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博物館 | 美術展覽 | 文創 | 公共教育 | 綜合服務

  黃公望(1269年-1354年),

  元朝著名畫家,

  本姓陸,名堅,漢族,

  平江路常熟州人,

  (今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

  後過繼永嘉府平陽縣黃氏爲義子,

  (今浙江溫州市)

  因改姓名,字子久,

  號大癡、大癡道人、一峯道人。

  中年當過中臺察院椽吏,

  後皈依“全真教”

  在江浙一帶賣卜,作《道藏》

  並收入金月岩編、黃公望傳,

  闡述全真派內丹原理和功法。

  黃公望畫像

  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

  兼修李成法,得趙孟頫指授,

  所作水墨畫筆力老道,簡淡深厚。

  又於水墨之上略施淡赭,

  世稱“淺絳山水”

  晚年以草籀筆意入畫,

  氣韻雄秀蒼茫,

  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

  擅書能詩,撰有《寫山水訣》

  闡述畫理、畫法及佈局、意境等,

  爲山水畫經驗創作之談。

  其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圖》、《九峯雪霽圖》、

  《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等。

  《丹崖玉樹圖》立軸紙本設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黃公望在繪畫史上獨樹一幟,

  被尊爲“元四家”之首

  由於成名時已是全真道士,浪跡江湖,

  所以即使是同時代的人,

  也沒有講清他的籍貫和逝世時間、地點。

  《九峯雪霽圖》立軸絹本水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元惠宗至正七年(1347年),

  黃公望準備畫一幅富春山全圖

  此時黃公望已是近八十歲的老人了,

  前後經歷三四年的經營,始告完成。

  此圖描寫富春江兩岸秋景,

  筆法上取董、巨,又自出新意,

  多用披麻皴,幹筆皴擦,

  叢樹平林多用橫點,

  林巒渾秀,似平而實奇,

  整個畫面,似融有一種仙風道骨之神韻。

  這便是《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局部

  此圖經明沈周、文彭、周天球、

  董其昌、鄒之麟等題記。

  鄒之麟在題跋中稱此圖

  “筆端變化鼓舞,

  右軍之《蘭亭》也,

  聖而神矣!”

  明清許多畫家都從《富春山居圖》中,

  得到啓示,影響深遠。

  後半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全卷

  尺幅:縱33釐米,橫636.9釐米

  清乾隆時此畫入內府,

  著錄於《石渠寶笈三編》

  當時社會上摹本有十餘種之多。

  乾隆在見到此本之前但已被燒成兩段,

  因而被後人稱之爲《剩山圖》

  此圖的主要部分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餘者藏於浙江博物館。

  前半卷《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接下來看一下他的《天池石壁圖》

  《天池石壁圖》畫層巒疊嶂, 雜木長鬆,

  構圖繁複而筆法簡潔,

  煙雲流潤, 氣勢雄渾,

  是黃公望自創的淺絳山水的代表作

  《天池石壁圖》立軸絹本淺絳橫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還有他的《水閣清幽圖》

  此圖景物以雲氣間隔,

  可分爲遠近兩部分。

  近景描繪一山間溪流從遠處密林中涓涓而來。

  溪流兩岸,坡石層疊,

  樹木成林,蔥鬱茂盛。

  山谷之間,雲氣瀰漫,

  其後遠景中一主峯聳立,

  兩旁低峯迴護,前伸的山頂平臺,

  使遠近之景相互呼應。

  黃公望《水閣清幽圖》局部

  此畫筆法與黃公望其它典型作品有所不同,

  除山石輪廓及屋樹多以勾點法之外,

  山石紋理則多用拖擦的筆法,

  從而給畫面增添了一種舒曠灑落的氣質。

  此畫布景簡潔凝練,意境開闊大方,

  勢態端莊渾穆,充滿平淡天然之趣。

  元 黃公望《水閣清幽圖》紙本墨筆 南京博物館藏

  黃公望在元四家中年齡最長,

  他比王蒙、倪瓚年長約31歲,

  比吳鎮年長20歲。

  但並不是因爲他在元四家中年齡最大而排名第一,

  主要還是由於他畫藝的出衆,

  得到了王蒙、倪瓚、吳鎮及其他同代畫家,

  與後世畫家由衷的敬重與佩服。

  王蒙和倪瓚都曾經向黃公望請教過畫藝,

  黃公望也曾經一一回答、悉心指導。

  快雪時晴圖卷

  紙本設色,尺寸:29.7×280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快雪時晴圖卷局部圖

  在黃公望84歲時,至吳興訪王蒙,

  時王蒙爲郡曹劉彥敬作《竹趣圖》始畢,

  王蒙求黃公望教正,

  黃公望以爲可添一遠山和樵徑,

  王蒙聽從了他的建議,

  頓覺畫面深峻,天趣迥殊。

  王蒙曾將此事題在《黃王合作小幅》上。

  王蒙極其欣賞黃公望作品,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

  (僞)王蒙《竹趣圖》(王翬仿),上海博物館藏

  在後世,

  黃公望的影響不僅僅是美學的影響,

  他的晚年名作《富春山居圖》

  在後世流傳中被分爲兩部分,

  一部分由浙江省博物院收藏,

  一部分由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2010年3月14日,

  溫家寶總理在回答臺灣記者提問時,

  講述《富春山居圖》的故事,

  希望分藏在浙江省博物院,

  與臺灣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原畫的兩個部分,

  能合成一幅畫,藉以表達國家統一的願望。

  2011年6月1日《富春山居圖》在臺灣合璧展出,

  影響巨大。

  這種影響的原因不僅僅是美學影響,

  更是兩岸共同的文化精神與使命,

  是黃公望文人畫美學在當代的政治文化價值。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請聯繫刪除!)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