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印巴空戰後,印度近日又給世界“送來”一個大新聞。總理莫迪在27日做出重大宣佈:印度成功試射反衛星導彈,擊落一顆近地軌道衛星,成爲繼美俄中之後第四個有能力“打衛星”的國家,躋身“太空強國”行列。他還連續發推爲這一壯舉“助威”。但也有人質疑莫迪特意在大選之前發佈這條“重磅消息”,只不過是一場“政治秀”,真正目的是想爲疲軟的選情“助力”,政治意味大於軍事意味。

技術“含金量”多高?

對於這次反衛星導彈測試,莫迪沒有透露太多細節,關鍵信息或許只有四條:被摧毀的衛星是一顆低軌道衛星,距地面300公里;從導彈發射到擊中目前,僅花了3分鐘;整個項目印度全程獨立完成;試驗代號“沙克提任務”(又稱“力量計劃”)。

至於何時進行試驗、擊落哪種類型的衛星、發射什麼型號的導彈,莫迪一字未提。

然而,這並不影響消息本身產生的“核爆”效果。

“這次反衛星武器試驗的重要性不亞於印度第一次核爆。”在線防務雜誌《德里防務評論》主編索拉夫·傑哈說。

“沙克提任務”這一名稱也透露出印度對這次試驗的高度重視。從歷史來看,印度經常以“沙克提”爲重大行動命名,1988年第一次核武試驗被稱爲“沙克提行動”。

那麼,印度這次“打衛星”的技術含量有多高?意義之大是否如其所形容的等同於“核爆”的當量?

在解答這些疑問前,先來瞭解下什麼是反衛星導彈,以及人類打衛星的簡史。

路透社報道,反衛星武器可以攻擊敵方衛星,使其“失明”或中斷通信,同時爲攔截彈道導彈奠定技術基礎。在軍事上,摧毀敵方衛星被認爲是一種先進能力,因爲衛星在戰爭中可以提供至關重要的情報和通信。反衛星導彈是反衛星武器的一種。

美國在1959年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反衛星測試,當時衛星本身也是新事物,很罕見。在首次測試中,美方是用一架轟炸機發射了一枚可攜帶核彈頭的彈道導彈去打衛星。不過,試驗有點“小賴皮”,因爲發射導彈時,這架轟炸機與目標衛星的距離足夠近,以確保能成功摧毀目標。

那時,正值美蘇冷戰時期,雙方展開激烈的軍備競賽,尤其在太空領域“你追我趕”。蘇聯大約也在同一時期進行了類似試驗。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蘇聯測試了一種反衛星武器,這種武器可以在軌道上發射,接近敵方衛星後用爆炸裝填物摧毀目標。

1985年,美國又進行反衛星測試。這次是從一架F-15戰機上發射ASM-135反衛星導彈,擊落一枚在距地500公里軌道上的美國軍用衛星。

此後20多年,世界再無反衛星測試。直至2007年,中國進入反衛星領域,摧毀了一顆高極地軌道的舊氣象衛星。外界認爲這是自美國1985年試驗以來首次成功的反衛星試驗。

現在,印度也宣稱加入“反衛星俱樂部”成爲“玩家”。對此,中國軍事文化研究會網絡研究中心主任杜文龍解讀道,反衛技術對印度來說或許是一大進步,但在大國裏不算高端技術。一,美俄中公開報道的反衛星軌道高度要遠遠高於300公里。二,印度雖然具備打低軌衛星的能力,但未必能打中高軌衛星。目前距地500公里以下的軌道衛星並不多。最新成就只是顯示印度的技術方向,但實戰能力相對有限。三,其他國家反衛已經幾十年,印度纔剛剛做到,時間已滯後。四,低軌反衛並不稀奇,全球具備這樣能力的國家有一二十個。“所以,從大國間戰略能力分析,這個進步微不足道。”

至於被莫迪“祕而不宣”的衛星和導彈,專家分析,這顆目標衛星比國際空間站的軌道還低,或者是一顆報廢的衛星,或者是爲反衛星試驗專門發射的靶星。“打衛星”的導彈可能是印度正在研製的某種反導武器,“但由於印度導彈型號不固定,之前也從未公開過,可能是與‘大地’系列導彈配合的另一種高空反導武器。”杜文龍說。

太空實力虛實如何?

