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能聽說過“沙角大學”的美名

  一代代南海水兵

  在這裏學會打仗

  從這裏奔赴戰場

  但您可能並不知道

  “沙角大學”還有一間“新灣分院”

  無數同樣心懷夢想的水兵

  在這裏留下奮鬥的足跡

  最近,我們收到了一封

  “新灣分院”畢業老兵的來信

  信很長,情很深

  字裏行間,滿滿都是回憶

  戰鬥在深藍的日子

  文丨江毅

  正如陸游詩裏所寫那樣:夜瀾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作爲中國5700萬老兵的一員,軍人的一切早就融入血脈,雖然早就脫下軍裝,但永遠不會忘記那段當兵的歷史。

  這 藍 色 軍 營真 美

  2011年12月,我應徵入伍,當時可以選擇的軍種還有陸軍、武警等,起初對海軍並沒有很深的認識。

  負責徵兵的武裝部幹事告訴我:“這是海軍部隊首次在我市招兵,機會難得,當海軍好留隊,好轉士官,好出國,技術兵吃香,就發的衣服也比其他兵種多好多件呢!”

  就這樣,我懵懵懂懂選擇加入海軍。

  當時入伍發下來的是一件老式作訓服,雖然寬大不合體,但總算是第一件軍裝。

  武裝部還特意準備了大紅花讓我們佩戴在胸前,母親早就買了一掛鞭炮慶祝我參軍入伍,擔心我水土不服,還特意帶了一罐土裝在我的行囊裏。

  匆匆與家人告別後,懷揣着對軍營的嚮往,我跟隨南下的新兵專列,奔赴嚮往的軍營。

  老式綠皮火車坐滿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新兵,我們盡情暢談建功部隊的豪言壯語,一路歡聲笑語,旅途的疲倦早就拋之腦後。

  經過幾十個小時的行駛,列車到達了廣州火車站。浩浩蕩蕩的新兵隊伍,穿着藏藍色的軍裝,揹着厚重的軍被,提着沉甸甸的行李,尤爲引人注目,乘客都齊刷刷朝我們看過來。

  軍車快速穿越市區,抵達軍供站之後,進行了短暫的休整,而後開始徒步行軍至黃埔碼頭,登上前來接應的輪船。

  這是我第一次坐船,興奮地看着沿途的風景。負責接兵的軍官向我們介紹着駐地基本情況和風土人情:“這就是虎門大橋,全長3618米,世界第一跨,也是中國第一座大型懸索橋,採用現代斜拉技術……”

  望着雄偉的大橋,看着珠江兩岸高樓林立,沿江大道車水馬龍,我不由得讚歎,深深地感受到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經過長達三小時的航行,夜晚七點,我們準時靠岸。碼頭上伴着喧天的鑼鼓聲和鞭炮聲,接兵的隊伍早就在碼頭整齊列隊,歡迎我們的到來。

  不遠處,“水兵搖籃”四個金色的大字映入眼簾,刻在基地大門右側紅色牆上的則是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的題詞“爲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

  巨大的海軍錨矗立在大門正上方,兩邊是高大的榕樹,營區裏不時迴盪起嘹亮的口號聲,整個軍營充滿了海軍特色。

  崗亭上的哨兵身裝着潔白的軍裝,軍姿筆挺,當我們的隊伍通過時,“啪”的一個標準的軍禮,真帥!

  一百多號新兵集結操場,又開始第二輪分流奔赴“新灣分院”的連隊。路上,班長就教我們唱起了軍歌《團結就是力量》。

  從繁華的城市到偏僻的郊野,穿山越嶺,一路風塵僕僕,經過長途跋涉,早就讓我們身心疲憊,接兵的戰友忙提過我們手中的行李。

  “早就餓了吧,這就帶你們吃東西去。”班長帶領我們來到食堂,一碗熱氣騰騰的清湯肉絲麪端到面前,香氣撲鼻,不一會兒就吃得一乾二淨。

  來到宿舍,班長第一時間安排我們打電話報平安,隨後進行了簡單的內務整理和洗漱,伴隨着悠揚的熄燈號,我們早早進入了夢鄉。

  早上6點鐘起牀號準時響起,我們立刻起牀集合點名。打量這幢新兵營房,營房坐落於雄偉的新灣山腳下,四四方方,三層樓白牆紅頂建築,大門兩側依次排開的石柱顯得莊重、大氣。

