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能源車產銷量不斷上漲的同時,充電難仍是令車主頭疼的大問題。充電樁建設也成爲業界關注焦點:一邊是各路人馬搶灘佈局,一邊是充電樁盈利模式難以突破;一邊是充電樁利用率不高,一邊是新能源車充電難。如何解決車主“充電難”、打通新能源汽車“最後一米”,成爲充電樁行業發展的題中之義。

  在新能源車產銷量不斷上漲的同時,充電難仍是令車主頭疼的大問題。業內人士羅勇認爲,充電不方便正成爲左右新能源車主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最大障礙,在純電動汽車逐步解決續航里程短問題的同時,確保充電設施同步跟進,正成爲決定新能源汽車市場能否大發展的關鍵因素。

  打通產業最後一公里 充電樁建設將成重頭戲

  伴隨着環保理念深入人心和石化資源日益減少,以電動汽車爲代表的新能源汽車廣受推崇。隨着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破百萬,在日愈增加的消費者更傾向於電動汽車出行之際,充電樁建設也愈發成爲業界關注焦點:一邊是各路人馬搶灘佈局,一邊是充電樁盈利模式難以突破;一邊是充電樁利用率不高,一邊是新能源車充電難。如何解決車主“充電難”、打通新能源汽車“最後一米”,成爲充電樁行業發展的題中之義。

  日前,國家能源局透露,爲配合電動汽車的推廣,2017年我國將力爭新增充電樁數量達到80萬個,其中專用樁70萬個,公共樁10萬個。但是,相對於龐大的電動汽車保有量,充電樁無論是數量還是運營水平都沒有完全跟上。在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副司長宋秋玲看來,“部分地區存在重購置、輕運營的情況。充電設施跟不上,某種程度已經成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瓶頸。”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國家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底,我國共有公共充電樁8.18萬個;其中直流樁1.35萬個;交直流一體樁1.65萬個;交流樁5.18萬個;較2015年底增長65%。私人充電樁共計5.54萬個,較2015年底增長約12%,車樁比約4:1。

  近些年,我國充電樁企業數量增加迅速,但水平參差不齊。國家能源局資料顯示,目前公共充電樁平均利用率不足15%,企業盈利能力普遍較低。“光靠電費加少量服務費,投資成本肯定回不來。”北京一家充電服務公司負責人指出。一般來說,新能源車主購車後,廠家都會贈送一個充電樁。但小區車輛管理規定,只有固定停車位的車主才能安裝個人充電樁,而大多數老舊社區沒有個人固定車位,車主們只得讓個人充電樁閒置在家,無奈地選用公共充電樁。

  事實上,除“車樁”回報外,無車位以及物業不配套也是導致充電難的另一重要原因。以北京市爲例,僅在2016年底,北京已有5000餘個小區安裝了自用充電樁,總數達到2.6萬個。同時,北京市住建委還配合國家電網完成了327個小區的充電條件改造。另外2017年北京將新建3000個公用充電樁,進一步加強推廣新能源汽車,屆時北京城區5公里內區域均有充電樁覆蓋。但截至目前,配建小區數量還遠未跟上市場需求。

  誠如有時候,同一張卡,在這種充電樁上能使,在另一款機器上就不好用。還有就是充電樁經常出現吞卡或刷不上卡的現象。因此司機們都是買兩張電卡以備用。“最大的問題是充電樁出了故障,很久沒有人來修。”與此同時,充電設施監管難也是行業面對的一大問題,目前行業仍缺乏對充電樁設計、製造、建設、運維等全過程的有效監管。

  據介紹,對於充電樁企業來說,要找到合適建設充電樁的地方並不容易。“好的地方客流量大,但價格不菲;偏僻的地方價格便宜,但相對客流量就要減少。”開了半年多某知名新能源汽車的小侯,提起充電時的停車費就很糾結,“都說新能源車比汽油車省錢,可仔細算算,快充一兩個小時,慢充少說也需要六七個小時,停車費一般都是每小時五六塊錢,有的一小時需要10塊錢。時間長了,這個支出並不少。”

  爲此,國家能源局在《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草案中提出,到2020年,國內充換電站數量將達到1.2萬個,充電樁達到450萬個;電動汽車與充電設施的比例接近標配的1:1。“下一步建設關鍵是選對方向、擴大有效投資,把居民小區和單位停車場充電樁作爲重點發展方向,同時繼續優化公共充電樁佈局。”國家能源局副局長鄭柵潔說。

  作者:雲鳥充電

相關文章