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青容先生冬青樹樂府序

洪亮吉

                           再默寫一遍送以勤同學。錯誤在所難免,恕不負責。

                                                 20139

蓋聲何哀怨,杜鵑為望帝之魂。變亦倉皇,猨鶴盡從軍之旅1。遇金人於壩上,能言茂陵2,值銅駝於棘中,誰知典午3。又況南遷烽火,北狩軒輿。言締造,則東南置尉,拓疆無劉濞4之雄;嗟淪胥,則五百從亡,歸骨少田橫之島5。嗟乎,江山半壁,非仙人刼外之棋,金粉六朝,盡才子傷心之賦。今之作者,意在斯乎?

昔者申徒下士6,赴清泠而不辭,精衛寃禽,投滄溟而不返,斯之挺質,本視鴻毛。未有九重端穆,辭黃屋而乘桴,萬乘輝煌,褰龍裳而蹈海。此即鱗臣效順,不能使東海之波不揚,而孱主7奚堪,更非若南征之舟不復者矣。

夫赤眉構禍,隆準之窆8斯開,臨洮肆兇,銅馬之帝9遭酷,不過行同竊鈇,號等摸金10,雖下竭於三泉,尚不仇於枯骨,惟茲慘虐,更所難言:斷首剝膚,毀裳裂冕。嗟乎,吞炭雖忠,智伯之頭已漆11,納肝較晚,懿公之體先殘12!至於掩骼之仁,出自采薇之士,問中興之顯運,荒土數抔,慨六葉之承花,冬青一樹,即遺黎之感慨,亦何足舒在天之沉痛也哉!

雖然,萇弘化碧13,激衰周義士之心,比干剖心,作洛邑頑民之氣14。焚山之節,既顯之推,匪石之誠,亦逾生畝。若夫廬陵、信陽之大節,其效龍逄、夷叔而分塗者乎!

迨至風雷一警,遂隳先軫之原,陵谷屢遷,尚識王琳之首。哀矣怨矣,求仁得仁。蓋士感知已,伯牙碎琴,義激友生,漸離擊築。效包胥之痛哭,慷慨登臺,賦宋玉之大招,傍徨生祭。三百年之運,已盡庚申15,一二士之心,猶迴天地。覆亡之慘,從古無斯,而忠義之忱,亦於今為烈者焉。

他若生而玉食,長自天家。山陽哀痛之語,命在何時?樂陵永訣之言,兒乎奚罪?柴車而辭鳳闕,破夢而入龍沙。嗚呼,富貴已空,神仙何在?徒使玉輦金輿,禮化人於西域,黃冠繡舃,望紫氣於東來。此則靈妃入道,固無心不死之方,而室主移宮,獨甚此未亡之痛者也。

況乎微子朝周,猶存禮樂,項伯入漢,僅事功名。韓王孫之晚節,漂母見而益哀,劉宗室之陳符,列宗聞而大恥,他若運屬當塗,華子魚尚稱名士,言歸石趙,王夷甫更侈清談,彼人是哉?何足筭也?

嗟夫,蘭臺著史,婦豎不能識其辭,隴西隳聲,搢紳或為諱其語。何似取陳留之軼行,抵掌而說中郎,借赤壁之遺聞,快意而談諸葛。則人驚伯有,或能廣閭巷之傳,而鬼有董狐,殊堪增竹素之色。先生於是囑為之序,遂著於編。若夫聲音之道、文字之工,則讀臧洪之傳,髮自沖冠,登廣武之原,眥先裂血----抑至此乎?非可詳矣!

 

蔣青容和洪亮吉都是乾、嘉年間的人。蔣青容可能是個老曲藝家,而洪亮吉就更出名,是個經學家、文學家和書法家,駢體文的水平特別高,還有,據說他是近代中國第一個人口學的學者。

蔣青容這篇樂府敘事詩我未拜讀過,是否用於曲藝說唱方面不得而知。作者要求洪亮吉為他寫一篇序。

這首樂府詩主要是記述宋朝覆亡的慘痛歷史和宋遺民的忠義故事。

1276年,元兵攻進臨安,把宋朝皇帝和宮人俘虜北去。趙罡在福州繼位,乘船南逃,不久在舟上病死,其八嵗的弟弟趙昺繼位,是為少帝,曾經逃到香港大嶼山一帶避難。1279年一月,陸秀夫、張世傑等率領軍民在新會崖門和元軍進行了世界歷史上最為慘烈的海戰,失利,陸秀夫背負少帝懷璽跳海身亡,那時海面上沉船二千艘,投海殉國的軍民浮屍十餘萬。數日後,少帝的殘屍飄流到現在深圳的赤灣海邊,赤灣的和尚憑各種跡象認定那就是少帝,連夜把骸骨掩埋在一棵冬青樹下,《冬青樹樂府》可能寫的就是這些事情。

近年,在深圳南山區赤灣小學附近修建了宋少帝陵,供人憑吊。新會崖門還有崖山祠、慈元廟等紀念景點。

 

 

