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環遊記》的優秀應當是毋庸置疑的,那為什麼影評人們,包括我,仍然不能夠完全滿意呢?

《尋夢環遊記》的故事圍繞著一個墨西哥鄉村的小男孩米格展開。

米格熱愛音樂,無比渴望證明自己的音樂才能,更希望自己像歌神德拉庫斯一樣成為偉大的音樂家。

然而,米格的家族卻是整個墨西哥唯一不喜歡音樂的:由於他的曾曾祖父為了音樂拋棄妻女、遠走他鄉,曾曾祖母從此將音樂視為一種詛咒,並留下了祖訓,世代禁止族人再接觸音樂。

影片的開頭鮮活地刻畫了米格一家人的性格特徵。通過米格家人和墨西哥大眾對於音樂對立態度,第一幕樹立起了貫穿全片的核心衝突——是選擇音樂,還是選擇家庭?

或許你會認為《尋夢環遊記》又是一個老調俗套的「追夢」故事,但皮克斯很快在第二幕給予了我們充分的驚喜:在亡靈節(Día de los muertos)這一天,米格在無意中闖入了死後的世界,眼前的一切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他能看到周圍的亡靈,自身也成為了獨一無二的、「活著」的亡靈。

亡靈節是墨西哥的傳統節日。每年的 11 月 1 日至 2 日,墨西哥人會舉行各種豐富多彩活動慶祝,舉行化妝遊行,前往墓地祭拜,以迎接重返人間的先祖的靈魂。

墨西哥人相信,逝去的人仍然存在於天地之間,其記憶和靈魂仍未消散。每到亡靈節期間,他們就會通過一座萬壽菊搭成的橋,短暫地重返人間。

不同於我們通常對死後世界恐怖凄涼的想像,皮克斯藉助小男孩米格的視角向我們展現了堪稱電影史上最色彩絢麗的死後世界。這裡燈火通明,整個世界籠罩著一層浪漫的紫色光芒,錯落林立的高樓帶給人彷彿時空交錯之感,簡直有如未來都市一般絢目迷人。

在動畫電影中刻畫亡靈世界,放在好萊塢可謂是相當大膽的一次嘗試,要知道很多家長都會因為擔心孩子被嚇到而避而遠之。但皮克斯聰明地藉助墨西哥人的世界觀,讓亡靈世界變成一片歡慶的海洋。

片中的骷髏們並不可怖,反而是盛裝打扮,結著伴暢笑歡談,這與之前墓地場景中活人們為逝去親人祭拜祈福時那肅穆、憂傷的氣氛形成了劇烈的反差。在經歷第一幕的壓抑過後,片中的亡靈世界反而比現實世界更顯得頗具生機和活力,使我們更容易對這一世界產生認同。

這種處理方式是紮根於墨西哥人獨特生死觀的。墨西哥詩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奧克塔維奧·帕斯說:「死亡其實是生命的回照。死亡才顯示出生命的最高意義;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補充。」因此,墨西哥人們祭奠亡靈,卻可以載歌載舞,通宵達旦,將本該靜謐的祭典辦成盛大的慶典。

墨西哥人對死亡的看法與中國有著明顯差異:對於我們來說,死亡大多數時候是一個需要避諱的話題,圍繞死亡的節日通常是嚴肅與靜謐的。但差異背後,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共通點——墨西哥人有亡靈節,而我們也有中元節。儘管有文化差異,但更深層次的人類對於鬼魂的邏輯卻是我們非常熟悉的。

我們之所以都會認為有死後的世界,而亡靈鬼魂們將於某一天重返人間,是因為希望能藉此與逝去的親人得到短暫的重聚。「鬼節」的真正意義並不體現在當今大多數恐怖鬼片中,而最初的意義本該是用來寄託我們對逝者的哀思。

影片中另一個有趣的設定是,亡靈是靠生者的記憶所維繫的,一旦生者的記憶消去,亡靈也將隨之消散,迎來「最終的死亡」。生命與死亡在這裡並不是以肉體為分界點,記憶才是;它承載了逝者在生者世界留下的精神印跡,是聯繫起兩個世界的橋樑。皮克斯抓住了人類相信亡靈鬼魂存在的共通內在邏輯。


確實是一部很有溫情的電影,中途也確實把我這個大男人弄得眼眶濕潤。不說對中國電影有什麼指導意義,因為確實沒什麼指導意義,有指導意義的東西太多,中國電影還不都這樣!

