚搶等,都是通過自己親手製作而成。

在野外尋找各種材料,以及把各種零件搭配組裝在一起經過幾天或者幾個星期製作出特精巧的小木船、小木屋以及捕魚需要的器具。

據說巴瑤族男性必要要有自己親手製作的船,這樣纔有資格娶妻生子,繁衍後代。

可想而知,除了潛水捕魚技巧外,掌握手工藝製作方法,對巴瑤族人們來說也十分重要。正因為他們對待手工藝的重視,使得他們在資源匱乏的大海之中賴以存活數千年!

被生活壓迫的巴瑤人

海參一直是巴瑤族的美食,也是過去幾個世紀以來巴瑤族向外界兜售的珍品之一。

現在,巴瑤族人主要以出售石斑魚和拿破崙瀨魚為生。

為了提高捕捉魚蝦的數量和成功率,以前用傳統漁具捕魚的巴瑤人,漸漸學會了利用船上廢舊材料改制的漁叉。

後來,他們在二戰期間跟士兵們學會了讓他們既痛苦又快樂的具有強大破壞性的捕魚技術——自製土火藥,在海里引爆用以炸魚。

▲被土火藥炸傷的巴瑤族老奶奶

此外,巴瑤族還學會了用氰化鉀進行捕魚。氰化鉀是一種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會使魚變暈,但不至於死亡,另外,他們還學來了用氰化物延長魚類存活時間的方法,用以滿足海鮮餐廳對活魚不斷加大的需求量。

▲給魚注射氰化物延長魚類存活時間

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研究分析,如今該行業的產值每年高達八億美元。

原始、簡單、自然、直接……,這些曾經用以形容巴瑤人的詞,逐漸被貪婪、無知、破壞者所代替……

被生活所迫的巴瑤人

在巴瑤人的生活中,每天起牀該做的事就是,捕魚、喫飯、游泳和看大海。他們對當今科技完全不依賴,所以的生活十分簡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在他們眼中看不見任何的一絲慾望,也許正因如此,即使生活再艱難,也很少會見他們的臉上展現哭泣和絕望,更多的是大人和小孩臉上那真誠的笑容。

然而,隨著珊瑚礁和海洋生態環境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海域中可捕撈的魚類數量也在急劇減少。別說向外兜售,現如今,巴瑤人自己的一日三餐都難以為繼。

此外,隨著環境的破壞日益嚴重,以及印尼邊界的確定,政府開始不斷向巴瑤族施壓,讓巴瑤人在淺水區蓋吊腳樓甚至讓他們直接上岸,生活在村莊裏以便統計和管轄。

這便意味著,巴瑤族延續了幾個世紀的生活方式將面臨嚴重威脅,許多巴瑤人也將被迫離開大海這個他們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家園」。

巴瑤人的海洋巴瑤人的家

現在還生活在lepa-lepa的小船上在海面漂浮的巴瑤人開始越來越少了。

大部分的巴瑤人現在已經從傳統小船上搬往吊腳樓裏生活,主要依靠採集珊瑚礁裏任何可以採集的東西為生。

而「與海洋為伴,以海為家」的思維模式,也早已烙印到巴瑤人的骨髓裏。

生活並沒有壓垮他們,即便收入變得越來越微薄甚至無以為繼,面前擺著別無選擇的選擇,巴瑤人的臉上仍然帶著笑,他們對生活依然熱愛。

他們不願離開自己的海洋「家鄉」。

海洋之於他們,猶如陽光空氣,

是生命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即便是被迫上岸,他們還是喜歡大海,喜歡捕魚划船,

我想,再也沒有人能比他們更懂海、更愛海了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