自1975年發射第一顆衛星以來,印度一直在穩步推進太空計劃。

1984年,印度參與俄羅斯的載人航天任務;2008年發射月球探測器;2013年發射火星探測器。2017年2月15日,印度以一枚火箭發射104顆人造衛星,創下“一箭多星”新紀錄。去年12月,印度向太空發射了一顆該國歷史上最重、最先進的通信衛星。今年1月,印度首次使用火箭第四級部署把衛星送入軌道(目前許多火箭只有三級,四級火箭較少,因爲多一級意味着火箭在組裝、發射等方面會更復雜),如今又實現“導彈打衛星”。

從發衛星到打衛星,印度的太空技術似乎又躍升了一個段位。然而,由於印度被戲稱“摔飛機大國”,近日印巴空戰中印度號稱擊落巴方F-16戰機的說法又疑點重重,印度的太空航天實力虛實如何,外界多有議論。

對此,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問題專家胡仕勝認爲,應該客觀看待印度的太空航天技術發展。從月球探測器到火星探測器,從一箭多星到“烈火”洲際彈道導彈,反衛技術也是印度多年科技進步、技術積累到一定階段的成果,也是印度發展非對稱性戰略力量的表現。

杜文龍表示,印度近年來航天能力發展很快,發射衛星能力也在大步前進。但關鍵不在於一箭幾星,因爲一箭多星技術並不難,上世紀80年代就能實現一箭三星,而一箭三星與一箭多星的原理是一樣的。真正的難點在於能否控制射出去的衛星。“一種是隻管把衛星往太空裏扔,就像扔土豆一樣,至於扔到什麼軌道不管,這很容易做到;還有一種是可以進行軌道控制,可以對準目標,這種分導式多彈頭技術纔是高端技術。”當然,印度航天技術快速發展對其研製洲際彈道導彈會有幫助。

改變亞洲力量平衡?

新德里發佈“導彈打衛星”的消息之後,引發全球關注。美方已證實印度測試成功,並表示仍在研究潛在後果。

對印度“打衛星”潛在影響的各種擔心已紛紛“冒泡”:比如被摧毀的衛星會產生大量碎片,製造更多太空垃圾。比如印度提升反衛能力後,將引發新一輪太空軍備競賽。在莫迪宣佈成功“打衛星”之後,巴基斯坦27日發表聲明迴應稱,巴方支持阻止太空軍備競賽。

再如,由於反衛與反導有“近親”關係,還有觀點認爲,印度的反導能力也將得到進一步提升。美國科學家聯盟工作人員27日告訴法新社,印度進行的試驗不僅關乎該國是否有能力擊落衛星,還證明該國擁有高空打擊能力,這是防禦核導彈時所需要的核心能力。

杜文龍說,反導與反衛屬於兩個層次。衛星是有規律的目標,“到點就來”,時間、軌跡容易被跟蹤;導彈的運行軌跡卻很難判斷,未必會按預想軌跡飛行。“打衛星”是第一步,基於這個技術再向上延伸,會對提升反導能力有一定幫助。

《紐約時報》還表現出“戰略”憂慮。該報認爲,印度實現“導彈打衛星”將繼續改變亞洲力量平衡。具體表現是:一,加劇太空競賽。印度一直試圖趕上中國衛星發射和太空探測的腳步,反衛成功會讓其更有追趕的動力。二,破壞印巴不穩定的力量平衡。印巴激烈的地區競爭會變得更加危險。印度或許能對巴基斯坦的衛星發動先發制人的攻擊,動搖兩國長期遵循的“相互保證毀滅”的“恐怖平衡”原則,這會使巴基斯坦越發感到緊張。三,可能預示印度核戰略的改變。印度承諾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除非受到攻擊。但印度若能利用新的反衛技術推進反導系統建設,這就可能改變戰略平衡。

杜文龍認爲,印度成功“打衛星”說明印度已經加入“反衛俱樂部”,準備在空間武器化,並且具備這種能力。現在,美國有“天軍”,俄羅斯有反導,印度有反衛。但是從其技術能力而言,對全球空間作戰不會產生太大影響。

早已算準外界反應的莫迪,在宣佈消息的同時就送上“定心丸”。他強調,印度一直反對太空軍備競賽,這次行動並沒有改變這一點,這並不違反任何條約或法律。反衛星導彈不針對任何國家,而且印度仍然反對在太空使用武器。

印度外交部在一份聲明中也表示,此次測試是在低層大氣中進行,目的是確保太空中沒有碎片,大氣中的碎片將“在幾周內腐爛並落到地球上”。

更多出於大選考量?