  “厲兵秣馬時,枕戈待旦地”,十個金色的大字懸掛在營房屋頂上,被太陽照得閃閃發光。周圍錯落有致栽了一排木棉樹,樹上的葉子早就凋零。

  操場兩邊用氣球懸掛着巨幅標語,“好男兒攜筆從戎揚衛海雄心,真豪傑建功南海壯志凌雲”,真讓人熱血激昂,心潮澎湃!

  第二天上午組織新兵開訓動員大會,營長在大會上說的話,今天我依然記得。

  “虎門,這座古鎮歷史悠久,我們不能忘記1840年那場戰爭,不能忘記那段屈辱的歲月。沒有一流強大軍隊,就沒有人民的一切。從現在起,你們就是一個戰士,祖國南海的守衛任務就靠你們了,同志們,有沒有信心?”

  “有!有!有!”有力的回答迴盪在伶仃洋上空。

  穿 上 這 藍 色 軍 裝真 苦

  很快,我們就迎來了正式新兵訓練。曾經當過兵的哥哥跟我說過,新兵訓練三個月是我們從地方青年到軍人蛻變的一個重要過程。

  “一定要堅持住!”我暗暗告訴自己,堅定了要當一個好兵的初心。

  新兵班長是海南人,姓陳,國字臉,古銅色的皮膚,中等個頭,健碩的身材,軍事素質響噹噹。班長參加過國慶閱兵,因此,還榮立過三等功。

  作爲一個有着八年軍齡的老兵,自然要求嚴格,在他手下當兵既是我們的榮幸,也是我們的“不幸”。

  新兵的生活團結緊張而又嚴肅活潑,訓練第一關就是從站軍姿開始。“兩腳尖分開約六十度,腳跟靠攏,兩腿挺直……”班長一遍遍的複述動作要領。

  “手夾緊,繃直!”,任何一個小動作都逃不過班長的火眼金睛,同時手把手糾正我們的動作。

  所謂“行如風,站如鬆,坐如鐘”,軍姿是一切隊列動作的基礎,練的就是耐力,比的就是堅持。

  剛開始爲了偷懶,我們提前商量好對策,密切分工,有負責觀察的,有負責提醒的,偷偷拿餘光瞄班長。沒想到計劃還沒實施就被班長識破,“臭崽子,還想偷懶,再加十分鐘!”

  考驗我們的不僅是耐力,還有蚊子的偷襲,即使奇癢無比我們也要堅持咬牙,有時候汗水滴到眼睛裏我們也不敢眨一下。

  “報告班長!我想擦一下汗。”“不行!就連這點難受都堅持不住,還當什麼兵。想一想我們的戰鬥英雄麥賢得,被炮彈打中右前額,依然頑強堅持到戰鬥最後一刻,水兵的意志堅如鋼,堅持住!”

