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丙肝比乙肝更易轉化為慢性肝炎

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日前公布:據我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我國一般人群抗丙型肝炎病毒抗體陽性率為3.2%,約有3800萬人感染丙肝病毒。而不久前剛完成的一項有關丙肝公眾認知情況的調查顯示,41%的被訪者根本不知道丙肝。

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長征醫院感染科主任、副教授倪武告訴記者,丙型肝炎是一種主要經血液傳播的疾病,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可導致肝臟慢性炎症壞死和纖維化,部分患者可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細胞癌(HCC),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極大,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和公共衛生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據表明,丙肝在全球的流行趨勢不容樂觀,目前全球有1.7億人感染丙型肝炎,佔全球人口的3%。每年有超過30餘萬例可能死於丙肝導致的肝癌。由於很多丙肝病例尚未得到及時診斷,這些數字在不久的將來可能還會上升。我國衛生部法定報告傳染病疫情統計顯示,我國丙型肝炎新發病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今年1至11月,報告丙肝感染人數為8萬多人。

丙肝認知率低

與丙肝的流行情況和帶來的危害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大眾對丙肝普遍缺乏重視,加之這一疾病臨床癥狀較輕、疾病進展比較隱匿,許多丙肝感染者未得到及時診治。不久前由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發起的《丙型肝炎認知調查》結果顯示:普通民眾對丙肝認知率低,僅有約1%的調查對象對丙肝的傳播途徑、預防措施等有正確的認識,僅有5%的被調查對象進行過丙肝抗體等方面的檢測。倪主任說,丙肝對人體的危害性不亞於乙肝,從某些方面來說甚至超過乙肝,比如慢性丙肝患者發生肝硬化和肝癌的機會就比乙肝要高,而且目前尚無疫苗可預防丙肝感染。但值得慶幸的是,根據目前的臨床治療水平,慢性丙肝患者如果得到及時規範的抗病毒治療,其根治效果要遠遠好於慢性乙肝。

丙肝的傳播途徑與高危人群

1、丙肝病毒(HCV)主要經血液和體液傳播,常見途徑包括:⑴ 經輸血和血製品傳播 我國自1993年對獻血員篩查抗-HCV後,該途徑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於急性丙肝感染者的血清標誌物抗-HCV存在窗口期(指病毒感染人體後但尚未產生抗體前的一段時間僅)、抗-HCV檢測試劑的質量不穩定及少數感染者始終不產生抗-HCV,如果不同時結合丙肝病毒的基因標誌(HCV RNA)的檢測,仍無法絕對保證篩出所有HCV感染者。有報道顯示,上海地區輸血後感染丙肝的機會仍可達到約1/20000。因此,倪主任建議病人在治療時,應嚴格掌握輸血及血製品(如血漿、白蛋白、丙種球蛋白等)的適應證,減少不必要的丙肝感染風險。⑵ 經破損的皮膚和黏膜傳播 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針頭、未經嚴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內鏡、侵襲性操作和針刺等也是經皮傳播的重要途徑。一些可能導致皮膚破損和血液暴露的傳統醫療方法也與HCV傳播有關;共用剃鬚刀、牙刷、紋身和穿耳環孔等也是HCV潛在的經血傳播方式。在某些地區,因靜脈注射毒品導致HCV傳播佔60%~90%。⑶ 醫源性傳播 這裡最需要指出的是,由於目前醫療條件及諸多因素的限制,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肝的危險性相對很高,預防感染的難度也很大,對這部分人群更應該及時診治。

2、性傳播:與HCV感染者性交及有性亂行為者感染HCV的危險性較高。同時伴有其他性傳播疾病者,特別是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者,感染HCV的危險性更高。

3、母嬰傳播:有研究表明,抗-HCV陽性母親將HCV傳播給新生兒的危險性為2%,若母親在分娩時HCV RNA陽性,則傳播的危險性可高達4%~7%;合併HIV感染時,傳播的危險性增至20%。HCV病毒高載量可能增加傳播的危險性。

4、部分HCV感染者的傳播途徑不明,推測可能與丙肝感染者的密切接觸有關。需要指出的是,一般的工作、學習接觸,如共同進餐、握手、擁抱以及無皮膚破損及其他無血液暴露的接觸一般不會傳染丙肝,丙肝病毒也更不可能通過打噴嚏、咳嗽而傳播。