莫迪宣佈“打衛星”的時機也引起注意,因爲恰好臨近印度大選。他選擇此時突然扔出這枚“重磅炸彈”,背後的動機和考量耐人尋味。

4月11日,印度五年一次的議會下院選舉將拉開序幕。大選分7個時段進程,歷時一個多月,最終結果將在5月23日揭曉。

對莫迪來說,這次大選事關重大。不僅是對他五年執政的“大考”,更關係到他的政治生命——能否升級到“莫迪2.0”時代,在總理位子上再坐五年。

基於這一背景,再回頭看莫迪“官宣”的種種設計,真是用心十足。

首先,他是以罕見的發表全國電視講話的方式高調宣佈消息。有分析稱,全國電視講話既能增加消息的“重量級”色彩,又能最大範圍地“廣而告之”,傳到印度全國民衆的耳中。其次,他在節奏拿捏上顯得“精於算計”。

26日晚,莫迪先在推特上“抖包袱”,突然宣佈將於次日11時45分至12時“發表全國講話,發佈重磅消息”,號召大家關注電視、廣播或社交媒體的相關報道。這個“關子”一賣,外界猜測四起,總理究竟會宣佈什麼“重要消息”?由於27日是印度對巴基斯坦進行報復性空襲的“滿月”之日,上午又有例行內閣安全會議,國家安全、印巴關係成爲熱門“答案”,甚至還有人擔心國家是否發生什麼重大災難。然而,中午12時,莫迪仍未露面,“遲到”約20分鐘後,他才現身電視屏幕。輿論認爲,如此吊足民衆胃口恐怕是想最大限度吸引公衆注意,以達到最佳宣傳效果,這也是人民黨最嫺熟的新聞包裝手法。

在胡仕勝看來,莫迪此時釋放消息,政治意味比軍事意味更大,很大程度是出於大選的考量。去年的地方選舉結果,讓莫迪對連任前景憂心忡忡。由於受到經濟拖累,農民、就業問題又沒解決,莫迪人氣有所掉落,他試圖在軍事與安全上找到突破口,拉擡選情。此前,印度報復巴基斯坦在國內大大振奮民意,這招讓莫迪嚐到甜頭,宣佈“打衛星”也是繼續打“安全牌”,“想借此塑造一個對國家安全有擔當的強勢領導人形象,從而提升民望”。

杜文龍也認爲,莫迪此舉,軍事目的有限,政治目的突出。“印度現在日子不好過,大選當前,經濟不振,和巴基斯坦打仗又沒打贏。在這種情況下,打一發彈,放個鞭炮,能轉移國內注意力,鼓舞民心士氣,有助獲得好的選情。”

一段時間以來,莫迪的選情確實一路驚險:

地方選舉遇挫——在去年舉行的5邦地方選舉中,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丟城失地,人民黨的三個票倉大邦都被對手國大黨奪去。那次地方選舉被視爲今年大選的“半決賽”,可能深刻影響大選結果。

反對黨加大攻勢,爭奪民心——國大黨領袖拉胡爾·甘地承諾每年爲20%的最貧困家庭提供7.2萬盧比的最低收入保障,這與莫迪準備給農民發1萬億盧比的紅包“分庭抗禮”,讓執政黨感到不安。

印巴衝突“紅利”耗盡——原本這場衝突給莫迪帶來重大利好,失業率上升、盧比持續貶值、國債居高不下、農民貧困等棘手問題被暫時擱置,從對外“秀肌肉”中獲得的滿足感也沖淡了民衆對現實民生的不滿。誰知好景不長,隨着大選越來越近,加上輿論風向難測,選舉氣氛似乎發生變化,民衆對就業、醫療、農業補貼的抱怨又捲土重來。

印度政治評論員謝卡爾·古普塔認爲,莫迪此刻宣佈印度加入“反衛星俱樂部”透出了他和人民黨在大選前夕的某種“絕望情緒”,試圖製造一個國家安全方面的“最新頭條”來挽救喫緊的選情。

在一些分析人士眼中,這更像一出“政治秀”,甚至有人猜測這是莫迪故意設計的“劇情”。在印度國內,莫迪被稱爲“狡猾的政治策略師”,他或許早在兩年前就制定了計劃,在2019年大選之前試射反衛星導彈,然後適時宣佈,爲自己在大選“比賽”中增加勝算。

因爲印度科學家在2012年就宣佈有能力擊落衛星,莫迪在27日的講話中也說“之前出於政治考慮沒有批准”開發反衛星武器。

那麼,莫迪連打“安全牌”會有多大效果?目前尚難判斷。但是印度民衆的疑慮和不信任似已浮出水面。當莫迪通知大夥要發表電視講話後,社交媒體上流傳這樣一個段子:莫迪要上電視,我們應該去地堡還是去自動取款機?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