  爲了提高我們的耐力,班長帶領我們加小竈,操場上我們揮汗如雨,班長身體力行,跟我們一起訓練,“掉皮、掉肉、不掉隊、流血、流汗、不流淚”的口號,我至今記憶猶新。

  新兵最怕的聲音當屬哨聲。兩眼一睜忙到熄燈,兩眼一閉提高警惕,緊急集合我們最害怕的科目之一。“哨聲就是命令”,當聽到哨聲,就必須立刻停下手裏的活,趕赴集合地點。

  第一次緊急集合,大家醜相百出,在檢查個人裝備時,不是少帶水壺,就是水壺沒裝水,軍被綁着各種花樣,以至於有的戰友跑到一半被子都掉了。幾趟下來,各個都氣喘吁吁。

  第一次摸槍,我興奮得頭天晚上睡不着覺。雖然當時的用槍是老式“八一槓”,但槍械保養,拆裝訓練和狙槍瞄準訓練起來一個不差。

  瞄靶的要領我還記憶猶新:缺口對準準星,再瞄準靶心,三點一線,還要穩定呼吸,做到人槍合一。

  訓練時雖還是二月份,但虎門上空早已烈日當頭,陽光射在槍體上再反射,刺得眼睛都睜不開,爲了聚光眼睛只能眯成一條縫,雙肘因長時間支撐在沙石地上而發麻。

  “真苦啊,這槍也不是那麼好打的!”我心想道。

  傍晚在完成軍事訓練後,班長喜歡帶我們來看大海。萬噸巨輪在洋麪自由穿梭,我們也憧憬着,有朝一日登上軍艦馳騁大洋。

  看着一望無際的大洋,吹着海風,一天的疲勞頓時一掃而光,夕陽西下映照在洋麪上,微波粼粼,天邊海鷗在飛翔,時而傳來悠長汽笛聲,整個畫面真是美極了。

  第一次在軍營過年氛圍格外熱烈。大家一起大掃除、貼對聯、裝彩燈,合夥把營區裝扮得喜氣洋洋。包餃子的時候大家拿出軍用臉盆,和麪切餡,忙得不亦樂乎。

  我是大年第一班崗,凌晨時分,剛剛完成交接的我看着軍營外璀璨的煙花照亮夜空,聽着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慶祝着新年到來。

  雖沒有吃上熱乎乎的餃子、沒能和家人團聚,但站在哨位給祖國守歲,突然體會到軍人那份堅守的驕傲與自豪。

  這 藍 色 回 憶真 難 忘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分別的日子悄然而至時,才覺得我們三個月來日夜期盼的“下連”竟如此沉重。

  臨走前新兵連組織了隆重的授銜儀式,換上列兵軍銜的我們比入伍前黑了,瘦了,可我們彷彿纔剛剛明白了怎樣纔算合格的兵。

  三十幾號人睡大通鋪的日子也將成爲過去,在臨下連隊那晚,我們班在儲藏室小聚,平時嚴厲的班長此時卻格外和藹。

  “你們是我帶的最後一批新兵了,等你們下連隊後我也要退伍回家了。”那一晚我們說了很多心裏話,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都紅着眼睛。

  縱然有萬般不捨,但軍人以服從命令爲天職,當凌晨四點連隊接兵車到達的時候,三個月來朝夕相處的戰友就要真正分開了。

  回想起這三個月,大家每天一起起牀、一起訓練、一起跑五公里、一起看海,太多的一起,將我們彼此連在了一起。

  說一聲珍重,道一句再見,再見了,我的新兵兄弟,再見了,我的新兵連。

  軍旅生涯的起點短暫而又美好。如今退伍已經五年了,偶爾還是會回憶起剛踏上水兵之路的那段日子,心裏還在牽掛……

  上鋪戰友笑容是否依舊燦爛,班長身上的腰痛是否已經痊癒,營房的芒果又是否還是那樣甜……

  END

  今天的“新灣分院”,已經變了樣子,蓋起了新營房,修起了新的訓練場,但那處處可見的拼搏畫面,和濃濃的戰友情誼,依然沒有改變……

  開始的開始

  我們相知相識

  最後的最後

  眼淚化成不捨

  軍營啊軍營

  我該怎樣告別你

  戰友啊戰友

  不要把我忘記

  當某天你會想起

  青春裏那抹藏藍色

  當某天你會看見

  電視裏英姿颯爽的背影

  當某天再唱起

  那首鏗鏘有力的軍歌

  當某天再回到

  軍營是否本色依舊

  恍然從新兵到退伍的瞬間只有兩年

  恍然身邊的戰友走走停停

  我也將告別

  汗水與淚水交織的畫面

  化成一個溫暖的思念

  獻給青春作紀念

  說一句珍重珍重

  我也將告別

  也許誰都忘了誰的名字

  但不會忘記戰鬥在深藍的日子

  戰鬥在深藍的日子

  圖文:江毅 王聖哲 陳振宇 | 部分圖片源自“南海艦隊”公衆號素材庫

  編輯:嘉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