說說其他的。電影中主人公以及自己的曾曾祖父對於夢想的追尋過程中,因為歲月的洗禮與成長,在不同的階段做出的不同選擇,揭示世人對於生命應該保有的價值觀以及生活的意義_家人,甚至對於家庭的守護是永恆不變的主題!

對於這點,體現出來的價值觀跟傳統中國社會的價值取向與信仰有很大的相似之處。沒有刻板的殘酷的宗教倫理,有的是類似於中國供奉先祖的祠堂。那些對於社會以及家族的存續榮譽做出表率的先祖每年被祭奠,他們的故事被代代相傳。相反,那些有辱於家族與社會的人則會令人恥辱,有辱門楣,不會被供奉入祠堂,甚至隨著時間被湮沒在現實世界和死後靈魂所在的所謂極樂世界。目的不是要子孫後代把他們當神佛一樣崇拜,而是讓家族子孫明了是非曲直,以及做人的價值尺度,追尋生命正面的意義!

對於死後的世界裡的那些靈魂,當現實世界沒有人記得他們的時候,他們便連靈魂也會煙消雲散,徹底的被遺忘,完全湮滅杳無蹤跡,至此,對於價值與意義便無從談起。這不僅將現實存在的人的世界與死後的世界建立起重要的鏈接關係,而這種鏈接關係也起到了對還活著的人的一種警醒與威懾,不管是道德的,還是每個人關心的利益關係。那些邪惡的,令人唾棄的人和事不管在生前有無得到報應與懲戒,死後也無法逃脫應有的制裁,引導活人追尋自身價值的路!而當沒有這種對於死亡的敬畏的時候,所有關於『反正人要死的,死了什麼都沒有了,不如就地行樂,管他是非善惡』,所有現實世界的穩固的人與人,人與自然世界相處的運行規則被打破,即成災難!

另外,家庭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單位。在每個人年輕的時候,都會因為所謂夢想以及外面世界的誘惑在家人與未知世界的光怪陸離之間做抉擇。有的人秉持著家庭一脈相承下來的價值觀,即使短暫迷失,最終也找到更好的回家的路,看到在這短暫一生里最重要,最值得追尋與守護的東西。曾曾爺爺是如此,哪怕因此失去寶貴生命,甚至要徹底湮滅在這宇宙大荒中,但最終也是因為那曾經所做的回家的抉擇得以救贖。同樣,主人公也是如此。在家人與所謂夢想之間選擇了家人,幫助曾曾爺爺完成心愿。至此,夢想也獲得家人的守護,不再是不可調和的對立面!

對於這種價值選擇,不來源於神(現世人類口中神的旨意都來自於幾千年前,大多隻對於神本身有利,對於人,神更多的是殘忍,血腥與屠戮!),其來源在於我們的骨子裡_更確切來說是來源於我們的根……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自己親人們的口口相傳的關於先祖們的好的壞的實踐故事裡。有的因為光輝而被銘記代代相傳,有的僅僅因為作為教訓被羞於提起。他們被供奉不是因為我們將之作為神不容質疑的存在,而是他們都曾經或者正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對於個體的自己與自己,自己與家庭,與社會、與自然宇宙的關係,有著各種可以借鑒的經驗,讓我們在迷失中更容易找到與這個世界最和諧相處的方式,讓我們明了是與非,對與錯,取與舍,敬畏地對待生命的過程!


不想贅述太多,因為我只是一個普通的觀影人,不是影評人。

作為觀影人,一部動畫電影好看,在於它的畫面,它的故事,它的配樂。畫面是技術帶來的,但是也需要構架在完整的故事體系之上,「好好講故事」是很簡單卻又非常難的。

我們國家不說大的電影體系,就說動畫電影,不是沒有輝煌過,甚至我覺得像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這種動畫的精髓和它的文化內涵,西方文化是無法企及的。

不是沒有認真的電影人,不是沒有認真的動畫電影導演,不是沒有好的故事,只是牽扯的因素太多太多。

電影終究是社會商業產物,迪士尼和皮克斯之所以能戳中全球觀眾的心,在於他們選取的多是永恆的話題「友情」,「愛情」,「夢想」,「親情」……每個人能夠看出不同的感受,大愛的傳遞會更充滿力量。

我還是更期待我們會出現更多更多《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等中國風滿滿的好動畫,它們確實還缺點多多,但是我們在進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