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發作時的疼痛感,被稱作“痛中之王”。有患者形容,此種疼痛感就像是突然把關節放進火中烤冰中凍,也像是關節突然受盡重物碾壓蹂躪、被啃咬、被撕裂。多數的痛風病人想起急性期發作的感受,都不寒而戰。據調查,在痛風發作期間,有79%的患者會因疼痛和需住院治療而不能堅持正常工作,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質量。

  但是,在臨牀中卻常常可見的一個怪事是,痛風病人往往“好了傷疤忘了疼”。一旦不痛了,便認爲“病已經好了”,自行停止繼續喫藥。

  痛風不痛了還需要繼續喫藥嗎?帶着這樣疑問,醫聯媒體採訪了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黃建林教授。

  痛風不痛了就代表好了嗎?

  痛風是長期嘌呤代謝紊亂、尿酸排泄減少所引起的一組疾病。高尿酸血癥是引起痛風的根本原因。痛風常表現爲急性痛風發作,蹠趾關節紅腫疼痛,慢性痛風石形成,嚴重者關節破壞。

  黃建林教授指出,在我國,45.2%的患者是因爲出現痛風急性發作纔去就診,絕大多數患者不會在發作間歇期就診。由於大多數痛風患者在發作間歇期無症狀,痛風發作間歇期的治療往往被患者所忽視。目前我國痛風患者降尿酸達標率不足三成。

  這歸咎於普遍患者對痛風認識不足,以爲痛風不痛了就代表好了。實際上這只是出於痛風的無症狀間歇期。當患者體內的血尿酸水平沒有得到控制,相當於體內埋着定時炸彈。這顆炸彈時不時爆炸一下,就是痛風急性發作。多次急性發作,進入痛風慢性期,對關節的損害和對肝、腎、心血管的損害極大,引起關節畸形、尿毒症、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

  痛風不痛了還需要喫藥嗎?

  據調查,在兩百多例有過1次以上痛風發作的患者中,調查其血尿酸水平和痛風複發率的關係後發現,當血尿酸大於9.0mg/dL時,痛風複發率大於78%;血尿酸低於5.0mg/dL時,痛風複發率不到10%。即是說,痛風病人若能繼續控制血尿酸水平,將大大降低痛風的複發率。

  黃建林教授指出指出,痛風不痛了,依然需要喫藥,必須控制血尿酸水平在一個較低的水平。2016版中國痛風診療指南表明,降尿酸治療的目標是預防痛風關節炎的急性復發和痛風石的形成,幫助痛風石溶解。將患者血尿酸水平穩定控制在360μmol/L(6mg/dl)以下,有助於緩解症狀,控制病情。

  目前有幾點阻礙痛風患者繼續服藥進行降尿酸治療的因素:

  1、對痛風病情認識不足。很多患者以爲痛風不痛了,以爲血尿酸降下來了,就可以停藥了。卻不知道關節中或關節周圍還沉積有大量的尿酸結晶,實際上要清除關節周圍的尿酸結晶需要很多時日。

  2、對治療痛風的藥物認識不足。多數患者只知道有這些痛風藥,卻不知它們治療痛風的機制是什麼,對醫生所開的藥物的針對性也並不理解。例如只知道苯溴馬隆可降尿酸,卻不知道在服用苯溴馬隆期間,白天需要多飲水(2000ml以上),否則可能引起腎結石或原有腎結石增大。還有患者擔心長期服用降尿酸藥物引起肝腎損害。殊不知若不降低尿酸,對肝腎的損害纔是致命性的。

  3、對痛風的危害認識不足。很多患者以爲痛風僅僅是會引起關節腫痛,卻不知其還與心腦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壓、尿毒症有關。

  4、對降尿酸治療中的認識錯誤。痛風患者開始降尿酸治療的6個月,經常會出現痛風急性發作,其機制可能與關節中尿酸水平驟降導致尿酸鹽晶體重構相關。但是很多患者認爲,是降尿酸治療導致痛風發作,因此拒絕進行治療。

  5、其他,例如種族、知識信念、心理狀態等都是影響患者依從性的因素。

  黃建林教授認爲,痛風不痛了還需要繼續喫藥進行降尿酸治療。這不僅能起到防止或減少痛風發作的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可以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是“治未病”的最好體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