  1. 符堅攻打東晉,大敗逃跑,風聲鶴唳。
  2. 這是金人辭漢的故事。魏代漢祚,魏明帝曹叡下令把茂陵武帝墳墓的捧露盤遷到自己的前殿,盤剛拆,捧盤銅人金狄潸然淚下,乃止。
  3. 《晉書》記載:索靖有先識遠量,知天下將亂,指著洛陽宮門前的銅駱駝說,我可能要在荊棘中見到你了。銅駝荊棘代表國土殘破。 典午一詞是隱語,典是掌管或職司的意思,午年屬馬(午馬未羊),典和午在一起即司馬,晉朝姓司馬,故典午就是
  4. 劉濞是劉邦的二哥劉仲的兒子,即劉邦的親侄,封為吳王,都城設在廣陵,今揚州。劉濞為人剽悍而有野心,但他打仗勇敢,治國亦有才能,把吳國治理得民康物阜,非常富庶。漢文帝時,太子劉啟失手打死了劉濞的兒子劉賢,由此劉濞和中央結了怨。劉濞在封地不斷擴張勢力,大量鑄造貨幣,擴大鹽業銅業,發展經濟,也引起了中央的猜忌。到了漢景帝,晁錯主張中央集權,建議削減藩王封地和勢力,劉濞於是提出「清君側」的要求,糾集了楚、趙等七個諸侯國造反,史稱「七國之亂」。最後,景帝拜周亞夫為帥,三個月就把叛亂平定,劉濞被殺。劉濞事見「史記」。到現在,史家對他的看法尚有分岐,有人說他是搞分裂的反動勢力,也有人說他建設有功,反叛是逼出來的。
  5. 田橫是春秋戰國齊國的王族。秦併六國把齊國滅了,田氏兄弟趁秦末天下大亂起義抗秦,意圖恢復齊國,兄長田儋、田榮曾先後自立為王,他們有很高的民望,齊人賢者多歸附他們。   楚漢之爭時,劉邦和項羽都爭奪齊國這塊土地。田儋和田榮先後兵敗被殺,田橫卻乘機奪回了齊國不少城邑,既不朝楚,也不事漢。劉邦派儒生酈食其去遊說田橫歸附漢方,田橫起先同意了和平歸順的條件,那知韓信不甘酈生不戰而成功,又發兵攻齊。田橫以為是劉邦不講信義,遂烹煮了酈食其,率領五百餘死士,跑到了現今即墨附近一個海島上據守。漢朝統一了天下後,劉邦下詔赦免田橫之罪,召他入朝。田橫是一個義士,義不能離開五百兄弟,表示說:擔心現任要職的酈生兄弟酈商報復,自己不願做官,願為庶人在島上和五百從亡者渡過一生。劉邦害怕田橫這幫人威信高,有後患,下令酈商不得提出報復,並明確地說,凡有傷害田橫及其從人的,要滅親族。劉邦提出:”田橫若來,分封可以大至王侯,若不來,就派大兵把島上的人通通消滅。”田橫為了保存部下免被殺戮,於是帶了兩名親隨出發去見劉邦。到了離京城三十里的地方,沐浴更衣,對隨從說:”皇帝想要的是我的頭罷了,我這一死可以免去自己投降的恥辱,又能挽救五百人的性命。”乃拔劍自刎,讓隨從把頭送入城去。 劉邦見了田橫的首級,流下了眼淚,吩咐以諸侯之禮安葬,並封二名隨從為都尉。誰知那兩名隨從已自刎在田橫的墓穴中。劉邦再派人去海島安撫那五百壯士時,他們在聽到田橫死訊後一起蹈海而死。   這個小海島現在還叫田橫島,在即墨巿東面的海上。
  6. 春申君的門人。
  7. 身體孱弱的君主。
  8. 漢高祖是個高鼻子。窆,粵音”貶”,墳也。
  9. 可能是指董卓的事。銅馬帝即光武。
  10. 曹操立摸金校尉一職,專發墓穴取財。
  11. 春秋時,晉人豫讓為報智伯的知遇,要為智伯被殺報仇,漆身為厲,吞炭為啞,喬粧打扮行事。
  12. 北方狄人入侵,把衛懿公砍為肉泥,只餘一肝完好。衛大夫弘演自剖其腹,納懿公肝而保存之。
  13. 萇弘是周朝的天文學家,是個大學者,忠心耿耿地為王室效力五十年,孔子也曾向他請教禮樂。東周以後,王室衰微,諸侯坐大,他很想削弱諸侯的勢力,振興周室,那時的周敬王也有相同的觀點,君臣相處本很合拍。 傳說是這樣的:萇弘曾經在周室的大公卿劉文公手下工作。有一個時期晉國發生了六個公卿大夫內訌不和的事,其中一個姓範的公卿,是劉文公的姻親,萇弘因此支持了他。誰知後來範氏被鎮壓了下去,趙氏等公卿主持了晉國的政權,就以此為藉口要討伐周王室,他們還使出了寫假信的奸計,離間萇弘和周敬王的關係。周敬王在巨大壓力下,又誤信了謊言,雖不忍殺害萇弘,但把他流放回家鄉四川。萇弘悲憤交加,在四川剖腹自盡。蜀人把萇弘的鮮血用盒子裝了起來保存,三年之後,鮮血化成了碧玉。這件寃案,激發了周王室的人心。 《莊子》裡記載說:"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
  14. 比干是紂王的叔父,一生正直為國。紂王無道,他據理直諫,被紂王剖腹取心。他的行為,振作了洛邑百姓的精神。
  15. 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那年是庚申年。當時,趙匡胤找陳搏(希夷先生)問詢國運,陳搏說三百年。此後又過了五個庚申,南宋巳極度衰落,捱不到第六個庚申,享祚只319年,宋朝就覆亡了,多存活了十九年。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