綜上所述,感染丙型肝炎的高危人群可以簡單地概括為:① 反覆接受輸血及血製品者,尤其是血友病患者以及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使用過血液及血製品者;② 注射(尤其是靜脈注射)吸毒者;③ 血液透析及腎移植患者;④ 性伴侶有丙肝病毒感染者;⑤ 有不正當性行為或同性戀者;⑥ 丙肝感染孕婦所生嬰兒等;⑦ )此外,醫務人員、實驗室工作人員、處理血或血製品者,其丙肝的發病率也較高。對於上述人群而言,建議常規進行丙型肝炎病毒相關的檢測。

丙肝起病"陰險",易被忽視

倪主任告訴記者,由於大多數HCV感染者在急性期及慢性感染早期癥狀隱匿,病人可以幾乎沒有任何不適的感覺,往往在體檢中無意間發現不明原因的肝功能異常,才想起做丙肝方面的進一步檢查。少部分病人可感覺輕度乏力、胃口變差,易疲勞等不適,但這些癥狀也缺乏特異性,尤其與其他病毒性肝炎的臨床表現很難鑒別。

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丙肝的癥狀較輕,但其病情的發展卻較慢性乙肝相對嚴重,在成年人的急性丙肝病毒感染者中,轉變為慢性丙肝的機會可達到40%~80%,而慢性丙肝患者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癌的機會要遠高於慢性乙肝患者。據來自多個國家的調查表明,感染HCV 後7.6~50年肝硬化的發生率為0.3%~55.0%,肝癌發生率為0%~23%,感染20年後肝硬化發生率平均約為10%~15%(兒童和年輕女性感染者約為2%~4%;中年因接受輸血感染者約為20%~30%)。而且癥狀的有無或其嚴重程度與肝臟病變的發展不成正比。有的患者可無癥狀地發展數年,在偶然情況下才知道自己得了丙肝,如在對高危人群進行普查、體檢或輸血前的常規檢查時發現。有不少患者被確診時,已是慢性肝炎,甚至為肝硬化,為治療帶來了難度。

迄今丙肝沒有疫苗可以預防

丙肝公眾認知調查結果顯示,高達80%被調查者選擇"接種疫苗"能夠預防丙型肝炎。但事實並非如此。倪主任說,迄今尚無有效疫苗預防丙型肝炎。目前預防丙肝只能從它的主要傳播途徑入手,比如嚴格篩選獻血者;在醫療救護時加強消毒安全工作,對牙科器械、內鏡等醫療器具應嚴格消毒,醫務人員接觸患者血液及體液時應戴手套;對靜脈吸毒者進行心理諮詢和安全教育,勸其戒毒;不共用剃鬚刀及牙具等,理髮用具、穿刺和紋身等用具應嚴格消毒;對有性亂史者應定期檢查,加強管理,建議HCV感染者在性交時使用安全套,對青少年應進行正確的性教育;對HCV RNA陽性的孕婦,應避免羊膜腔穿刺,盡量縮短分娩時間,保證胎盤的完整性,減少新生兒暴露於母血的機會。

丙肝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療

倪主任告訴我們,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目前對丙型肝炎感染的治療已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其療效也好於慢性乙肝的治療。對於有治療適應證的丙肝病毒感染者,只要儘早採取規範的抗病毒治療措施, 60%以上的患者可達到長期抑制或者清除病毒的效果。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治療方法是α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治療。近年來隨著長效干擾素(聚乙二醇化干擾素)的問世,更是為丙型肝炎的治療帶來了福音,其療效較普通干擾素有革命性的進步。同時也應該看到,這一治療方案也有其嚴格的適應證,對於失代償肝硬化患者、有黃疸的患者、血液中白細胞和血小板明顯減少的患者以及慢性腎功能不全等伴發貧血的的患者,目前不推薦這一治療。

由於不少患者對丙肝認知不足,很多人以為只要轉氨酶正常就無需理會體內的病毒,有些還誤信一些不正規的醫療機構,盲目地服用所謂保肝降酶藥物甚至一些偏方、土方,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即使是對於急性丙肝患者而言,只要發現血清中HCV RNA陽性,無特殊的治療禁忌證,均應該接受抗病毒治療。對於丙型肝炎而言,早期發現、正規治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