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到《中國能源報》採訪中國科技大學校長包信和的文章(

中國科大校長包信和:煤炭清潔利用,不僅僅是簡單的“一燒了之”

),讓我想起了10多年前的一件往事。大約是2005年的3月份人代會期間,時任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所長包信和發言介紹了大連化物所開發了用煤制烯烴技術。因爲我分管這方面的工作,所以對他的發言很感興趣。通常作爲化工基礎原料的烯烴是由石油化工生產的,我國煤多油少,如果這項技術是成熟的,可以用煤代替石油生產烯烴,意義很大。所以會後我約包信和所長到我的辦公室再給我詳細介紹一下煤制烯烴。我向他請教了許多我不懂的技術問題。聽後我覺得這項技術屬於我國自主創新,在我國有很好的應用前景。我對包所長說,要把科研成果變成工業化生產才更有意義,也才能使科研人員更有成就感。但是過去我們把科研成果變成工業化大生產做得很不夠,科研院所、大學,關心的是拿出研究論文,科研機構和企業是兩張皮,缺乏把科研成果轉化爲工業生產的好的機制。另外,把科研成果轉化爲工業化生產,一定要發揮企業的作用,要選擇好有技術和經濟實力,有執行力的企業,來轉化這些科研成果。包信和所長完全同意我的看法。

把大連化物所煤制烯烴技術轉化爲大工業生產我想到了神華。因爲神華有資金實力,有人才。

時任神華副總經理張玉卓原來是在煤炭部的煤科院工作,後來是神華葉青董事長把他調到神華,重點抓煤化工,當時他正在抓從美國UOP公司引進MTO(煤制烯烴)。張玉卓有堅實的科技能力,有合作精神,有創新煤化工技術的激情。我找到了張玉卓,把大連化物所開發煤制烯烴的技術向他作了介紹,並告訴他國內這項技術己經成熟了,而美國UOP尚在小規模實驗室階段。他聽後非常感興趣,非常支持國內自主研發技術產業化。我把神華願意合作的這個信息轉告給大連化物所。大連化物所具體從事這項科研技術的是劉中民研究員,以後具體事務我主要是找劉中民聯繫。這時候包信和所長不當所長了,由張濤接任他任所長,包信和專心致力於科研工作,爭取當科學院院士。

後來在神華和大連化物所的具體商談中,雙方都有合作的願望,都很大氣,形成了合力。神華支付給大連化物所一億元技術轉讓費。後來中科院說,這是中科院成立以來所得到的最大一筆技術轉讓費。

神華的團隊很專業,又講科學。在陝西省的支持下,陝煤公司、大連化物所和神華在陝西華縣先搞了50噸/日的工業化試驗,成功後下決心採用大連化物所的DMTO技術,放大在包頭建設年產60萬噸烯烴的煤制烯烴工廠。由於神華有很強的執行力,有建設工廠的經驗和人力。在中石化洛陽院等院所的通力合作下,順利地建成了包頭年產60萬噸煤制烯烴項目。這在中國和在世界上都是第一個真正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煤制烯烴項目。建成後在國內外引起很大的反響。盛華仁同志原來是中石化的董事長,後來任經貿委主任。我陪同他參觀了包頭的煤制烯烴項目,他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並要求中石化有關企業也開展煤制烯烴的工作。現在中石化也有了自己的煤制烯烴技術。我還陪同哈薩克斯坦代表團參觀了包頭煤制烯烴工廠,哈薩克斯坦代表團一行都很震驚。

現在用大連化物所的技術已經在全國建成了13套煤制烯烴項目,總生產能力達到716萬噸,加上中石化搞的,全國煤制烯烴生產能力己達1300萬噸,節省了我國資源不足的石油,也爲煤炭的轉化找到了一條出路。業內人士評價,在國際油價上漲時,由於我國有了煤制烯烴,一定程度上平抑了烯烴的價格。去年神華的煤制油煤化工板塊利潤達到60億元。

現在包信和已經是科學院院士,張玉卓、劉中民都成了工程院院士,包信和並調任中國科技大學任校長。

但並不是所有的科研項目轉化爲工業生產都那麼順利。在這個項目成功之後不久,中科院福建物構所搞出了煤制乙二醇,乙二醇是生產化纖的重要原料,我國還大量進口,我也想如法炮製,把福建物構所煤制乙二醇技術迅速轉化爲工業化生產。我也把福建物構所的技術介紹給了神華。但是福建物構所和神華的商談就不那麼順利了。福建物構所總想主導這項技術的工業化生產,商談中提出要由他們來派廠長等等雙方無法談成的條件,又想轉讓給給出條件更好的民營企業,但是忽略了企業的工業化生產能力。所以沒有神華把大連化物所的煤制烯烴技術轉化爲工業化生產那麼成功。同樣大連化物所開發的其他一些技術,在轉化爲工業化生產中也沒有能像神華轉化煤制烯烴技術那麼成功。所以要把科研技術轉化爲工業化生產必須科研機構和企業緊密合作,有很強的執行力纔行,對技術轉讓費的期望也應該實事求是。

回顧這件事也是對科研成果轉化爲工業化生產的一個感悟。希望今後有更多的科研成果像煤制烯烴那樣轉化爲工業化生產。

(作者爲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責編 | 盧奇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