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場景大家一定很熟悉。孩子要出門的時候打算出去,父母看見就會問你要去哪兒呀?

  還是回答出去。父母又問幹什麼去?孩子又打不幹什麼,然後就出門了。是不是讓人感到非常沮喪,大人們一直試圖跟孩子們講道理,但得到的迴應就是孩子還是不聽說話,有時候還會衝着大人喊,最後直到雙方火力全開,孩子最後不得不聽家長的。

  程程是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他跟媽媽抱怨爲什麼每一次我就說幾個字,短短的一句話,你都要給我回復一篇長篇大論,你知道我根本就聽不進去。程程的小夥伴還說,我現在都不敢跟我媽說任何事情,我跟他一說他也是長篇大論,根本停不下來,我跟他一說就得耽擱好幾十分鐘都沒時間玩了。

  現在很多小孩兒拒絕跟父母溝通,主要是孩子們特別討厭說教,特別討厭喋喋不休,討厭父母批評干涉,很多孩子都覺得父母的話太多了。很多孩子跟父母之間的溝通都是各說各話,父母一方的語言裏面充滿了批評和指令,還有說教,還是一方的語言裏面都是爭辯可否認。

  父母肯定是愛孩子的,但是卻沒有做到尊重,缺乏平等,根本不懂得溝通技巧。這樣的交流和溝通只會產生距離和怨恨。

  那要怎麼樣才能跟孩子良好溝通呢?

  小愛十歲了。有一天放學回家,怒氣衝衝的,本來跟同學們說好了一起要去打羽毛球,但不巧的是,天卻下雨了。一般家長會覺得這孩子無理取鬧,下雨又不是爸爸給你帶來的,你憑什麼衝我發火,但小愛的爸爸沒有這麼做,他體會到了小愛的失望,本來學習就挺忙的,好不容易跟同學們約好出去打一會兒羽毛球,卻不想被天氣給耽擱了。

  於是爸爸對小愛說,太不湊巧,天氣給下雨了,把你們的活動中斷了,你一定很失望吧。

  小艾不好意思地說是呀,我都失望極了。爸爸繼續共情,最近看你都挺期待的,這雨來得是不是太討厭了?小艾說是的真討厭,哎……然後小艾接着說沒辦法,那只有等下一次了下一次提前查好天氣預報再約。

  如果一般的父母看到孩子無緣無故的發脾氣,而且是對天氣發脾氣,很多父母就氣不打一處來,開始指責批評教育。可想而知,這時候孩子本來就心煩意亂,聽到父母這些話就更不想理父母了。當孩子的情緒比較激烈的時候,孩子們聽不進去任何人說的話,你也不會接受意見或者安慰,更不想接受任何批評,孩子只希望父母能夠理解自己心中的那些情緒。

  通常當孩子遇到問題或者在其他方面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哪怕是天氣,孩子們都會生氣,由於還不會調節情緒,就會把這一份兒生氣發到其他人身上。通常就會發在父母身上,如果父母這個時候對着幹去批評指責孩子,孩子會對父母產生敵意,但如果能夠理解孩子的情緒,你們就能產生快樂良性的溝通。語言能夠製造距離和怨恨,也能帶來溫暖和親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