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與激情8》上映第一天,票房就超過4億元。

第一原因,當然是《速度與激情8》商業上的清晰。這種清晰性很容易就被當做質量,但它只是質量的一個構成元素。在一個大的電影商業的概念裏,風格是第一位的,對風格的貫徹,涉及到是否建立其獨特的生態系統。

這種生態系統,第一部《速度與激情》過後,就開始明確和堅決。第一部《速度與激情》本質上還是一部警匪片。保羅·沃克的角色是臥底到老大的車隊裏的警察。

第一部之後,該系列就在地下賽車文化和特效技術中越走越遠,它之所以沒有成為一個神棍片,就是因為對生態系統的建設和完善。片中,誇張到玄乎的鏡頭,被成功統一到一個大概念裏,所有的離奇都變得好像是合理了。

林詣彬的作用不容小視,他對影片主題上東西文化的融合,動作上的功夫化,至關重要。

地下賽車文化的灰色地帶,主人公善惡之間的徘徊,也是最近一些年電影所樂此不疲的。

此外當然還有親情、愛情、友情這些永不衰竭的元素,以及一部系列電影從2001年到2017年,就拍攝到了8部,所起到的廣告普及作用。

別和我提保羅·沃克,在他去世後不久,就在中國上映了他主演的《暴力街區3》,但票房寥寥。大家看的還是《速度與激情》裏的保羅。這是演員的光榮與悲哀,他只能活在某一個固化的語境裏。我們熱愛的是那個被限定了人。

這和我們通常所認為的電影的藝術質量不同,一旦真正地涉及到藝術,就得做好小眾或者票房不佳的打算。真正的藝術註定了和大眾是有距離的,《速度與激情》是技術到了極致之後,而成為的那種藝術。看時爽死,出門即忘。

當然還有受眾的原因。中國觀眾是一個獨特的羣體,我們是一個羞於表達的民族,但感情這東西,總是需要外泄的。過去的一段時間,這個寄託物曾經是文學,現在最好的寄託物是電影了。電影院成為情感外化的場所。

那麼我們當下看電影,基本是兩種發泄模式,即施虐和受虐。

受虐電影這條線從最近的《一條狗的使命》到遠一點的《唐山大地震》到再遠一點的《媽媽再愛我一次》。對於中國成年人而言,合情合理合法地哭一場,太重要了。

施虐電影從最近的《速度與激情8》到《生化危機》到《極限特工》到《戰狼》到《葉問》。就不用我多說了吧。只需要一個合情合理的方式去施虐而已,比如打殭屍,比如打日本人,啥啥的。

需要注意的是,觀眾哭,都是哭自己,觀眾笑,都是笑別人。這一點稍微出現一點差錯,電影就萬劫不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