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的工作經驗,我總結了以下企業在扶持政策申報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共性問題:

一是不注重政策學習,不清楚申報渠道。許多企業只注重抓技術開發,抓產品市場,從來不去了解國家的產業政策和對企業的扶持政策。不研究申報渠道,不去找相關信息,所以不知道從哪裡著手去申報。

這種現象在高新技術領域企業身上存在尤為明顯,政府層面扶持力度越大,他們反而越是無所適從。主要原因是此類企業的負責人往往是技術型人才,一門心思搞研發,對外界事物充耳不聞。有些國家重點扶持領取的企業缺少研發資金也不知道去問政府要,遇到資金瓶頸時只能無所適從。

二是沒有相應的項目申報管理機構和人才。許多中小企業沒有相應的項目申報管理機構和人才,一些政策內容多、要求高,而企業又缺乏可以解讀和申報的人才,無法深入解讀政策,雖然掌握了政策和渠道,確難以編寫出符合相關申報要求的項目申請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跟喫飯沒有筷子一樣,看著幹著急。

三是沒有提前準備的意識。材料申報期往往在一個星期左右,對於疲於應付日常經營的企業來講,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保質保量,按要求準備好材料難度很大,特別是當需要立項報告、納稅證明等資質材料的時候,再去各個部門去跑去辦顯然容易錯失良機。最好的方式還是提前預習,因為每年的申報要求基本大同小異,特別是在對資質的要求方面的。

例如,立項報告基本上是工業項目申請補貼資金的必備要求,一般都在政府服務大廳的窗口辦理,流程非常簡單,只是時間略長,在一個星期到一個月不等。如果能提前辦理好,在申報期就省了很多工夫。

四是不與政府部門聯繫。這裡所說的聯繫,不是搞利益交換和沆瀣一氣,而是在日常工作中有計劃、有準備的與政府工作部門打交道,通過交流得到有關消息,這也是企業獲取信息非常重要的方式之一。

在這方面,企業基本不用擔心喫閉門羹。隨著政府服務改革的推進,原來「門難進、臉難看」的現象已經基本消失,政府工作人員對企業的服務態度大幅好轉。企業和政府多增加一些日常的接觸,一方面可以加深政府對企業的印象,以後有合適的政策予以推薦,另一方面也能提高企業對政府職能的認知水平。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